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療癒之旅 06-森林療癒的心理療效案例

One
One by Earth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Jan 15, 2022
‘Everything just seems much more right in nature’: How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experience nature-based activities in a forest therapy garden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哈囉大家好,我是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的小一。你現在收聽的是one by earth自然療癒之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只是身體無痛或不虛弱,而是一種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上全面良好的狀態。如果你有follow前面的節目,或許你已經明白森林療癒對我們生理與心理上的幫助。延續第四集,我們介紹森林療癒在生理疾病上的應用,這一集我想試著和大家分享森林療癒在精神與心理疾病,又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呢?讓我們化身韓國首爾的市民,一起參加一場森林療癒活動吧!那我們要開始囉!

🌿 🌿 🌿

我參與一個都市公園的森林療癒活動,每週二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到森林裡上課。在過去的兩週裡,我與八位夥伴在指導員的帶領下,一起在森林裡伸展身體、一起玩遊戲、一起擁抱樹木、感覺他的質地和芬芳。也聽了許多關於森林的知識、有哪些生命在這裡生活,以及森林帶給我們的好處,我感覺自己更了解這片森林了。我們還一起脫下鞋子感受大地上、朗讀詩集、用草葉編織、練習冥想。這天我踏進公園裡,突然感覺外面街道上的車水馬龍變得安靜,好像要脫離城市中的繁忙與內心的紛亂,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在簡單的伸展放鬆後,指導員教我們一邊在森林裡散步,一邊專注於呼吸。我的腦袋好像已經變得空空的了。

然後我被要求戴上眼罩,在夥伴的帶領下一起穿越森林。我的雙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小心地往前走。兩個人雖然默默無語,但當我專注於對方身體重心的改變,感覺到對方也在試圖配合我的節奏。當換我帶領的時候,我也一直在嘗試讓對方安心放鬆下來。我發現在森林裡,不像外面那麼擁擠和複雜,雖然共同參與課程的夥伴都是陌生人,但或許因為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大自然中,所以與他們交談並不會讓我感到不舒服。我想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在繁華的街區裡做到這些事情。接著在指導員的引導下,我找了一塊喜歡的草地鋪上毯子躺下,在森林裡仰望天空。看著透過樹木的陽光,和微風吹拂枝葉摩擦的聲音,我想到和婆婆之間的不愉快。我以為我永遠無法放下我的憤怒……但當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時,我覺得我可以放下它。我就這樣睡著了。

有關這群金智恩的這些訪談內容,是在課程結束的五個月後。曾經與岳父母發生衝突,而不斷責怪自己的他們,認為自己為家庭奉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長期以來,減少了他們的自信,增加了內心的不安全感。然而,當森林、當大自然的寬廣與接受性,讓他們看見了自己真實的感受,並意識到自我療癒的可能以及必要時,他們試著在生活裡做出改變。有位參與者分享說

「我想,當我開始表達自己時,我就被治癒了。」

他們也有些人決定放棄對家庭的控制,轉而專注於自己。有的人開始在早上醒來洗臉時,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你真漂亮」,她說:「我開始更加欣賞和關心自己。我才是首先需要快樂的人。」另一位也說:「我只有在快樂時才能傳播快樂的能量。我應該帶著一種自豪感生活,因為我被別人需要著。」而當其他人注意到他們的變化時,一位參與者說:「當我周圍的人告訴我我變了的時候,我感覺非常好,因為我覺得自己有了存在感。」

「這一定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放鬆了我的心。」

🌿 🌿 🌿

在臺灣,森林療法目前還沒有日本以及韓國所擁有的資源。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還沒有一批經過資格認證的森林療癒師,能在固定的場域提供專業的治療方案。當健康的大眾沒有特定目的地走入森林,依然能夠幫助維持健康,我們可以稱為森林保健。如果是有輕微的身心症狀的人,想藉由森林療癒放鬆、預防疾病、 或是做森林療癒的諮詢輔導等,可以藉由受過訓練的人經由測量身心的健康指數的測量了解自己的狀態,並進一步規畫課程,這是我們台灣目前有少部分地方可以提供服務的森林療癒活動。前面分享的韓國案例,就可以算在這個範疇中。在日本,則已經有針對罹患各種身心疾病的患者、或特殊身心障礙的人們提供的療育計畫,需要由專業的醫師或治療師來指導,才能稱之為森林療法

日本的上原巖教授,有兩本書由張老師文化翻譯為《療癒之森》與《樂活之森》,書裡就有描述為智能障礙者和失智症患者等設計的長期療育計畫。他也在書中分享,帶領一般的民眾舒緩心理壓力,進行自我諮商案例。例如在進入森林後,找到讓自己覺得有餘裕、能療癒自己、覺得舒服或是喜歡的地方,然後詢問自己「為什麼選這裡?」、「腦海中浮現了誰?」、「現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離開森林以後想要做什麼?」將自己的煩惱一項一項地寫在紙上,坐在森林的地面上或是躺下來,一邊遠眺森林的樹木,一邊凝視自己的內心。

日本一個針對有抑鬱傾向者進行森林療癒的研究。邀請155人使用凱斯勒心理困擾量表,並先排除了分數大於13分,應接受專業心理治療的人。他們將參與者被分成5–12分感到精神痛苦的58名抑鬱傾向者,以及小於4分的97名無抑鬱傾向者。在活動前,有抑鬱傾向的人在情緒狀態量表POMS上,負面項目上的得分明顯高於沒有抑鬱傾向的人。但在森林中緩慢行走約 2 小時的森林浴後,有抑鬱傾向的人在負面的情緒上,如緊張焦慮(TA)、抑鬱症(DD)、憤怒-敵意(AH)、疲勞(F)與和混亂©等項目,都明顯地比沒有抑鬱傾向者改善更多,甚至後來在兩個組別之間已經看不出差異。

在大自然裡,藉由移地的效果,脫離日常生活中的人造空間,能夠使人較為客觀地看待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如果配合少量的勞動,搬運木材與除草等工作,當環境整理得舒服時,生心理也好像被整理乾淨了。並藉由懷舊療法結合自然素材的手工藝,也能喚醒頭腦與身體裡的美好記憶。

🌿 🌿 🌿

一個來自丹麥,針對患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看見自然療法是如何發揮效果的。這項研究邀請了8名丹麥退伍軍人參加,在哥本哈根大學的森林治療花園舉行。在為期10週,每週3次,每次3小時的活動中。課程主要由以下三種元素構成:

(1)正念練習:其中包括呼吸技巧和瑜伽。練習在花園中進行,但也鼓勵參與者帶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2)自然活動:包含與園丁一起在植物園中執行的日常任務,像是劈木材與植樹。也藉由與園丁的相處,介紹森林中的特殊植物、了解到鳥類繁殖和季節的變化。

(3)個人療程:由治療師指導參與者通過治療對談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衝突。在花園的隱蔽處或是在森林散步時進行。

他們在治療活動開始前、進行到一半的五週時、為期滿十週時,以及一年後分別進行了一次訪談。並發現這些軍人從一開始自由選擇地點時,由遠離人群的角落漸漸靠近篝火。而他們選擇的地點往往與自身的心理狀態有關。一位老兵分享他坐在杉樹陰影中的感受,他說:「這是一個如此孤獨的地方。在精力低落且難以與他人相處的時候,這裡,我就待在這個地方。」

公園的環境能降低參與者的警覺性,並將他當作一個安全的場所。一位老兵說,他甚至可以閉上眼睛,這是他很少覺得自己可以在公共場合做的事情。他們強調,感官體驗像是植物和土壤的氣味、雲層飄過太陽時陽光的變化以及高大樹木陰影中的涼爽,這些都對身體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參與者對自然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根據他們最喜歡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不同的東西,例如樹葉如何在風中移動,湖面的漣漪以及植物園不同地方的鳥鳴聲。一些老兵指出雨水對他們有特殊的淨化作用,聽雨滴的聲音有舒緩的作用。

每個人都提到了大自然的不變和持久的特質給參與者帶來平靜,參與者們會將粗壯的樹幹視為一種穩定的對象,他們可以將身體靠在上面,也提到自然在不變的同時也包含了隨著時間的緩慢變化;葉子顏色的變化;以及溪流中水位的升降。其中一位這樣描述:

「植物和樹木,它們根本沒有改變。但話又說回來,在兩天后,它們看起來就不太一樣了。他們移動,但沒有大的移動,是……一個可以預測和跟隨的節奏。是可以信任的。而且不必使用大腦的能量來分析它。」

此外,他們也認為大自然提供了令人著迷的體驗。但是,如果要掌握這些情況,就必須真正專注於自然:

「如果有一隻鹿經過,那就是現在!你看,它不會再發生了,所以如果你想享受它,那麼你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地。」

在治療活動的初期,大部分參與者都需要大量休息,但漸漸地他們覺得自己更有能力參加其他的活動。一位參與者說:「當我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會感覺最舒服,比如現在,我們正在建造一些會實際上掛在這裡的鳥箱。我很喜歡,這讓我的思緒更加集中。但我也喜歡做瑜伽和正念練習。真的,我也很享受它們,因為我可以在自己的身體裡找到平靜。」在描述鳥箱製作活動時,這位老兵解釋說,對他來說這項活動分為兩層面;一是把鳥箱掛起來,因為活動的實用性,讓人覺得很滿足;二是回饋大自然,讓他有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因為他給了鳥兒一個築巢的地方。

一年後,研究團隊對這些退伍軍人再次進行採訪,發現自然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一位老兵將他經歷的內在過程紋身在手臂上,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花園,搬到了森林中間的一個小木屋。他說:「房子賣掉的時候,我要找地方住,但沒想到的是 — — 我不是隨便找的地方!當我看到它時,我說:是的(damn),就是它……那天晚上,當我站在外面仰望星空時,我感到很放鬆,很放鬆。」

儘管一年後的訪談看來,似乎所有退伍軍人都有找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部分療法的方法,但對於一些參與者來說,PTSD症狀仍然存在,以至於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不可能離開家。然而,他們仍然夢想著能擁有一個小房子、能夠種菜和能夠享受大自然的,那個平凡美好的未來。就像韓國壓抑的家庭主婦,日本憂鬱症的患者,或是忙碌於都市生活的,每個平凡的我們。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針對每個人不同的身心狀況、過去的經歷以及想要達到的效果,森林療癒師要設計合適的課程,以化解我們對社會、認知、身體和情感的障礙,使大家變得健康。這就是森林療癒師想要帶給人們的,來自森林的禮物。我想,也會是一個森林療癒師自己,曾經或不斷地從大自然裡得到的禮物。因為被自然療癒過,所以想要分享它的美好。期待森林療癒能在台灣健全的發展起來,將這份大自然的禮物,送給每一個想要活得健康的人。

讓我們一起愛上自然吧!

---------

🌏 節目參考資料:

上原巖著﹐劉巧梅譯(2013)療癒之森 — 進入森林療法的世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原巖著﹐劉巧梅譯(2013)樂活之森 — 森林療法的多元應用。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一真著(2016)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Lee HJ, Son YH, Kim S, Lee DK(2019)Healing experiences of middle-aged women through an urban forest therapy program.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Volume 38, Pages 383–391.

Poulsen DV, Stigsdotter UK, Djernis D, Sidenius U(2016)‘Everything just seems much more right in nature’: How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experience nature-based activities in a forest therapy garden. Health Psychology Open, Volume: 3 issue: 1.

Furuyashiki A, Tabuchi K, Norikoshi K, Kobayashi T, Oriyama S(2019)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working age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ve tendencies.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volume 24, Article number: 46.

--

--

One
One by Earth

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夢想著被獅子吃掉/Dating with 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