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龍之國

關於攝影的文字園地。寫作主題包括攝影小史、技術探究、硬體器材、視覺傳達相關、美學批判……等。Some thoughts about stories, mechanics, aesthetic, and philosophies of photography.

Follow publication

從PROTAR到G MASTER

鏡頭命名學的破碎化與無聊日常

Weifu Lin | 林渭富
獨眼龍之國
Published in
38 min readJan 31, 2021

在真理沈淪的至暗時刻,你需要的光明,首先是召喚萬物的名字。

— 浮斯・馬齊克(False Magic, 1600–1687)《自然哲學的秘術原理》,民明書房出版

為免誤解,在此先行告知:以上皆為鬼扯。但以下都是真實存在且可以搜尋到的鏡頭名稱。像是:

・Tamron 18–270 mm f/3.5–6.3 Di II VC PZD
・SIGMA 14–24mm f/2.8 DG DN Art
・Canon RF85mm f/2 Macro IS STM
・Nikon AF-S NIKKOR 28–300mm f/3.5–5.6G ED VR
・Panasonic LEICA DG VARIO-ELMARIT 12–60mm f/2.8–4.0 ASPH. POWER O.I.S.

任何心存一絲熱情的攝影消費者,試著召喚(朗讀)兩次當今相機製造廠商提供的鏡頭商品名稱,也不禁要皺眉。三眼神童的智慧手機已不稀奇,而攝影用鏡頭體積不但越來越龐大,名字也越來越長。

名字是智慧的具象物

早在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術之前,歐洲社會就已經開始使用透鏡了,它們大多用於望遠鏡、顯微鏡、以及一般人戴在鼻頭上的眼鏡。

1804年,英國科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的「新月型透鏡」(meniscus lens)設計,可能是最早應用在攝影上的光學裝置,達蓋爾的早期實驗就用過這種透鏡。達蓋爾接著與法國天文望遠鏡及顯微鏡工匠査爾斯・舍瓦利耶(Charles Chevalier)合作,使用「舍瓦利耶消色差透鏡」(Chevalier Achromatic Lens)。

為了拍攝人像,奧地利的約瑟夫・馬克斯・佩茲瓦(Joseph Max Petzval)設計的高速鏡頭,就直接稱之為「佩茲瓦肖像鏡」(Petzval Portrait);而為了拍攝建築或風景而設計的鏡頭,就叫快速直線鏡(Rapid-Rectilinear)、消球差鏡頭(Aplanat),或風景鏡頭(Landscape lens)。

此時的鏡身大多以黃銅製成,鏡筒上刻著編號、製造者以及製造地,有特定用途,卻不見得有可呼喚的名字。

沒有名字就沒有身分,沒有身分就不受保護。為了保障商品利益,開始有了商標(trade mark)與品牌名稱(brand name)。

19世紀的光學產業沒有電腦輔助運算這種東西。設計鏡頭需要許多人的智慧與殫精竭慮,除了前人經驗、自我的直覺可以幫助設計者減少嘗試錯誤之外、還需要時間。一顆六片結構的鏡頭,即使依靠對數表,每個鏡片表面「只」進行200道光跡運算(以及重複驗算),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工作。

這樣的心血結晶,値得擁有自己的名字。

光學產業對自家產品命名策略,各有不同盤算。日系廠商早期策略很單純,頂多是將鏡頭名附加一套字母用來標示「鏡片數量」(例如:奧林巴斯的G-ZUIKO的「G」表示使用七片鏡片);到了後期變得混亂,動輒將高級玻璃原料、處理工法、鍍膜、附加功能放進名稱,念起來洋洋灑灑一長串。如今各家業者官方網站都有解說鏡頭各種縮寫標示的小百科網頁。

歐洲廠商多半根據單一原則,賦予鏡頭個別名字。這個原則,各廠又有不同見解:對蔡司而言,命名對應的是「光學結構設計」;對徠茲而言,則是「最大光圈」與特殊處理;對施奈德來說,是前兩家廠商策略的集大成,既有針對光學結構設計的命名,也分大小光圈、價位高低、不同產品系列。

為鏡頭命名是一種商業手段,不需嚴格遵守學術研究領域的二名法規範,但概念仍是相近的:

為了避免知識交流障礙,使用博雅通識的希臘文或拉丁文是基本原則。當然,偶有例外。

如果你熟悉規則,或許就能順利拆解字首、字根、字尾,理解當時為新生事物命名的典故與背景。儘管今日這種死語言堆砌對大多數的消費者已是無用知識,但或許某些語言練習與小故事能觸動你的心弦,順便排解煩悶無聊。

回到古希臘世界

蔡司為PROTAR申請的帝國專利字號:№56109,1890年4月。取自1901年出版的蔡司官方文件。

歐洲光學工業生態,既非托拉斯壟斷也非寡頭,各地小作坊林立,表現優異,良性競爭,德意志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尤其重視學徒制的教導與傳承,為光學工業打下了深厚根基。另一方面,理論與材料研究也逐步領先歐陸其他國家。

時間回到1890年。當時的帝國光學業界要解決的障礙,有些需要新材料(如鋇冕玻璃)的研究,有些需要先人經驗、敏銳的直覺與智慧才能克服。光學問題除了球面像差、色散、變形之外,還有像場彎曲(field curvature)、像散(astigmatism)。後兩者是當時的兩大難關。

蔡司的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提出的解決方案,稱為「消像散鏡」(Anastigmatic)。這個字帶有雙重否定意味:「像散」一詞來自「Astigma」,意為「非點」(no point)。「非點」意味著焦點位置是模糊的艾里斑(Airy disc),最終成像不夠銳利,人眼的散光也是同理。

「Astigma」(詞性變換後)中間插入一個否定詞「na」就成了「A-na-stigmatic」,意思是「非 - 非 - 點」(no-no-point),不是「非點」,表示成像清晰銳利。

要「召喚」這顆鏡頭,一共要唸出五個音節,相當拗口。研究與一般經驗都指出,超過三個音節的詞彙,口語傳播時就會遇到阻力,行銷不易獲得成功:

鏡頭小劇場麥斯:唉呀,我的漢斯兄弟,今天我一定要推薦你買一款新設計的鏡頭,叫做安娜斯蒂瑪蒂克,拍出來的風景實在太美了……(漢語自動翻譯中)漢斯:安娜怎麼了?麥斯:是安娜斯蒂瑪蒂克!漢斯:安娜斯蒂…….克?麥斯:啊……呃……算了,今天天氣很好,世界和平。(全劇終)
蔡司第一個註冊商標。鏡片圖形來自TESSAR的後半段,也是PROTAR的後半段。圖片來源:蔡司官網

如此詰屈聱牙的名字也逃不過被抄襲的命運。同業認定這是「特性描述」而非商標或品名,於是群起拷貝之。

儘管蔡司宣稱賣出了超過一萬個鏡頭(或授權),最後還是採用另一個早在1890年就註冊的名稱,比PLANAR問世時間更早。

它的名字是:PROTAR。

可以肯定的是,PROTAR的命名與光學地位,足堪擔當日後所有以「AR」字尾為名的大家長,蔡司甚至將PROTAR的後半段鏡片組的圖形,作為第一個企業的註冊商標。

AR家族大集合:我們都是AR

隨著蔡司公司生產、推廣以及授權他廠使用TESSAR結構、PLANAR結構,AR家族勢力逐漸擴張,各家廠商也開始推出以AR為命名基礎的系列商品。

字尾-AR來自拉丁文「-āris」,意為「關於……」(pertaining to)。迄今字尾採用 -AR為名的鏡頭百百款,族繁不及備載,此處只介紹數款具有代表性、故事性的銘鏡:

PROTAR(CARL ZEISS,德)

很可能就是第一款字尾以AR命名的攝影用鏡頭。PROTAR的字首來自古希臘文「πρῶτος」(prôtos),意為「第一、最早、最重要的」(first)。綴合起來即為「原型、首開先河者」之意。

UNAR(CARL ZEISS,德)

這款鏡頭產量不多,特徵是使用四片單一個別獨立鏡片,沒有雙合或三合透鏡組合,推測字首命名可能來自於拉丁文「unus」,意為「單一;獨;唯一」(one)。

TESSAR(CARL ZEISS,德)

魯道夫為蔡司設計PLANAR後,緊接著推出了TESSAR。巧妙結合了PROTAR的後半部與UNAR的前半部,僅僅使用四片透鏡,字首來自古希臘文「τέσσᾰρᾰ」(téssara),意為「4」。

TESSAR發表之初即表現不俗,蔡司長期獨佔TESSAR的設計專利,其他廠商也開始推出類似的結構設計,甚至擁有類似的名字。

1901年倫敦刊登的平面廣告。TESSAR於1902年註冊。圖片來源:Grace’s Guide

PLANAR(CARL ZEISS,德)

當代最具知名度的蔡司光學設計之一。字首來自拉丁文「planus」,意為「平坦、平原」。此結構特徵之一是像場與其他設計相比,較為平坦。

SONNAR(CARL ZEISS,德)

同樣是當代最具知名度的蔡司設計之一。特徵是最大光圈可以開放到f/1.5,在當時是非常「明亮」的鏡頭。字首來自德文「Sonne」,意為「太陽」。過去也曾有一說指出命名來自蔡司工廠附近的地名,但官方正式認可的解釋就是「太陽」。

關於更多命名的小故事,可以參考這篇《ZEISS SONNAR餘暉依舊閃耀(下):繼承與創新》

BIOMETAR,BIOTAR(CARL ZEISS JENA,德)

東西德蔡司二戰後被迫分家,但東德蔡司偏好的名字不是PLANAR,而是BIOTAR以及BIOMETAR,這兩個商業名稱就一直讓東德蔡司使用到合併為止。追根究底,PLANAR、BIOTAR、BIOMETAR三個品名,其實都來自同一設計。字首BIO來自古希臘文「βίος」(bíos),意為「生命,生活」;字根「meta」同樣來自古希臘文「μετά」(metá),意為「在……之中」,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活在生命之中」。此名意味深長,但絕非與生化科技有關。在BIOGON一節中會再做說明。

PANCOLAR(CARL ZEISS JENA,德)

東德蔡司在BIOTAR的基礎上進行有限度的改進,宣稱新產品強化了色彩重現,產品命名為PANCOLAR。字首來自於希臘文「πᾰν-」(pan-),意為「全,每一」,字尾COLAR可能是COLOR的諧音字,組合起來可以理解為「全彩」,這命名和庫克(Cooke)的PANCHRO有異曲同工之妙。

HELIAR(VOIGTLÄNDER,德)

福倫達(VOIGTLÄNDER)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光學製造廠。HELIAR的設計和蔡司的TESSAR很接近,但HELIAR問世的時間比TESSAR還要早,結構則是從庫克三合透鏡(Cooke Triplet)改良而來。命名由來顯然是古希臘文「Ἥλιος 」(Hḗlios),這名字大有來頭,既是「太陽」,也是希臘神話中太陽神海利歐斯的名字。

SKOPAR(VOIGTLÄNDER,德)

福倫達另款頗具知名度的老鏡名。字首來自於古希臘文「σκοπός 」(skopós),意為「我觀察」。許多光學觀測儀器都用到這個字源,像是望遠鏡、顯微鏡、瞄準鏡的德文都是以「-skop」作為字尾。英文「-scope」亦系出同源。

XENAR(Schneider-Kreuznach,德)

施奈德是老牌光學精密儀器廠商,專精於設計製造鏡頭,早期推出的XENAR應該是蔡司授權生產的TESSAR結構。XENAR字首來自於「ξένος」(xénos),意為「外來者」。視其上下文本,這個字有多種層次含意,負面的話意指「敵人」,最友善的則是「來賓」。有一說指命名源自於1898年發現的元素氙氣(Xenon),有的施奈德鏡頭品名,甚至就直接叫「XENON」和「XENOTAR」。但氙氣的發現者也是以同一個古希臘字來命名,結果是殊途同歸。

SYMMAR(Schneider-Kreuznach,德)

字首來自古希臘文「σύμμετρος」(súmmetros),意為「對稱的」。施奈德為大型相機與精密儀器設計的對稱型光學結構,多帶有這一個品名,如APO-SYMMA即是。

ELMAR(LEITZ,德)

徠茲公司成立初期的鏡頭名與古希臘文無關。主事者只是單純地跟隨LEICA的命名規則,將公司創辦人名字(Ernst Leitz)頭文字的EL與相機設計者名字(Max Berek)組合在一起,取名為ELMAX,但這名稱只使用了一段很短的時間。ELMAX的結構與蔡司TESSAR非常相似,僅有光圈葉片位置與玻璃材料不同的差異,光學素質也十分接近。

根據《徠卡物語》(The LEICA Story)的作者埃米爾・凱勒(Emil G. Keller)的說法,徠茲公司隨後將ELMAX更名為ELMAR,是為了向蔡司的TESSAR原型致敬。同一時期其他相機廠商的AR家族成員,光學結構相同或類似,命名的理由也差不多,就是遵循前人慣例。

EKTAR(KODAK,美)

美國柯達公司早期生產的相機,無論鏡頭結構設計為何,只要是高價位鏡頭一律稱之為EKTAR,所以EKTAR僅僅只是品牌名稱。字首與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無關,而是公司名稱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的頭文字EK組合而成。這名字後來不只用在鏡頭,也應用在其他設備與各種傳統底片產品上。

TAKUMAR(ASAHI PENTAX,日)

旭光學工業株式會社(Asahi Optical Co., Ltd.)成立於1919年,二戰後才專注於相機產業的製造。1952年推出了日本第一台SLR單眼反光相機:ASAHIFLEX I。搭載的鏡頭名為TAKUMAR,來自於創辦人兄弟日裔美籍攝影家梶原琢磨之名。在「琢磨」的英文拼音「TAKUMA」後加R作為慣例上的字尾,如是正式加入AR家族的大家庭。到了後期不再使用,殊為可惜。

按:可能是當時的旭光學經營層評估後,認為Super-Multi-Coated TAKUMAR與PENTAX並列太過冗長?不過其他廠商正在反其道而行之。

SERENAR(CANON,日)

佳能鏡頭向來只標示接環名稱(像是FD、EF-S、RF),沒有鏡頭品牌,唯一例外的是早期首款自製鏡頭「SERENAR」。此名由會社舉辦內部投票選出,靈感來自月球表面的「澄海」(Mare Serenitatis);一說是希臘神話中的月神「塞勒涅」(Selene),兩種說法起源相同。

它出現在佳能早期各焦段與不同結構設計的鏡頭上,所以是品牌名稱,後來因某種不明原因放棄(有一說是顧客抱怨名字太難唸而決定不再使用)。

佳能官網提供的早期仿徠卡相機,鏡頭品牌SERENAR已成絕響。圖片來源:佳能相機博物館官網

ON家族:陽剛的男性氣質?

另一個食指浩繁的光學大家庭則是以「ON」為字尾的命名系列。有趣的是,比起AR,日系廠商似乎更偏好以「-ON」為命名指標。這可能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或者和語言、發音捲舌位置都有關。

這個-ON字尾來自古希臘文「-ον」(-on),意為「以主格、受格、呼格的單數形式作為結尾」。

在學術界中此一意圖特別明顯,通常用於「形成名詞、被視為基礎或理化基本單位」的事物名稱,像是:非金屬元素、次原子粒子、量子、或分子物質等等。你只要稍微瀏覽一下元素週期表就能發現某族元素(如稀有氣體)大多以on作為字尾。

相機產業的發展和光學、物理化學息息相關,因此採用相同路徑來命名新創事物的傾向,也有跡可尋。

不過日本尼康公司名就是典型例外。1946年當時還叫做日本光學工業(Nippon Kōgaku),簡稱「ニッコー」(Nikko),原本開發的35mm小型相機打算叫做「二コレット」(Nikorette)。高層評估時認為這名字「太軟弱」(顯然是發音造成不當聯想),想要採用「更男性化、更陽剛一點」的名字,於是以「Nikko」為基礎,加上「N」作為發音的結尾,稱之為「Nikon」發音為「二コン」,後來索性將NIKON也註冊為企業名稱,儘管美國人還是各吹各的調,不是唸成「乃肯」就是「你肯」,一點都沒有「你控」的男人味(大艸原)。

尼康公司官方說明「NIKON」的命名由來。

沒錯,這就是尼康公司名由來的官方說法,雄壯威武,和蔡司伊康(ZEISS Ikon)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當你發現尼康早期就是靠著仿製ZEISS Ikon相機起家,你可能會開始懷疑尼康的說法。

特別是1960年代日本尼康和蔡司兩家廠商就彼此互相控告,有段時間尼康公司必須把相機機身銘版和所有配件包裝都改成「NIKKOR」才能賣到德國境內;而1992年,蔡司伊康在美國被尼康反告,最後居然敗訴,導致蔡司無法在紐約州販售ZEISS Ikon相機。歷史總是有些怪異的反轉再反轉。

佳能(CANON)公司名稱由來則又是另一個例外。此是後話。

因此ON家族就成了一個男性團體了嗎?好像不是。放眼望去,歐美包括日本數十家相機業者,採用這一系列命名的廠商並不多,其中好幾家早已退出市場,只剩下江湖傳說。

FUJINON(FUJIFILM,日)

富士公司多角化經營,除了底片也生產一系列相機,各種大小片幅都有,命名完全不必費心思考古和訓詁,就直接叫做富士相機、富士底片、富士鏡頭(FUJINON)。

HEXARNON、HEXAR(KONICA,日)

柯尼卡(Konica)公司曾在台灣有過一段風光,長輩們可能還是習慣叫它「小西六」相機。只是……底片、相機、快速沖印店市佔率長居下位,2003年與美樂達(MINOLTA)合併,然後在下一次併購行動中消失。它的光學產品的表現一貫保持平實風格,因此也有不少擁躉者。

早期搭配相機的鏡頭稱為HEXAR(算是AR家族),後來變更為HEXANON,HEXAR改為相機品牌。字首HEXA來自於古希臘文「ἑξα- 」(hexa-),意為「六」。

這個命名直接地與創業者出身有密切關係:創業者小西屋六右衛門本身是日本東京米商小西屋的「六代目」老闆,離家創業後開的寫真材料店兼賣藥的店鋪叫「小西屋六兵衛店」,接著又開始研究底片製造,開了一家叫「六桜社」的工廠,製造的大型相機堅持使用櫻木,後來的「櫻花」(SAKURA)底片就是柯尼卡底片的前身。一切都和「六」和櫻花有關……。

ZENZANON(BRONICA,日)

碧浪之家(ZENZA BRONICA)是一家只生產中型片幅相機的廠商。這個原則,在遭遇數位影像市場大浪衝擊下,先是被騰龍(TAMRON)公司收購,但無力回天,只能黯然離開舞台。

早期鏡頭委託尼康製造,後期自家鏡頭名為「ZENZANON」,據說改由東京光學、東德蔡司、富岡光學代工。字首「ZENZA」取自公司創業者吉野善三郎的「善三郎」名字拼音(ぜんざぶろ)前半段加上-NON合成。

ROKINON(ROKINON,美)

簡單地說,ROKINON是韓國光學製造商三陽光學(SAMYANG)在美國經營的獨立商標和品牌(就像美樂達在北美銷售時,為了區隔市場,必須使用MAXXUM品牌一樣)。

ROKINON可能來自於更早在北美以平價產品銷售相機的日系品牌「ROKINA」。這家相機廠商自1980年代後逐漸淡出,推測可能在某一時間被SAMYANG收購,整編後以ROKINON之名重新出發。現為專業鏡頭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各種接環的平價鏡頭選擇。

NOKTON(VOIGTLÄNDER,德)

福倫達頗負盛名的大光圈產品。字首「Nokt-」來自拉丁文「nocturnus」,意為「夜晚」。和徠茲的NOCTILUX,以及尼康的NOCT,意義皆同,都自詡在夜晚昏暗低光源處仍有出色表現。

ANGULON,SUPER-ANGULON(Schneider-Kreuznach,德)*

1930年,施奈德為自家對稱式廣角鏡頭註冊了一個名字,稱之為ANGULON。字首來自拉丁文「angulus」,意為「角度、角落」。1955年到1963年,又推出了三種超廣角鏡頭的設計,這次直接升格成超級版本「SUPER-ANGULON」,和1930年代的設計無關,反而比較接近第二代的BIOGON的結構。光學素質極佳而被徠茲公司採用,SUPER-ANGULON由此聲名大噪。

特別說明:和ON家族中的大量日系鏡頭品名相比,施奈德的超廣角鏡頭顯得有些微妙的不合群。也許獨立出來,和下一個GON家族並列,是更妥當的分類。

GON家族:廣角鏡頭重鎮

如果先不論早期那些神奇的灌水鏡頭(真的是在鏡頭內腔中注滿水),廣角鏡頭很早就問世了,而且是光學產業中相當重要的產品。因為無論是專業用途或一般消費者都有強烈需求,而設計、校正像差、製造組裝都有相當難度。

20世紀前後,出現了幾位天才型的光學設計者,善用了自己的直覺與累積的知識,留下了傳奇遺產。一開始人們偶然發現,利用一片凹透鏡,可以巧妙地把投影畫面放大並且縮短投放距離,原理「恰好」和望遠鏡頭的組成相反,於是光學設計人員開始設想把一組大型負透鏡組置於正透鏡組之前,創造出「逆望遠式」(Reverse Telephoto)的廣角鏡頭。

二戰後緊接著民主、共產陣營決裂,冷戰前線瀰漫著緊張氣氛。柏林牆兩邊的德國人,在光學研發科技上合作也彼此較勁。這次東德蔡司贏了,搶先在1950年推出了逆望遠式設計的FLEKTOGON,用在PENTACON SIX中片幅以及35mm底片的PRAKTIKA上。

法國愛展能(P. Angénieux)公司和東德蔡司和幾乎是同時提出逆望遠式的廣角鏡頭的專利申請,而西德蔡司也隨即在1952年推出了新設計,命名為DISTAGON,最早是為哈蘇HASSELBLAD 1000F設計的。

愛展能把自家廣角鏡頭取名為「逆焦」(RETROFOCUS),知名度甚高,很多消費者(包括我在內)以為「逆焦」這個商業名稱就是光學結構設計,因此逆望遠式廣角鏡頭設計也被常被稱為逆焦式設計。

注意到了嗎?除了法國人比較難搞之外,大多數的廣角鏡頭命名的字尾都使用-GON。字尾-GON來自於古希臘文的「γωνία 」(gōnía),意為「角度;角落」。

也就是說,如果鏡頭擁有「廣闊視角」,無論是哪一種設計都有資格進入這個大家庭。

HYPERGON(C. P. GOERZ Berlin,德)

1900年,帝國境內位於柏林的戈爾茨(C. P. GOERZ Berlin)公司發表了一款大型相機使用的廣角鏡頭,命名為HYPERGON。採用對稱式設計,視角達到130°,但最大光圈僅有f/22,成像邊緣暗角嚴重到必須使用特殊曝光手段。儘管如此,HYPERGON的名頭霸氣又響亮,足以擔當GON家族的代表。字首來自於古希臘文「ὑπέρ」(hupér),意為「超過、在……之上」(over)。

BIOGON(CARL ZEISS,德)

BIOGON的名字早在二戰前(1936年)就出現在為連動測距相機CONTAX II設計的高性能廣角鏡頭上,第一代版本根據SONNAR設計修改而成。可別誤會這些鏡頭有什麼「生化」特異功能,那是近代的觀點。

根據蔡司官方文件的解釋,在1936年當時使用「Bio」命名,是為了彰顯它在動態攝影的優越表現,以及全新的結構設計。1952年,同一位設計者推出了第二代結構,視角變得更大、暗角失光程度更少,甚至比DISTAGON更低,因而成為超廣角鏡頭的經典設計。

BIOGON兩種結構不同的廣角鏡設計示意。圖片來源:Mliu92@WIKI CC BY-SA 4.0

DISTAGON(CARL ZEISS,德)

1952年,西德蔡司終於推出了與東德蔡司叫陣的新廣角鏡設計,命名為DISTAGON,最早是為哈蘇Hasselblad 1000F設計的廣角鏡。字首「DISTA」來自英文的「DISTANCE」(距離),這是蔡司的正式說明。如果硬要往前追溯典故的話,英文的DISTANCE字首來自拉丁文的「distō」,意為「我站在遠處」。

HOLOGON(CARL ZEISS,德)

BIOGON結構有一個極為特殊的變體,那就是1966年蔡司發表的超廣角鏡頭HOLOGON。其字首來自「ὅλος 」(hólos),意為「全部、全體」。產量不多,只有徠卡M接環版本。後來蔡司索性為這隻特殊鏡頭專門打造了一台35mm底片機身,專門用來安置這顆視角達到110°的超廣角鏡頭。

順便一提,蔡司後來為電子化的CONTAX G系列設計的16mm f/8.0,名字雖然也是HOLOGON,但光學結構不完全相同。

ULTRAGON(VOIGTLÄNDER,德)

在1950年代,福倫達曾經大膽地提出一個類似LEICA VISOFLEX的構想,藉由一整套複雜反射鏡機構,以及更複雜的操作程序,企圖將一款超廣角鏡頭安裝在自家的PROMINENT連動測距機身上。它最後並未進入量產作業。但是「ULTRAGON」這名字還是保留下來,後來用在「不那麼超級」的廣角鏡上。

字首ULTRA-來自於拉丁文的「ultrā」,意為「超越」(beyond)。從當時型錄廣告看,這龐然巨物的確超越了某種極限 — — 吹牛皮的極限。

24mm f/5.8在設計藍圖上是可能畫得出來的,但當年的生產成本與組裝難度都無法符合量產要求。根據福倫達產品型錄重新繪製。繪圖:Weifu Lin

CURTAGON(Schneider-Kreuznach,德)

施奈德推出的逆望遠式廣角鏡頭。字首來自拉丁文「curtus」,意為「短」,或許是用來表達短焦距之意。不過,比起其他同片幅的逆望遠式鏡頭,施奈德的廣角鏡頭體積也比較嬌小玲瓏。不過晚期就不再使用這品名而統一使用SUPER-ANGULON了。

OR聚落:第三變格陽性抽象名詞?

OR像是各種傳說與故事集散的小聚落。因為放眼望去,當今攝影消費市場上真正以「-OR」字尾命名的廠商,可能只剩下尼康一家,其餘早已消失於歷史洪流,或者升格為神。

有趣的是,最喜歡以「-OR」字尾為鏡頭命名的,都集中在這幾家業者:日本尼康、德國的戈爾茨(Goerz),以及法國光學機械學會(SOM)的兩大品牌拜赫丘(BERTHIOT)、艾馬季(HERMAGIS),及大名鼎鼎的電影鏡頭製造廠奇諾普帝(KINOPTIK,坊間暱稱堅無敵)。

但是-OR字尾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供考據之處,只是英文文法中創造出來的「行為者名詞」(agent noun);在拉丁文中用來構成第三變格陽性抽象名詞,和-ER、-AR相去不遠。那何不一開始就用-AR呢?

NIKKOR(NIKON,日)

按照先例,尼康公司的鏡頭本應屬於AR家族,因為公司研發的首款大型相機用鏡頭,名稱叫做ANYTAR。不過歷史總有許多分叉的小路,每個節點都產生不同的發展與故事。

尼康公司累積了為佳能代工製造鏡頭的經驗,最後決定不發展中大型相機,而是將目標瞄準35mm片幅的小型相機。並且以當時公司名稱縮寫「NIKKO」(音同日光),字尾補上「R」,申請了鏡頭商標。尼康說「這是當時攝影用鏡頭名稱的命名習慣。」

申請的商標NIKKOR,於1932年正式登錄。這個時間,足可證明Nikkor並非從Nikkorex(1960年才上市)而來。

尼康鏡頭名稱「尼克爾」(Nikkor)就是「Nikko」+「R」。圖片來源:Nikon官網。

ROKKOR(MINOLTA,日)

美樂達曾是日本產業中最具創新活力與衝勁的相機鏡頭製造商,自動對焦技術改變了相機產業,但它首先推出全球第一個可交換鏡頭自動對焦單眼反光系統,卻無法改變因為侵權訴訟最後和解賠償165億日圓以至於日後走向衰敗的命運。

在此之前,美樂達堅持連玻璃原料都自製的手動對焦鏡頭名稱,叫做「ROKKOR」。字首「ROKKO」來自公司創業地點附近的神戶市六甲山(讀作ろっこうさん)。字尾+R,除了完成一個「第三變格陽性抽象名詞」,也方便發出完整音節。後者恐怕才是主因。

美樂達輸出國外的鏡頭商品,商業名稱也有所變化。對應北美市場標示為「ROKKOR-X」;歐洲市場則另行變更為「CELTIC」,意為「凱爾特人」。但是到了1981年,ROKKOR、CELTIC這些名字都不再出現了,單純只標示「MD」或「MINOLTA LENS」。

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公司營運惡化,併入柯尼卡公司,再被SONY收購為止,消費者甚至完全不知美樂達的高價位鏡頭上的「那一道金環」是什麼意義,消費者只能自行認證「G鏡等於金環等於高品質保證」,因為美樂達抱持「極簡化」的行銷精神,什麼也沒解釋。

SEKOR(MAMIYA,日)

早年台灣大街小巷中的傳統照相行中,拍攝證件大頭照的中型相機,十有九成是萬美雅(MAMIYA)。只有極少數店家會選用哈蘇、祿來等更昂貴的機種。這給人一種「萬美雅很專業但有點粗俗」的疏離感,但其實萬美雅在業界享有一定聲譽,高價位型號迄今仍是傳統底片的夢幻機。

它的鏡頭也擁有自己的品牌名「SEKOR」。這名稱來自於萬美雅公司前身負責製造鏡頭與快門組件的「世田谷光機株式會社」。取其「世田谷」(せたがや)、「光機」(こうき)的字首拼音組合成為鏡頭名「SEKOR」。

FULGIOR(KINOPTIK,法)

法國是攝影術的發祥地,擁有深厚的光學工業底蘊,這點在電影業界使用的專業光學產品中可見一二。業餘玩家與二手販子交互吹捧電影鏡頭的妖風大盛,到了凡人無法理解的荒謬程度。老舊斑駁、早已停產的各式鏡王鏡后中,奇諾普帝(KINOPTIK)就是一座高不可攀的神壇,業餘人士用華麗詞藻品評鏡頭之餘,順便冊封它一個神化的「堅無敵」暱稱。

它擁有多種鏡頭商業名稱,其中一款早已停產的FULGIOR,字首來自拉丁文的fulgeō ,意為「我閃耀、閃爍」之意。這個本身自帶光芒的命名,若是被有心人士知曉,大概又會拿來炒作一輪價格。

DAGOR(C. P. GOERZ Berlin,德)

光學史中,戈爾茨的DAGOR的地位特殊,經常被研究學者帶上一筆。京斯萊克(Rodulph Kingslake)為此鏡頭撰寫了超過兩頁的專論,可見一斑。

DAGOR是一款對稱式消像散鏡設計,設計者埃米爾・馮・赫格(Emil von Höegh)當年只有27歲,拿著設計圖紙先去登門拜訪蔡司,但不知為何蔡司興趣缺缺,馮・赫格只好另尋出路。戈爾茨試作樣本後發現效果奇佳,立刻延聘馮・赫格擔任首席工程師(在此之前戈爾茨首席工程師才剛過世)。產品一上市立刻獲得成功,證明戈爾茨眼光準確。

DAGOR名稱來源並沒有希臘神話背景或難念的拉丁文,它僅僅由「戈爾茨雙消散鏡」(Double Anastigmat Goerz)頭文字縮寫,字尾加上OR而成。

蔡司公司後來應該也知道戈爾茨這家公司內的人才,於是在1926年收購了戈爾茨公司,成為蔡司伊康(ZEISS Ikon)的重要成員。此時馮・赫格雖然早已過世,但他的設計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蔡司懷抱,也算光學史佳話……。大概……吧?

ZUIKO(OLYMPUS,日)

奧林巴斯(OLYMPUS)也擁有鏡頭品牌名。但字面上看來它並不符合任一個分類,但這無礙於它的表現。奧林巴斯公司創業初期,另外設立研發鏡頭的光學部門「瑞穗光學研究所」,取其中二字組合為「瑞光」,讀音即為ZUIKO。瑞光,望漢文生義,就是「吉瑞之光」。

奧林巴斯從傳統底片到數位時代都非常重視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最終退出相機市場為止。按照市場慣例,ZUIKO應該加上「R」的字尾變成「ZUIKOR」,但奧林巴斯並沒有這樣做,這使得它在日系鏡頭品名中獨樹一幟。

LUMIX(PANASONIC,日)

松下(PANASONIC)在血流成紅海的相機市場中成功打造出一個新品牌LUMIX,遇上與徠卡合作的鏡頭時就會出現三種品牌(例如:LUMIX+LEICA+SUMMILUX)擠在一起打架的熱鬧場景。

松下現在並不強調自家品牌的故事,但拉丁美洲官網還能找到當初的舊資料,提醒我們:LUMIX由「輝度」(Luminance)的字首與「混融」(mix)組合而成。但是,輝度是一個表述光強度品質的字詞,其計量單位為燭光/每平方公尺(cd/m²),顯得呆板無趣。其字源可以再追溯自拉丁文的「lūminōsus」,意即「發光的、明亮的」。

總而言之,品牌代表著將「國際牌的電子技術能力與徠卡光學技術力融合在一起」的自我期許。

LUMIX也不是新鮮事。若是仔細搜尋,事實上你可以在網路拍賣找到一些名為盧米埃兄弟盧米克斯(Lumière Lumix)的6X9老折相機。兩者顯然沒有關係。

候補板凳預備軍:SIGMA、TOKINA

除了美皮韓骨的ROKINON、韓皮韓骨的SAMYANG之外,專業鏡頭製造廠商還有長年穩坐市場的左中右三大護法:適馬(SIGMA)、圖麗(TOKINA)與騰龍(TAMRON)。它們的鏡頭命名策略各出奇招,不過都不再走希臘拉丁的考古路線,而是從現代尋找靈感。

SIGMA的鏡頭系列名稱,分成「現代」(CONTEMPORARY)和「藝術」(ART)兩大類。字面意義清楚,不需強作解人:就是現代藝術。

TOKINA的鏡頭也不難理解,無論是大寫「AT」與小寫字母「atx」都是「先進技術」(Advanced Technology)。附加字尾-X或-m,則與「有無反光鏡」相關。也有標榜高階定位的兩種鏡頭品牌,分別是「OPERA」(歌劇)以及「FIRIN」(古愛爾蘭語,意為「真實」)。

TAMRON的命名策略「原本」不難理解。所謂的Di,即「數位整合」(Digitally Integrated),意味著全系列產品都是為數位世代重新設計,立意良善。不過,當美工排版和文字編輯都不明白含意時,就會出現視覺辨識困難,條列出來才能明察秋毫。少一個「I」都不行:

請放心,只有中文版鏡頭目錄的美工排版如此。其他各國都很容易辨識。

Di III:適用於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相機

Di II:適用於 APS-C 規格數位單眼相機

Di:適用於所有數位單眼相機

翻遍日、美、歐各地TAMRON的鏡頭數位型錄,只有中文版會排版成「DiIII」,也算雞立鶴群了。

自成一格的LEICA家族

多年來穩居業界泰山地位的徠茲(後更名為徠卡)公司,早期專注在35mm底片小型相機鏡頭研發,自有一套命名哲學,坊間已有各式詳盡說明,對稍有瞭解的攝影迷而言,基本上毋須多做解釋。

字首「SUMMI-」或「SUMMA-」都來自拉丁文「summus」的變形,意為「最高級」、「頂峰」。與其說這是鏡頭的商業名稱,不如說它就是徠卡公司研發部門的座右銘。

字尾分類上大致應用了「兩個規範」,與例外處理:

最大光圈原則

小於或等於f/2.8:字尾一律標示為「-RIT」或「-AR」。通常「-RIT」是「-AR」的改良版。字尾來自拉丁文「-ītēs」,意為「特定人事物的繼承者、後代」。

f/2.0:字尾一律標示為「-CRON」。1951年第一批採用Lak9玻璃的鏡頭,徠卡公司內部文件原本是登錄成「SUMMIKRON」,意味使用當時最新的鑭系冕玻璃(Kron-glas,即Crown glass)。

f/1.4:字尾一律標示為「-LUX」。來自拉丁文「lūx」,意為「光」(light)。

大於f/1.2:一律標示為「NOCTILUX」。字首「NOCT-」來自拉丁文「nocturnus」,意為「夜晚」。

特殊處理

非球面:品名後附加「-ASPHERICAL」或「-ASPH」。球面(Spherical)一詞在字首加上A代表否定,意為「非 — 球面」。

像差校正程度:達到複消色差標準的產品,在品名前附加「APO-」。要注意的是,APO不僅僅是玻璃材質而已。真正能達成複消色差標準的鏡頭,至少必須滿足下列三種嚴苛的要求:

1. 嚴格控制光學鏡片研磨精度、鏡片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與分散率値(abbe number)。
2. 龐大光學系統的計算準確性。
3. 嚴格控制的組裝精度與鏡筒零件精密度。

變焦鏡頭:一律在前加「VARIO-」。來自拉丁文「varius」,意為「多樣化的,變化的」。

長焦望遠鏡頭:一律在前加「TELYT-」。來自古希臘文「τῆλε」(têle),意為「在遠方」。

例外個案

建立規則之前,徠茲公司對鏡頭名字並沒有統一的看法。命名權落到設計者頭上,一開始也出現了像是「SUMMAR f/2.0」這樣的例外,或是「轉頭看身邊事物」信手拈來的命名。

像是「HEKTOR」是設計者(Max Berek)的寵物犬名;而「SUMMAREX」的字尾「REX」,則是設計師另一隻寵物犬名。唯一一款柔焦鏡頭「THAMBAR」字首來自希臘文「θαμπός 」(thampós),意為「朦朧、模糊」。

徠卡新款鏡頭規劃,偶有例外。如:SUMMILUX-M 90 f/1.5 ASPH,以及NOCTILUX-M 75 mm f/1.25 ASPH。動輒採用非球面鏡片又同時具備了APO校正標準,如果又是變焦鏡頭或望遠鏡頭的話,那麼這種原則終究會讓鏡頭的名字越來越莫名其妙。

ZEISS新一代鏡頭命名原則

蔡司公司家大業大,投注在消費級攝影用光學產品的心思,和其他廠商相比,原有的經典設計早已成為古典,忠誠消費者不免心生焦慮,但寶刀終究要再度出鞘。2015年開始出現的新系列產品,有標榜「不妥協」(No Compromise)的高階旗艦,也有經濟實惠的輕巧產品,而它們全都以禽鳥來命名。

也就是說,新鏡頭全名是在「保有原有光學結構設計名稱」的前提下,另外附加一組鳥類學名。蔡司公司在對外宣傳時隱去光學結構設計,只採用新的名字,可能還是會讓一般消費者(特別是老骨頭)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這或許是蔡司公司用來區別本家設計與外包設計的差異所在。以下是簡單的探索與整理:

BATIS(全片幅自動對焦 SONY E接環用)

來自「Batis」,雀形目鳥類屬名。分布於非洲東南部。這一屬的雀鳥通常有鮮明的羽色分布圖案,白色喉部與黑眼圈,體型嬌小。

LOXIA(全片幅手動對焦 SONY E接環用)

來自「Loxia」,雀形目鳥類屬名。分布於北美、歐洲。特徵是擁有一對交叉的鳥喙。

TOUIT(全片幅自動對焦 SONY E接環、富士X接環用)

來自「Touit」,新熱帶界地區的一種鸚鵡科的屬名。這個名字由來是巴西當地土著說的一種已經消失的方言「Tuí eté」,意為「真的很小的鸚鵡」。

MILVUS(全片幅手動對焦SLR 佳能/尼康接環用)

來自「Milvus」,一種中型猛禽的鳶類屬名。分布於歐洲地區。當初是由法國學者建立的屬名,命名來自拉丁文,意為「赤鳶」,或「紅色的風箏」。事實上英文、德文中的鳶和風箏都是同一個字。

OTUS(全片幅手動對焦SLR 佳能/尼康接環用)

來自「Otus」,鴟鴞科下一個種類眾多的角鴞屬名。集中分布於北美及歐洲、亞洲少部分地區,一般人熟悉的貓頭鷹大多在這一屬當中。命名來自拉丁文,意為「有耳朵的貓頭鷹」(按:其實貓頭鷹都有耳朵,只是耳羽長短不一)。這是ZEISS新款鏡頭中最高階、設計概念為「毫不妥協」的高價位鏡頭系列。特別要注意的是:「毫不妥協」並不代表完全無像差。

光學大雜院:舊蘇聯與中國

全世界擁有光學工業的國家很多,但掌握紮實理論基礎與材料研究的國家,始終沒有太多變化。二戰後蘇聯從德國耶拿(Jena)取得的工具機與材料在烏克蘭基輔、俄羅斯聯邦境內重新建立產線,但其殭屍體制缺乏創新活力,最後終究崩潰。在此之前,蘇聯仗著這些戰爭遺產,也勉強撐了40年,推出大量生產的低價光學產品,惠我世人良多。

舊蘇聯生產的鏡頭幾乎全以德國古典設計為藍本。品牌名天馬行空,從天上的木星(JUPITER)、織女星(VEGA)、太陽神(HELIOS),到地面的波浪(VOLNA)、工業(INDUSTA);地底下的紅寶石(RUBINAR)、花崗岩(GRANIT)、甚至還有世界和平(MIR)……命名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基本上沒有分類必要。

另一方面,中國長久以來同樣沒有光學工業基礎。近來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代工業者,絕大多數都是沿襲前人資產,新瓶裝老酒。代工者薄利多銷,沒有鏡頭商業名稱的概念也無此需要,因為「公司名就是鏡頭名」。沒有創新,就沒有需要保護的對象。中一光學和日本合資,有鏡頭品名如「MITAKON」或「SPEEDMASTER」等,是少數特例。

台灣:原住民語是命名的靈感來源

二戰後經濟發展絕大部分依靠冷戰與韓戰而存活,進而壯大,但台灣同樣沒有良好的光學研究基礎。早年僅僅只是日、歐品牌中低價位商品的代工業者,拜智慧手機猛爆性的成長,台灣代工業者也在手機零組件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手機鏡頭無法獨立於手機外單獨運作,畢竟是一件遺憾。

世大光電的是少數幾家具有自家品牌的光學鏡頭製造廠商,鏡頭命名原則也十分簡潔:鏡頭品名來自出身地宜蘭古名「噶瑪蘭」,因為商標登記限制而標記為「KAMLAN」。

事實上,根據復古與在地化的回歸法則,以原住民語作為商品命名法則,可能是未來的潮流。

ZEISS、G、G MASTER…

SONY吸收了美樂達的光學設計實力,加上本家深耕已久的數位感光元件專利,兩相結合下取得了長足進步,數位相機市佔率逐年上升,光學御三家地位眼看著就要改朝換代。

在此之前,SONY和蔡司策略聯盟,蔡司為SONY相機提供專屬接環的各式鏡頭,而SONY光學研發部門正在進行一場美樂達光榮復興運動。這場復歸的宣言就是2016年的「G MASTER」:同時追求「超高解像力」與「散景」的極致表現。

儘管SONY宣稱「G MASTER」是高階鏡頭品牌名稱,但是記憶猶新的美樂達擁躉者,應該都還記得當年美樂達同樣有一系列鏡身標示金線,鑲有金色銘版的G系列高價位鏡頭,可惜併購後已然消沈。這次的「G MASTER」是否正是「GOLD MASTER」的大復活?是否能喚醒老玩家的復古情懷,或召喚更多新攝影消費者,投入「G MASTER」陣營?

儘管新設計的現代鏡頭採用最高端、最先進的光電技術,擁有前人難以想像的完美畫質,彷彿眼下就能拋開蔡司聯盟,獨力成為業界新巨人,而這種奇想,並非不可能發生。

然而,行銷上依賴演算法,強力而毫無節制地播送社群廣告,G MASTER聽起來就像「金大師」一樣廉價,無形中產生的話語通膨,削弱了品牌價值。草包也有金大師的自爽感,而攝影愛好人士成為被廣告轟炸的受害者。

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人類憑藉直覺與經驗的年代,只能依靠每秒千萬次、億萬次運算的光學設計電腦輔助軟體所生產的混血式設計,來協助人類「臻至完美」。

臻至完美而失去人性。

沒有了英雄與篝火堆旁長者口述的神話故事,伴隨我們的只有破碎的工程師代碼與一如往常的完美,與無聊。

References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ar
https://lenspire.zeiss.com/photo/en/article/the-unique-history-of-the-otus-lens-family-zeiss
https://www.zeiss.com/consumer-products/int/photography/loxia/loxia-235.html
https://english.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74594/origin-and-meaning-of-the-tar-suffix-in-photography
http://company7.com/zeiss/history.html
http://www.marcocavina.com/articoli_fotografici/Zeiss_cute_DFR_DDR_lenses/00_pag_English.htm
http://camera-wiki.org/wiki/Lens_patents
http://www.oldlens.com/lenshistory.html
https://www.oocities.org/westontina/protar/index.html
https://www.gracesguide.co.uk/File:Im19010725Phot-Carl.jpg
https://the-shashi.com/tse/7750/
https://www.cameranonaniwa.co.jp/blogs/2220560957/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gon#Etymology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curto#Etymology
https://www.konicaminolta.com/jp-ja/corporate/history-timeline.html
https://law.justia.com/cases/federal/district-courts/FSupp/803/910/2133217/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獨眼龍之國
獨眼龍之國

Published in 獨眼龍之國

關於攝影的文字園地。寫作主題包括攝影小史、技術探究、硬體器材、視覺傳達相關、美學批判……等。Some thoughts about stories, mechanics, aesthetic, and philosophies of photography.

Weifu Lin | 林渭富
Weifu Lin | 林渭富

Written by Weifu Lin | 林渭富

A writer and a photographer, something like that.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