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底片時代的新手生存學

你在哪一個平行世界?

Weifu Lin | 林渭富
獨眼龍の國
Published in
Oct 21, 2020

--

平行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大瘟疫時代。2019年底開始的大瘟疫,現在還看不到終點,全球水深火熱,台灣則身處在一個宛如AT力場的大泡泡中(連颱風都不來),以致於對周遭的變化,多多少少缺乏感知危險的能力。

全球化面臨重新洗牌,產業鏈不是異地重整,就是就地崩潰。2020東京奧運終究如大友克洋預想那般可能被迫中止,這更進一步重擊了預期今年要大豐收的相機廠商。

四年一度的奧運對相機產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商機。廠商研發技術推出新商品;大批運動記者試用,形成強力推薦團體;消費者跟風買器材,大家都滿意。

大瘟疫來襲,改變了一切。受到假帳案衝擊,體質不佳的奧林巴斯苦撐多年,不敵衰退,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前倒地不起,活生生是一齣諷刺劇。柯達、富士本身就具備化工技能,現在兼職生產抗疫靈藥;其他比較純的相機品牌只能咬牙苦撐了,2020年數位相機出貨量預期將會衰退23.3%(智慧手機出貨量預測將減少16.9%)。

2017年停產的實驗性底片在eBay奇貨可居,飆出天價。

然而,日漸凋零的傳統底片,卻仍然一息尚存。

儘管底片不再是攝影產業的主流,但文藝清新小眾的地攤經濟卻充滿了蓬勃生機,到處可見精緻貼紙包裝的底片賣場,彷彿盛開的罌粟花園。

新一代對攝影有興趣的年輕人從小就習慣數位化馬賽克圖像,對於純粹以光化學基礎的銀鹽顆粒形成的影像感到十分好奇。悲哀的是,這份純真很容易被操弄,各種花式詐欺與攝影老鳥冷嘲熱諷交織下變得非常脆弱。熱情受傷後形成了怨念,而畸形的怨念變成了一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於是我們看到,大瘟疫來襲之前,現實就已經分裂成數條彼此矛盾,卻偶爾糾纏的平行世界。

底片之章

1. 新鮮底片 vs 過期底片

傳統底片當道時貨源供應暢旺,正常人不會使用過期底片拍照。就算是瘋狂藝術家想特立獨行,也都是使用可控制變數的新鮮素材。

例如曾有攝影家沖出了色彩鮮豔的幻燈片後加溫破壞藥膜面,投影出發色飽滿卻斑駁變形,獨一無二的影像作品。「無法預期的低品質影像、無法控制的驚喜」並不是創作,只是失敗煉金術士的討拍藉口。

達達主義代表藝術家杜象(Duchamp)的《噴泉》其實只是一個簽名過的小便池,但他宣稱這個「現成物本身也是創作的一部份」,使得當代評論家尷尬萬分卻又必須嚴肅分析,以便為藝術重新定義。其實整個行動的諷刺才是藝術本身。

結果是,過期底片氾濫導致幻滅感十足的圖檔滿地都是,杜象卻只有一位。倒果為因的倖存者誤差是現代人最常犯的邏輯謬誤。

底片每年都有型號宣布停產,貨源逐漸枯竭,商人囤積居奇的結果就是產出大量「不拍等著轉賣」的底片。就在敲鍵盤的同時,網拍賣場又出現單捲195美元成交的過期底片。廠商宣稱是實驗性產品,沒過期就有無法預期的褪色效果,示範照一片黃綠膽汁色,美其名為「色彩內爆」。

我懷疑嗑了大麻後,是否也會出現這種迷幻特效。謎之音答:當然不會。LSD才有迷幻感。

生意越好,失敗的煉金術士就越多。但是,感謝Photoshop的偉大修圖法力以及社群集體催眠,許多過期底片的銷售,不分海內外都大獲成功。過期底片上架後無一不熱賣,比正常的新鮮底片更受歡迎,底片外殼的貼紙越漂亮,銷售速度越快。

官網直言「實驗性負片」嘗試模擬過期底片的「無法預期性」。毋須抱怨發色異常,因為它可能本來就不正常。

過期底片就是一種俄羅斯輪盤。至於名門大廠生產出來的新鮮底片呢?它像剛烘焙好的咖啡豆,效期過後不安定值上升,改貼新標籤後價格又更高了。

只是,許多新手發現他(她)們經常拍不出那種迷人的效果。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新手貼圖(內容慘絕人寰恕不轉貼)抱怨沖掃效果和他的幻想差距太遠。

孩子,你在下單前,看到賣家不斷強調「無法控制、不可預測的驚喜」的免責聲明了嗎?重點在於無法控制,不是驚喜。

過期底片成為一種扭蛋商品,沒人可以保證你能拍出想要的效果,你只能憑運氣抽大獎。

別忘了,在過期底片的平行世界中,十賭九輸也是常態。使用新鮮底片才是健康的王道。

2. 專業暗房 vs 文青乾洗店

底片新手賭徒……不,底片新手下注後,在哪裡開盅呢?答案往往是沖印店。因為絕大多數攝影玩家無法自行沖洗底片,正常程序是將底片交給專業沖印店。

全盛時期,台灣快速沖印店分布大概和當今的便利商店差不多,一條街上同時存在兩三家沖印店也不令人意外,當時的市場就是這麼熱絡。各大快速沖印系統(柯達、富士、柯尼卡、甚至愛克發也有)都有其處理底片的沖放流程,如果你需要更進一步的專業服務,當年台北市八德路上也有好幾家店能夠滿足你從訂購、沖片、放相、裝裱、甚至開展的一條龍。

傳統攝影是一種光與化學反應的轉換過程,雖然調製神奇藥水看起來像是梅林魔法師,但它仍然是一門嚴謹的,經過百年以上實證考驗的科學。

不論是專業性質的暗房工作室或連鎖沖印店,從開門營業的那一刻起,就必須按照官方手冊指示處理藥水、控溫、沖洗試條、按照各種參數打片,才能完美地服務每一位上門的客戶。這其中累積了大量的知識技能,過去習慣將專業沖印店稱為「實驗室」(Lab)不是沒道理的。

後底片時代,只要膽子夠大,優雅、前科累累的詐欺犯也能開一家文青味道濃烈到嗆人的龍門客棧坐等肥羊…..呃,我的意思是沖印店。

於是你用自己的「新手創作」下注,首先用不穩定的過期底片,再託付給渾渾噩噩過日子的文藝小清新,感受手作的溫度……這次連能不能拿回底片和掃描檔不被弄丟,都堪稱一場世紀豪賭。

某平行世界傳說中某文青從海外賣場買進低價(其實已曝光過)的盤裝底片,進口分裝後再出售給不知情玩家,以至於一般人拍街景人物也能洗出《神鬼傳奇》的電影畫面,就非常神鬼傳奇了;用膠帶接上兩段底片裝進一卷底片罐賣給隨機玩家,這類傳聞三不五時就像火警鈴聲般地在社群中響起。

至於各種停產過期電影底片在不當保存與更加不當的沖洗程序下製造的劣質成果,在社群網路的交互洗腦作用下已被盲目吹捧成一種可以食用的糞便。於是當你展示糞便時,似乎也能吸引路人側目。

有時,平行世界短暫交纏會製造更多受害者。專業暗房躺著也中槍,被迫要去處理各路文青好漢製造出來的混亂。許多意外狀況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與財務損失,輕則荷包變輕,重則停工大修機器。

文青寄居在攝影產業中,自以為帶來創意與文化產値,大多只是消費了攝影產業,留下爛攤子後揚長而去。不願跟著文青浪潮的攝影玩家跟著倒楣,情何以堪?

3. 印相 vs 掃描

傳統攝影系統中,影像作為一種光的粒子或波,一路從光學系統投射到感光乳劑上形成潛影,經過一連串化學反應後,以顆粒或染料的形式固定在片基上,接著運用另一套放大印相沖洗系統製成複本。每一道程序都是類比的,會產生一定比例的耗損。

簡單地說,在變數固定的前提下,當你需要兩公尺以上的相片,大底片總是比小片幅底片要來得遊刃有餘。

達蓋爾銀版攝影,銀版本身既是底片也是成品,無法複製更無法自由伸縮尺寸。引進負像反轉概念後,底片上的影像得以複製,但多半使用接觸印樣(contact print)的形式;到了35mm底片,徠卡陣營率先喊出「小底片,大照片」(small negative, large picture),小片幅底片透過放大方式(enlarge)獲得大尺寸相片。

印樣形式之一,可以用來檢視底片、裁切調整構圖以及各種暗房指示。

當你必須將類比影像轉換到數位系統,以方便傳輸、網路分享或者備份時,掃描是一件大事。當你將底片交付數位掃描前,務必要嚴肅考慮「最終輸出尺寸」與「最終顯示媒材」的各種差異。

同一張底片影像在手機螢幕上瀏覽與分享,只需要「螢幕觀賞用掃描檔」;將來某一天,也可能需要列印輸出成日常生活的家庭相簿收藏(4 x 6吋)、室內擺飾(8x10吋左右)、攝影展(20吋至40吋左右),或巨幅的戶外海報(數公尺至數十公尺)。這些不同的場合的「最終輸出用掃描檔」,都需要不同的掃描設定。

因此,僅僅只是貪圖一時方便,任意掃描一個輕量級JPEG破壞性壓縮檔案上傳臉書或IG供人按讚,數年後你就要後悔。

尤其是你耳根太軟,聽信一些鬼扯蠢話,把原始底片丟掉之後。

4. 保存底片 vs 丟棄底片

當人們為了保存前人的精神創作提出各種無酸儲存以及永久保存技術,社群中有另一派意見領袖反向操作,提倡「底片送掃之後毋須保存,直接丟棄」的大膽行動。

或許他們有各種藉口,也許是儲存空間不足、懶得備份、或者純粹只是五分鐘熱度,既是個人因素,那麼自業自得,旁人無從置喙,也毋須苛責。

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樣重視自己的創作,就應該將底片本身視為攝影創作中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它是承載你在影像創作上各種思辨的最重要的載體,即使它並非大師傑作而只是一家之言,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

關於保存,過去已有比較完整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駕參考這篇:如何長久保存你自己的攝影作品?淺談無酸(acid & lignin-free)環境與其他

5. 徠卡片幅(35mm) vs 中片幅或大片幅的戰爭

底片規格因應時代的演變與消費者各種需求,而發展出不同大小的尺寸。往昔有過不少討論,大部分集中在歷史考證、名詞解釋、成像品質、器材操作性、便攜性、價格等等。

但討論一旦進入品牌層次的討論,平行世界的居民又是殺紅了雙眼,各執一詞筆戰不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復活輪迴,已是攝影社群中的日常。所幸底片市場急速衰退,兩派再也無力互擊。

關於片幅的各種規格尺寸,過去已嘗試進行初步梳理;另外,特別是針對「景深」(depth of field)這一個極易混淆的概念也有專文討論。

對「片幅系統影響景深」陳述句有任何疑惑的平行世界朋友們,請參考這篇深度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