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蛻變的教練課

Wendy Lee
ooOMedia
Published in
Mar 15, 2021
(photo credit: https://www.cinemablend.com/news/2494389/souls-new-release-date-has-special-meaning-for-pixar)

揮別半年的低潮與心中滿滿傷痕,在12堂的教練課後,我再度邁開自信的步伐,走向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感謝我的教練Eva!

前陣子剛看完《靈魂急轉彎(Soul)》,才淚流滿面地走出電影院,臉書上的動態回顧就就提醒我去年此時,正在踏入UX圈4年來堪稱最黑暗的深淵裡。努力追求UX領域專業的我,宛如電影裡無數的靈魂,掉入了迷失的領域,不知道自己的熱情究竟為何、適合做什麼工作,才能讓自己真正發揮所長、對社會有所貢獻。

在長達半年的療傷中,我看了各種職涯規劃的勵志書籍、冥想靜坐,也在Covid-19的影響下,順理成章地遠離人群的喧鬧、開始自己接案。這半年來,雖然幸運地靠著朋友們的介紹,和許多好客戶合作,但還是沒辦法找回自己在UX專業的自信和熱情,求職無限拖延,甚至連健康也不見起色。

但現在,走出電影院,等待著我的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妳,剛好受困於自我懷疑與迷失方向的階段,也做過很多嘗試卻仍然沒有顯著改善,或許可以試試透過「教練課」的方式,像我一樣,讓教練協助你直面自己,立定並執行可以讓你產生蛻變的任務。

那麼我的蛻變是什麼呢?除了爬出深淵外,隨著教練課的結束,我在短短三個月內,不但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慣性、找回自己的自信和熱情,同時也順利擺脫拖延,找到工作,正式轉職成上市櫃公司的產品經理。

身邊陸續有些朋友,聽了我的分享後也開始尋求教練的協助,前些日子的聚會裡,也看到大家的改變和成長。這篇文章,就來分享關於「教練課」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們吧!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教練課是什麼?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在台灣,一般人聽到「教練」,腦中浮起的應該都是「健身教練」或是各種和技能相關的教練。在軟體圈,則可能會有「敏捷教練」來協助開發團隊導入敏捷開發流程。

而我上的教練課,是透過聘請私人教練,藉由教練專注的陪伴與引導,帶領我深入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並進而轉變心態與行為模式(Mindset transformation & Strength finder)。所以,無論像是我遇到的職涯發展問題,或是其他人生中會碰到的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如果遇到瓶頸,都可以找教練諮詢協助。

教練和其他學習資源有什麼不一樣?

除了前面提到「不是訓練特定技能,是能讓你深入了解自己,進而解決人生裡的各種問題」,我覺得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以教練專業,進行專注的一對一陪伴」。

從學術界踏入業界後,我一直透過社群和線上、線下課程學習UX的知識,但真正在工作場域實踐時,還是有很多職涯與職場溝通的困惑。因此,除了和社群朋友們切磋討論,我也和許多業界前輩請教,甚至報名參加Mentership Program,尋求UX Mentor的建議。但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難深入討論特定議題,更別提要花時間全面了解問題脈絡(還不能提涉及公司機密的問題),並要對方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你好意思問,人家也不一定有空答有能力回答。

而教練的專業,就在於此。

好的教練,必須要有豐富的人生與職場經驗,能夠在短暫的會談裡快速了解問題的脈絡和癥結。另一方面,又需要抱持開放且中立的態度,敏銳觀察學員的狀況,適時引導學員了解問題,協助擬定行動方案。

(以訪談混口飯吃的我,完全可以體會有多難……(點頭))

而教練課進行前簽訂的保密條約,以及進行的方式(後面會介紹~),也可以確保教練與學員雙方專注於教練課要解決的問題。想當然爾,比起其他方式,可以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Photo by Tachina Lee on Unsplash

我適合上教練課嗎?

很多對教練課好奇的朋友,會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都是:

「在針對你想解決的問題做過各種努力嘗試,但卻無法突破瓶頸時,你再來找教練。」

為什麼?因為,教練課是帖好藥,但絕非萬靈丹;如果沒有足夠的改變決心和投入,再好的教練,也無法讓你產生立竿見影的改變。例如,如果想轉職,我就會建議對方先搜集資訊、學習相關技能;若真有什麼轉職相關的議題還是無法解決的,那就可以試著找教練諮詢。

UXer適合上教練課嗎?

推薦台灣UX圈的朋友們,可以嘗試接觸教練課~因為在我自己走闖台灣UX圈的這幾年來,親身感受到:

  • 大量新人進入UX領域,但普遍組織UX成熟度仍低,推動程度加倍困難。儘管UX已在台灣談了至少十幾年,但對台灣大部分的公司而言,還是一個很新的職位。而在一個UX成熟度低的組織裡面,要導入UX的工作流程和文化,除了專業能力以外,也非常需要溝通的軟實力,以及對組織文化的敏銳觀察力。這些剛好都是我在教練課獲得蠻多收穫的地方。
  • 台灣工作環境缺乏資深UX前輩指導,需要有一個比較正向的自我回饋系統,才能擺脫「冒牌者症候群」,更扎實的一步步踩在職涯成長的道路上。即使幸運能夠進入UX成熟度較高的組織,也不一定有機會碰到願意或善於指導別人的前輩。如果碰到思想封閉、喜歡亂貼標籤的前輩,還要滿足對方的期待?那可就慘兮兮了。
  • 許多UX從業者對周遭人事物十分敏感,又懷抱著崇高的理想(eg.「這才是UX!」)。但如果過度在意他人評論,甚或缺乏自信,往往容易把別人不經意的話太往心裡去,或是過於負面解讀。如果一直背負著達不到理想的挫折感,又無法肯定自我,長期累積起來,心裡不生病才怪。

(我認識的Eva教練,剛好在UX圈擁有豐富經驗,也有教練專業,對我來說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教練啊~)

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教練課會如何進行?很貴嗎?

「私人教練」在歐美行之有年,但教練也有各種不同的背景和特質,有些家族甚至在找到適合的教練後,會請教練指導子孫長達三代。

在台灣,教練課則因為受限於偏高的費用,多半是公司高管才有機會接觸教練服務,協助他們解決公司經營、個人績效相關的困難問題。坊間的教練課,往往每小時動輒數萬元不等,而我的教練Eva,客戶也涵蓋公司(企業教練/數位轉型顧問)與個人,會視問題的難易程度調整費用。剛好因為Eva教練也想要推廣教練普及化,才會提供像我這樣的小資族,也負擔得起的費用方案,每堂課一小時,每小時降至數千元不等。

改變絕非一蹴可及,由於Eva的教練課目的是讓學員能夠翻轉蛻變,一期的教練課會是12堂左右(視個人問題複雜程度,需要8–12堂,一般平均是10堂)。因為是疫情期間,我和朋友們的教練會談都是透過遠端視訊進行,教練會透過每次課堂上不斷的引導探問,輔以一些圖卡、測驗或是引導框架,帶領學員一步步深入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

這種探問的方式,會讓我想到薩提爾與麥肯錫的提問術,但我自己就算看了書,也沒辦法像教練課那樣立即展開行動,遑論能對自己的慣性有什麼更深的了解和改變。回想起來,我覺得是因為教練課是「在教練的陪伴下,直接面對自己的課題」

那些你覺得尷尬的價值觀、不想面對的課題,教練都會優雅地發現它們,然後透過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讓你去思考、直視那些問題的癥結,甚至更進一步,幫助你落實為個人化的具體改善行動。這是那些不會說話的書本和短暫的活動聚會,都使不上力的地方,也是教練這個角色的獨特迷人之處吧。

而每當教練挖的越深,更強大的自信和熱情也會依此而生。許多障礙心結、「限制性的信念」也就越容易豁然開朗,也讓你更加明白問題的核心為何、該如何制定可行動的方案,而非停留在好高騖遠或是一廂情願的死胡同裡。

上完一期教練課之後

我自己和周遭的親友們,都很明顯地發現了我的蛻變。不過,人生當然不會因此一帆風順,除了不可控的外力因素外,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和自己的慣性,還是會時不時的出現在日常之中。但現在的我,對自我的覺察力更強,可以更敏銳地發現自己的慣性「又來了」,面對外在的風浪波瀾,也可以更快讓自己恢復平靜、作出對應。

如同Eva教練說過的,人生會有高低起伏,在不同的階段會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也可能會再需要教練的指導。希望到時候,我還可以再跟著我最喜歡的Eva教練學習!如果看完文章的你,也對教練課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資源,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教練課經驗給我喔!

【我的教練小檔案】

Eva huang
翻轉蛻變教練
數位轉型顧問

經歷
麥肯錫設計顧問
阿里巴巴UED總監

--

--

Wendy Lee
ooOMedia

UX researcher& designer/ traveler/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探索科技、設計與世界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