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黑與白的存在價值

色彩源於黑白,黑白來自於光

Weifu Lin | 林渭富
獨眼龍の國
Published in
15 min readNov 20, 2020

--

世上只有徠卡這一家公司膽敢在大瘟疫時代推出「僅能拍攝黑白影像」的數位產品。而且(如果你想知道的話)已經推出了三款黑白數位相機:LEICA M-Monochrom、M-10 Monochrom、以及近日上市的Q2 Monochrom(是的,沒拼錯字)。

巧合的是,11月10日公開的LEICA Q2 Monochrom,和拖延兩年終於選在今年10月7日上市的ZEISS ZX1一樣:都是不可交換鏡頭,體積同樣龐大的「輕便型」(compact)數位相機,定價「剛好」也是6000美元。

換言之,從2020年起,6000美元的價格標籤成為一個界定所謂「不可交換鏡頭輕便全片幅數位相機」的新標竿,或者……新邊界。

LEICA Q2 Monochrom的黑白宣言如此獨特,使得它似乎站在所有現代數位相機的對立面,因而成了一個足以擾動思緒的命題。

彩色與單色世界

為了完美複製外界事物而打造出來的光學器材,終極目標理所當然地應該是彩色影像。不是嗎?我們擁有既完美又複雜的進化傑作:一對平行前視的雙眼,而我們人類視覺所認知的大自然,充滿了多采多姿的色彩。

達爾文曾經表達過他對眼睛構造極其完美複雜的驚嘆:

眼睛及其所有獨特設計,使得它可以隨著不同距離調整焦距、接收不同光量、校正球面像差及色差,假設都是天擇決定的,我必須坦承,這極其荒誕不經。

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

~達爾文《物種起源》第6版,1876年

人眼構造的確複雜又脆弱,但是……完美嗎?大自然開了人類一個大玩笑: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並不完整。

電磁波頻譜中,僅有一小部分是可見光。我們看不見鳥類、昆蟲眼睛能看到的紫外線光,更不用提紅外線或者X光了;人眼中不同的感光細胞基因極為接近,偶然出錯就會造成色盲。

色盲並不能視為一種異常現象。地球上很多生物都是色盲,哺乳類動物大多只有兩色視覺(像狗就是),靈長類在演化中突變獲得了三色視覺,但並不穩定,偶然恢復「常態」時就只有二色視覺,反而成為定義中的色盲。

演化路徑並不必然遵守邏輯,有時簡直莫名其妙。像是人類視神經束必須先穿過視網膜才能抵達感光細胞,這等於在纖細脆弱的視網膜上打一個洞,不但造成盲點,還增加了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另一方面,頭足綱軟體動物(如魷魚、烏賊)眼睛改走另一條演化路徑,其成果和人眼極為類似,感光細胞位置排列在神經纖維之前,因此沒有盲點。

魷魚、烏賊等頭足綱動物的眼睛構造和人類近似,但沒有盲點。圖片來源:Wiki (CC BY-SA 3.0)

《色盲島》(The Island of the Colorblind)一書作者薩克斯醫生(Oliver Sacks)觀察到:南太平洋平格拉普(Pingelap)島的遺傳性色盲島民對白天強烈的陽光十分苦惱,但對微弱光線的適應力極強,夜晚出海捕魚的夜視視力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

人眼視網膜的視桿細胞比視錐細胞更多,至少是視錐細胞的20倍。視桿細胞對光線亮度敏感卻感受不到色彩,主要在低光源的環境下發揮作用,就是夜視能力。色盲者對色彩的感受能力受限,但昏暗或者單色環境下,卻可能比正常人更加敏銳。另一個驚奇是:視錐細胞最敏感的色光波長峰值,其實最長只到564nm附近(接近黃綠色光)。

這意味兩件事:1. 人眼對光線明暗變化遠比色彩更敏感;2. 我們看不見紅色。正常人「看見」的紅色,是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偵測到黃綠光以及其他色光波長的不同比例混合刺激傳導至大腦之後,在視覺皮質中合成的。

紅,其實是一種「想像」的顏色。

利基市場的局部有限戰爭

LEICA Q2 Monochrom上市後立即遭遇到死對頭的挑釁。蔡司公司早在兩年前的2018 Photokina商展就宣告了ZEISS ZX1的規格諸元,卻一再延誤時機,遲至2020年10月7日,也就是LEICA Q2 Monochrom上市前一個月才正式出貨。

蔡司上一次推出自家品牌的相機機身,是2005年與Cosina合作的ZEISS Ikon連動測距傳統底片相機(而且使用LEICA M接環)。如果只用八個字來形容蔡司公司製造的相機機身,可以總結為:

精妙絕倫,生不逢時

延誤兩年才開放預購的ZX1再一次成為珍稀商品。目前躋身高價位不可交換鏡頭輕便數位相機的產品選擇並不多,放眼望去,除了ZEISS ZX1(6000美元)之外,也只有LEICA Q2(5000美元) 與Q2 Monochrom(6000美元),以及SONY RX1 RII(2015年零售價3299美元)加入搶錢戰局。

橫軸為價格,縱軸為方便性的作者主觀性排比。製圖:Weifu Lin

若完全不討論相片品質,純粹以價格與方便性作為區隔,LEICA Q和ZEISS ZX1都擠在同一個並不怎麼令人愉快的生態位上,行銷學者稱之為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只是這個利基的神龕位置,離一般市井小民非常遠。

老攝影玩家感傷地發現,蔡司公司似乎正在重蹈覆轍。

回顧當年,蔡司為了追趕LEICA M3(1954年上市),在1958年的Photokina宣稱將推出CONTAREX,要使用最高技術、最好的用料、最複雜的設計、而且「永遠不必修理」(當真?!)。結果一拖再拖,直到1960年才正式上市,價格比LEICA還要昂貴。曲高和寡又拖泥帶水,終究不敵LEICA的大浪襲來,成為收藏家的珍品。

從攝影愛好者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方便性高,價格更高到突破圖表邊緣」的定位是獨一無二,不如說它們都在叫賣自家的百年品牌資產。LEICA Q2 Monochrom和ZEISS ZX1顯然並沒有想到為每一位消費者服務 — — 尤其是LEICA Q2 Monochrom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大冒險。

ZX1的行銷策略也好不到哪裡去。ZEISS為ZX1規劃了一個官方微網站,但你找不到一張官方發布的ZX1鏡頭光學設計圖,彷彿它從來都不存在。ZEISS ZX1的鏡頭是什麼樣的光學設計?官方FAQ是這樣回答的:

ZEISS ZX1的鏡頭共有五群八片,接近於Distagon類型的設計。其中兩片為雙非球面,這款全新的現代Distagon類鏡頭是專門為ZEISS ZX1設計的。

ZX1的鏡頭設計,官方只有短短數行的文字描述,沒有技術規格與MTF圖表,很難理解為何這款Distagon鏡頭如此不受待見。它專為ZX1設計,但沒說是原廠設計,字裡行間似乎透露了一些奧妙。

目前唯一獲得的鏡頭情報,無法核實消息來源。2018年,某位攝影愛好者在網路社群中張貼了一則訊息,內容提及ZEISS為其新鏡頭申請專利。從貼文的片段(日文),推測是一款「專為輕便相機設計」的全片幅35mm f/2.0鏡頭,「恰巧」也使用了兩片雙非球面鏡片。特色是最後一片鏡片膨脹到幾乎與片幅同寬,並且緊緊貼著IR濾鏡以及CMOS感光元件:

當然,專利申請文件截圖不代表最終產品。這項傳聞歷經兩年始終是傳聞,即使ZX1正式發售後,仍未獲得官方資料印證。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瞭解「接近於Distagon型的Distagon設計」究竟是何含意。

也許是一款能緊貼著CMOS元件、提高光學品質的Distagon「類手機鏡頭」設計?

誰設計ZX1機身?

從外觀來看,ZX1似乎保有ZEISS的風格,但也僅止於此。官方表示設計概念來自於本家正宗,但「外包」給一家德國設計工作室負責。至於是哪一家?反正得獎連連,名字好像也不重要就是了。

若要精確描述ZEISS ZX1,它更像是一台外觀獨樹一幟,具備超巨大類手機鏡頭可供拍照、錄影、即時編輯、即時分享社群的安卓裝置。可能也非常耗電。

ZX1除了採用Google Android的操作系統之外,也使用競爭對手SONY RX1的電子技術,預先安裝Adobe Lightroom CC,使用者註冊後擁有一年使用權,最終在中國組裝。Adobe Lightroom CC一年後到期,然後呢?使用者是否必須另掏腰包另行支付大約新台幣3900元的年費?答案是「要」,如果使用者沒有主動停止合約的話,Adobe將會自動續約年費,要注意。詳情請參考ZX1的Adobe Lightroom CC使用者條款(PDF文件)。

再來看LEICA Q。 今年Q2 Monochrom問世尤為低調奢華,因為它售價6000美元卻只能拍黑白,簡直就是利基市場中的小利基。所幸神主牌夠大,徠卡在風雨之中雖然變得更加「時尚」,但總算還能站得住腳。

當你將SONY RX1、ZEISS ZX1的傳聞設計圖與LEICA Q,或是Fujifilm X100系列的新舊鏡頭光學結構並排,就能發現其微妙的異曲同工之處:

這類固定不可交換鏡頭的光學結構相近之處在於:鏡頭設計的最後一片鏡片加大到幾乎與感光元件同高,而且盡可能貼緊CMOS元件。目的是為了讓光線盡可能垂直入射CMOS的微透鏡。

當白皮書要求「不可交換鏡頭、設計盡可能緊湊縮小體積、涵蓋全片幅的光學表現不能妥協」時,那麼,為了讓光線垂直入射感光元件上的微透鏡、鏡頭設計的最後一片鏡片不但加大到幾乎與感光元件同高、盡可能貼緊CMOS、並且大量使用鑄模式非球面鏡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和智慧手機鏡頭的演化路徑非常類似。

可交換鏡頭數位相機的黑白模式

於是我們掂量荷包後,無可避免地必須要問:「為何不用一般可交換鏡頭的數位相機單色模式拍攝黑白照片?」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目前市場上數位感光元件,無論是CCD或者CMOS,都只能接受亮度訊號。所謂的「彩色」影像,其實是透過特殊排列的拜爾濾色片陣列(或者其他形式濾色片陣列,如:富士的EXR、X-Trans陣列)分別取得三原色訊號,再利用內插法運算補足缺失的內容。Sigma的Foveon X3感光元件利用各原色波長穿透力不同作為分色手段,與拜爾濾色陣列不同,算是業界特例。

拜爾式排列是最常見的一種濾色片陣列。有趣的是,發明人出身柯達公司。

所以認真計較像素製造出馬賽克圖案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數位影像在生成與記錄時,只是一連串亮度訊號的組合與座標情報,並不是點對點的對應。訊號以無損耗方式或者壓縮方式儲存在圖檔中,至到你提取資訊,經過解碼演算,將還原的色彩訊號一一對應到顯示器上的像素,此時才能重現影像。用記事本打開圖檔,看到的當然是一團混亂未經解碼的符號,而非類比影像。換言之,這又是一個從類比到數位再到類比的編碼與解碼程序。

取得數位黑白影像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利用Photoshop或DxO PhotoLab這類影像處理軟體編輯修改彩色圖檔以獲得黑白影像;第二種是使用各家品牌數位相機內建(包括智慧手機APP)的黑白影像模式。富士相機更直接提供自家知名產品「ACROS」底片模式,代客模擬黑白銀鹽底片效果,官方保證相當具有吸引力(對我而言非常有效);第三種方法又有兩種方案,一種相當暴力:直接移除濾色片。處理過程需要使用高溫有毒溶劑抹除濾色片,十分危險,不建議自己動手,請務必尋求專業管道代工;另一種是花錢買原本就沒有安裝濾色片陣列的相機產品。

LEICA Q2 Monochrom就是屬於後者的微利基商品。表面上看來它充滿了假文青最愛的時尚氣息以及文學情懷,像是「燦若黑白」這類自我矛盾的詞彙,實際上它仍是一款具備高科技元件的數位黑白相機。

它所使用的感光元件,自始就沒有濾色片陣列(甚至也沒有IR濾鏡),光線直接落在CMOS感光元件上。沒有了濾色片阻擋,不需要再用內插法補足,只需要捕捉亮度變化的訊號。廠商重新編寫適用於這款專用感光元件的演算法,損耗極少的大量純淨訊號意味著它帶來的是超高解析度的清晰影像,讓使用者可以拍攝超高像素的圖檔,重新使用舊時代取景框線的概念,模擬35mm、50mm、75mm重新裁切圖檔的同時,還能確保獲得足夠像素的資訊。

當然使用者還是可以把實體的黑白濾鏡裝回去。但底片時代的舊濾鏡是否能對應新CMOS的特性,沒有試用過無法斷言,但起碼還有三種全新設計的數位黑白濾鏡供玩家採購。

官方表示這款新的感光元件「擁有更高的動態範圍和更低的圖像噪聲,即使在感光度高達100,000時也是如此」,高達13EV的動態範圍與低光源下的表現,不得不讓人聯想起色盲島的漁民分辨弱光下細節的超強夜視能力,兩者或許有相通之處。亦即,在強烈點光源直射鏡頭時,光源直達CMOS元件造成的亂反射,也同樣帶來困擾。

DPReview的編輯試用時發現,對著強烈的太陽拍照時,造成的亂反射光斑很可能會毀掉一整張作品。這可能是新CMOS的天限,或者日後可以靠著更新韌體解決。

清晨初醒。嚴重的底片背印破壞了平和的銀鹽顆粒,暗部蠢蠢欲動,只有在最亮處呈現些許的安靜。使用的黑白底片是Rollei RPX 400,可能是Agfa APX乳劑配方。攝影:Weifu Lin

傳統黑白底片與暗房

但我們還擁有光之女神的關愛眼神。人類所創造出來模擬世界的類比工具,還沒有被放棄。只要你還存在一點點熱情,傳統黑白銀鹽底片的類比世界仍然歡迎你。雖然網路社群的市場亂烘烘,出現的底片商人有如過街NPC,現在起步門檻不會比數位攝影高。

帶著一台隨身相機出門去吧!無論它是LEICA或者Nikon或是Lomo都無妨。挑選幾卷新鮮、沒有過期的黑白底片、對應黑白攝影用的濾鏡,你能以一種「近乎」色盲或者色弱的超然觀點俯瞰這個世界。

這不是歧視。

儘管我個人數次體檢都證明眼睛辨色力正常沒有色盲或色弱問題,但環境色彩對我來說經常都是一種四處衝撞的暴力,唯有黑白的壓制力,能使這群躍躍欲試的主體冷靜下來、凝固,並各自回到注視的原點。

萬象繽紛的彩色影像固然令大多數的人欣喜,當我們凝視顆粒細膩、階調柔順的黑白影像,似乎也能觸發人們的情緒,與美的感受。

這,或許是演化天擇送給人類的一份小禮物。

補充:

LEICA澳洲分公司發表一隻影片介紹自家的Q2 Monochrom,分享了一張圖表,主講人尼克・瑞恩斯(Nick Rains)在影片中指出,他們自認為Q2 Monochrom的表現非常接近傳統銀鹽乳劑的Kodak Tri-X以及ILFORD DELTA 400,並提示了一張以Leica M Monochrom(Type 246)感光元件的測試圖表以資證明,儘管兩者使用的感光元件不同。這的確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大膽宣言,那就是:

單色感光元件的表現力終於要追上ISO 400的傳統底片乳劑了嗎?

影片中使用的圖表來自LEICA M Monochrom的測試數據。圖片來源:Leica Camera Australia

後記

2020年末寫作時,滿心以為全世界相機製造廠只有徠卡比較瘋狂,才會想到推出純黑白數位感光元件的機身,不過到了2023年,這樣的認知就必須要調整,因為日本理光相機也決定推出PENTAX K-3 III Monochrome,雖然感光元件尺寸只有APS-C片幅,但仍是壯舉。至少理光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黑白靈魂之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Petapixel的評論Pentax K-3 III Monochrome Review: A DSLR Just for B&W Photo Lovers

參考資料

  1. 破天荒!大立光專利授權蘋果
  2. Why Don’t More Manufacturers Make Monochrome Versions of Their Cameras?
  3. 《第一隻眼的誕生:透視寒武紀大爆發的秘密》,安德魯・派克(Andrew Parker)著,陳美君譯。貓頭鷹出版,2010年。
  4. 《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個關鍵》,尼克・連恩(Nick Lane)著,梅苃仁譯。貓頭鷹出版,2013年。
  5. ZEISS ZX1官網
    https://www.zeiss.com/consumer-products/us/photography/zx1.html
  6. DPReview新聞
  7. https://www.sonyalpharumors.com/this-new-zeiss-patent-discloses-a-35mm-f-2-0-lens-design-for-the-new-fixed-lens-full-frame-camera/
  8. DPReview新聞
    https://www.sonyalpharumors.com/at-last-the-zeiss-zx1-made-with-sony-rx-tech-is-available-for-preorder-for-6000-at-bhphot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