10 塑膠的故事/回收、焚化與廢棄物汙染

One
One by Earth
Published in
Feb 8, 2021
Photo by Lucas van Oort on Unsplash

哈囉大家好,我是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的小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關於台灣的垃圾與廢棄物,以及環保人為什麼會這麼反對各種塑膠製品。我會提到如何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塑膠製品、他們對環境與健康有什麼重大危害,到資源回收該怎麼做、我們認真分類好的東西真的有被回收了嗎?焚化爐和掩埋場是否能夠解決一般垃圾和事業廢棄物的問題。以及最後,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又可以怎麼隨手關心自己與地球呢。

那麼我們要開始囉。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隨著年紀的不快不慢地增加,我發現自己每年的生日願望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好多東西都不再是金錢能夠實現的。想要有陪伴重要的人的時間、想要有流浪於天地等待拍一張照片的浪漫、想要一片發現自我價值與美的土地,想要隨時與自然相伴的一顆真心。而這個podcast廣播節目,是我送給我自己的生日禮物。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成年禮,幫助我在愛自然的這條路上,往下一個階段邁進。我第一個公開邀請大家來參加的成年禮,是在2015年的淨灘活動,並在隔年舉行了減塑的活動。我覺得,就像自己的經歷過的,淨灘與減塑是人們開始關心環境時,首先會拿出行動的兩件事情。若有人我想要什麼生日禮物,當時的我會說「能不能少用點塑膠袋壓,一張紙只要兩週,但塑膠袋在土裡可以活20年以上喔。」

補充:塑膠與各種材質在垃圾掩埋場的分解時間

菸蒂5年、寶特瓶450年、釣魚線600年、衛生棉650年、保麗龍則無法生物降解。塑膠剛被使用於世的時候,被認為是最輕巧、穩定又耐久的好東西,它擁有一些很棒的特質。只是工業生產、經濟起飛,塑膠和所有地球資源變得廉價以後,一切就變得有點不太對勁。我們的政府從2002年開始限塑,按照法規,店家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但我們都知道直至今日還是有許多地方活在法規規範以外的地方。有一次我搭火車想在車站買一個台鐵便當,我前面排了兩個人,他們一前一後各買了一個便當,並向店員要一個袋子。「麻煩給我一個袋子」「袋子要加一塊錢唷」「那就不用了。」

一個袋子,大海要花20年以上的時間去消化,而大家願意為那20分鐘的方便所付出的代價,竟少於一塊錢。台灣的塑膠袋使用量,平均一個人一天兩個以上,對我們日常生活來說好像很正常,早餐中餐晚餐就各一個了。但我們累積起來一年就超過155億個,是歐盟的三倍以上。全球每年都會使用掉可以覆蓋兩個法國的塑膠袋。並製造出90億噸的各類塑膠產品,但卻當中只有9%被回收了。為什麼?

補充:關鍵評論:聯合國報告指出僅9%的塑膠垃圾被回收:無法再利用就拒用(含聯合國報告連結)

我們能夠回收的東西,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像是許多人不知道乾淨的塑膠袋也可以回收、我們外帶食物的紙餐盒、紙碗,雖然鍍了一層塑膠膜,但台灣已經有廠商研發出技術,乾擦或用清水弄乾淨後,仍屬於紙類回收。塑膠容器同樣被中央列管在必須回收的項目中,若有人丟進垃圾袋裡,地方環保局可以拒收這些混合了回收資源的垃圾。但更進一步、詳細的回收項目每個縣市環保局的規定都有點不同,不過差異不至於很大。我查詢了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的資源回收網,其中以新竹市台中市的網站做得比較完整,都有針對民眾較容易有疑慮的項目配圖與說明。台中市列出的項目是最多的,大家可以查找各自縣市的資源回收網,或是點進底下的連結看看,這邊我快速唸幾個給大家聽。例如剛才提到的塑膠袋、紙餐盒、塑膠飲料杯、水果網袋、保麗龍、網購常見的緩衝材或氣泡布、安全帽、原子筆的外殼、牙膏管、水管、水桶、迴紋針、釘書機和鑰匙等。舊衣回收則通常與弱勢團體的基金會合作,他們會提供工作機會給弱勢族群,將衣服或包包(有時會收布偶),依品質分類,有的基金會自己拿出來賣、有的送到更大的工廠進行處理與篩選,賣到國內或國外。但枕頭、棉被、毛巾與鞋子就沒有回收了,這些東西我們也可以捐給當地的流浪動物收容所與專門提供鞋子回收的單位。

我也聯繫私人的回收廠,跟他們確認紙類再小張都有收,摻一點雜質也沒關係,像是帳單的信封或是上了膠膜的紙都可以回收。寶特瓶一般不需要摘蓋子也不需要拆廣告膜,因為他們有專門的工具去做。事實上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塑膠,幾乎都可以回收,只有髒汙的、混合材料、標誌不明的塑膠不行。例如錄音帶錄影帶拆了磁條也可以回收、但多力多滋那種裡面是鋁箔的袋子就不能回收、根本沒有標示的塑膠吸管也不能回收。

不過既然大部分的塑膠都可以回收,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都是那些沒有好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裡,沒有好好做回收的人害的。我們只要好好整理並把廢棄物分門別類丟進垃圾車、回收車和廚餘桶裡,這些資源就能被妥善的處理。事情,是這個樣子嗎?

2018年,我參加綠色和平的會員大會,專案負責人在台前報告該年垃圾減量與綠色能源的成效與行動,聽著正覺得充滿幹勁與正能量,底下一個男生站起來分享,說他為了領養流浪貓狗到城市邊緣時,親眼看見原本分門別類回收資源全都混在一起被當作垃圾處理。他後來也聽其他朋友說全台灣的回收都是這個樣子。當時,他的發言震驚了全場。身為環保人,我們常常會鼓勵不要使用一次性塑膠、以源頭減量代替回收的制度,所以過去我並沒有特別關注回收的議題。但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曾經被教導過要好好做資源回收分類的民眾都會有憤怒或受騙的感覺。於是我開始關注這件事情、想要明白真相,並發現看守台灣協會在這個議題上的著力很深,我寫信與他們聯繫,並且在當年的活動中決定要捐助他們。他們也回饋許多自己翻譯的世界環境現況書籍給我,其中一本是他們自己出版的,名叫循環冏圖的書,一本關於回收與廢棄物處理的真相的書。

我們的島:資源回收不利用

我們的島964集-資源回收不利用

垃圾回收率的故事

台灣曾經因為回收率高達五十幾%得到國際版面,甚至直到今年也依然有外國媒體在報導這件事情,可惜這很可能是個假消息。根據看守台灣長期的追蹤調查,他們發現台灣各地的環保署在一般廢棄物(也就是家庭垃圾)和事業廢棄物(來自公司與工廠)的收受重量上,經常有交換灌水的行為,使得回收總重的分母縮小,來達到回收比例逐年變高的效果。計算的回收重量也不是實際真正被回收的重量。真正被回收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需要經過好幾個步驟:

第一,我們市井小民和社區把能回收的東西都整理好了,交付給私人業者或環保局清潔隊,環保局計算的回收重量是屬於這個階段的。

第二,分類揀選。這個階段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市面上就流通了七種主要的塑膠材質。

維基百科:塑膠分類標誌

1號塑膠PET是寶特瓶的材質,耐熱60度,使用上不能放超過十個月。

2號塑膠高密度PE常用於鮮牛瓶,耐熱90度,難清潔,不能重複使用。

3號塑膠PVC,耐熱60度,但常添加塑化劑,遇上油常溫也會釋出毒性,不建議使用。

4號塑膠低密度PE常用於藥瓶,耐熱70度,過熱釋放毒素。

5號塑膠PP,耐熱100度,被認為是目前使用於食品較安全的塑膠。

6號塑膠PS,和保麗龍是同一種材質,耐熱70度,遇酸鹼釋出毒性,不建議使用。

7號塑膠其他類,像美耐皿、尼龍、玻纖、壓克力,應避免使用於食品。植物纖維塑膠PLA也屬於這類,雖然看似環保,但是無法回收。

除了這七種,還有很多沒有標示清楚、有複合材質或髒污情況的塑膠,清潔隊的人力根本就不夠用。於是他們也只能再發包給有機器分類設備回收商去處理,但這些機器並沒有這麼厲害,他們比較擅長瓶罐類(像是寶特瓶或洗衣精的瓶子),不太擅長平板類(像是小七全家的塑膠容器特別是雞蛋、涼麵那種盒子薄薄透明會喀哩喀哩響的),那種塑膠的雜質通常比較多,不容易分得乾淨而影響了回收再生料的品質。在我居住的地方,協助分類的回收商是規範每年換約的,願意做又有效率的回收商並不容易找到,地方政府單位甚至不願意告訴我回收商的名稱,說是怕公開的話會有來搶合約的,我們的回收物也就沒地方安置了。

第三,不管這些東西分類得如何,最終是要賣給能夠將這些材料再生的廠商,但廠商願不願意收有幾個原因,一個就是這批純不純、再來就是收下後再製成本划不划算,而成本又與當時的國際的石油價格有關。若是做新料更划算,廠商不願意買、或是買價太低,回收物就會被堆置在有限的場地空間,最終淪落到進入焚化爐的命運。我想,在會員大會上的那個男生或許就是看到這一幕吧。

第四,如果這些塑膠後來不幸進入了焚化爐,可以作為火力發電的材料。但是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塑膠加熱是會產生毒性物質的,而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是被稱為PVC的三號塑膠,他在製造、使用和回收時都會產生毒素,燃燒後更會產生氯化氫、甲醛、多氯聯苯和戴奧辛,其中氯化氫甚至會腐蝕焚化爐爐管,導致焚化爐不得不停機。而一旦停機,溫度無法控制一定的高溫範圍,有毒氣體就會大量釋出。2018年,這種非計畫性的停機發生了217次。每停機一次就釋出整年正常運作的20%的世紀之毒戴奧辛。

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化學工業的歷史共業「戴奧辛」

1976年義大利一農藥工廠意外爆炸,數以萬計的牲畜因而死亡,直到今天,該污染區依舊禁止進入。戴奧辛是最強力的致癌物質,只要極少劑量就可以引發癌症。之所以被稱為世紀之毒,是因為他可以在環境中停留很久,非常難以被分解。人體代謝戴奧辛的速度很慢,「半衰期」約為 7 至 11 年,也就是即使之後都未再攝入戴奧辛,也要花 7 至 11 年才能使體內戴奧辛的濃度降低到中毒時的一半。另外他也被認為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對人類與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巨大的影響。

1952年,一個觀察禿鷹十三年的愛鳥人,發現一群行為古怪的禿鷹不孕;1967年,養貂廠發現越來越多的母貂無法生育或難產;1970年生物學家發現許多海鷗雛鳥的身體有怪異的變形;1980年爬蟲類學家發現一群生殖器異常短小的公鱷魚,接著1988年,海豹與海豚相繼大量死亡;1992年,科學家發現過去四十年,人類男性睪丸癌增加三倍、精蟲數減少一半、二十年,女性乳癌增加32%。這些有關環境賀爾蒙危害的真實故事都在我大學時曾看過的一本名叫「失竊的未來」這本書中。當時,我以為1999年出版的這本書所描述的世界已經是過去式,人類發現環境賀爾蒙的危險性,應該會大徹大悟,杜絕這些可怕的化學物質。遺憾的是,人類並沒有這麼做。環境賀爾蒙還是存在於殺蟲劑、洗髮精、化妝品、藥膏以及許許多多的塑膠之中,他在看似堅固穩定的塑膠裡,等待溫度上升、等待化學或自然的裂解時滲出,隨著生物累積被我們吃進肚子裡。大部分的女性都以為只要懷孕期間注意飲食就可以確保孩子的健康,但環境賀爾蒙卻會累積儲存脂肪與子宮之中,在懷孕與哺乳時,把打從出生數十年來的化學毒物,轉移給自己的孩子,造成神經系統與生殖系統的傷害。

事實上,根據一些最新的研究指出,除了海洋生物的體內,人類體內也發現了大量的微塑膠,他們小得可以進入我們的血液循環系統,並且被肝、腎等器官吸收和累積。研究團隊認為,每人每年攝取的塑膠量很可能遠高於5萬個微塑膠,當我們購買保特瓶想要喝到更乾淨的水,實際上卻喝下比自然水高出20幾倍的微塑膠。甚至,是在我們呼吸時,空氣中滿佈的微塑膠,也進入我們的肺和血液。

報導者:當人體器官驗出塑膠微粒:台灣限塑18年,然後呢?(含研究論文連結)

微塑膠的影響是什麼?他耐用的性質在濫用的情況下幾乎變成一種缺點,長時間累積的症狀就像無形的心理壓力,並不像立即性的傷害那樣令我們有感,科學上也更難被證實關聯性而無法說服製造商放棄利益。長期受經痛所苦的我,直到今天才回憶起發育期時,自己常常拿保特瓶裝溫熱水飲用。我們真的要漠視這些潛在的危險因子,直到有一天崩潰嗎?過去50年來,用來製造塑膠的化學物質,引發了生殖能力、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與其他腦部相關的認知問。從台灣政府提出塑膠禁令已經過了18年的現在,我們的生活依舊充滿了塑膠製品。塑膠與工廠排放的事業廢棄物,一旦被製造出來,就必須花錢去處理。而政府向汙染源的製造商索取的金額一直都不足夠,使我們常常是全民買單。這些廢棄物進入焚化爐、進入掩埋場或進入無數被非法傾倒的土地之中,給土地資源非常有限的台灣帶來巨大的汙染與損失。

我們的島:土地變身術(談非法傾倒)

我們的島966集 土地變身術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拿出行動改善這些狀況呢?

1。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必須使用時請看清分類,拒絕3號、6號與7號塑膠。並做好資源回收的工作。

2。你知道我們的垃圾費現在是加在水費裡嗎?加入由看守台灣和多個環境組織共同發起的垃圾費隨袋徵收的連署,讓製造更多垃圾的人付出相應的處理費用。

3。如果你經常網購,可以支持PackAge+配客嘉,只要在他們合作的平台上購物,包裝就會被回收重複使用。這是今年(2020)才剛過募資的組織,更多的電商平台還在持續洽談中。

4。想知道哪些廠商違規排放污水廢氣傾倒不法廢棄物嗎?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推出的透明足跡計畫,開發了「掃了再買」的APP,購買之前掃掃條碼,避開不肖廠商。Android版IOS版,用起來讓廠商知道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5。加入社團不塑之客或下載My Little Plastic Footprint跟著網友或APP一點一點把生活中的塑膠物品們淘汰吧。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感謝你的收聽。

聽完這期節目,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對塑膠與廢棄物的危害更有感覺了呢?要改變生活習慣,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塑膠製品的生活實在太方便,我們有時都會忘記自己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如果每間店鋪的老闆都會說「袋子要多加一塊錢唷」,甚至只是多問一句有需要袋子嗎而不是直接裝好拎給你,你會不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活著的時候能夠健康平安,或許是每個人的心願,裝一個APP、多一份留意、說一句袋子不用了謝謝,你也可以幫助自己、幫助地球,讓世界上的萬物一起更健康地活下去。

讓我們一起愛上自然吧!

--

--

One
One by Earth

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夢想著被獅子吃掉/Dating with 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