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掌上的溫度 傳遞歡樂的技藝者 ─ 吹糖人

shih chang
張適、又瑜、毅龍的測試頁面
5 min readMay 2, 2017

手裡拿著小木棒,小心翼翼地在麥芽糖間來回攪動,不時得拿瓦斯槍朝爐裡加熱,深怕麥芽糖不夠受熱均勻,等等就無法讓小朋友DIY吹出可愛的小動物。對他而言,只要小朋友吹糖吹得快樂,玩糖人玩得盡興,他就滿意了。他是廖世武,是一位接下百年傳承的技藝者,是台灣吹糖者僅剩不到五位的師傅之一。

吹糖人廖世武老師,正在為孩子們準備各式造型的吹糖。

飄洋過海的技藝 百年傳承下的溫度

廖世武的手藝傳承自83歲的老師傅,雖已從業多年,但廖世武仍謙虛地說,他上頭還有兩位做了十多年的師兄、師姐,比起其他吹糖人,自己的資歷尚淺。吹糖不僅講求手藝,更得通過審核。「吹糖人」是一種街頭表演,故必須經過地方政府辦理的審議會,通過認證後才有機會在外表演。他透露,審核過程並不容易,有時50多組參加考證但只有7到8組能通過,且目前台灣僅存的吹糖人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因此他笑說:「所以要看吹糖還得看機會。」

而手邊的工具沒有特定的規格與模式,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學習與找出方法,請教老師傅的經驗,再親自設計模具,親手調適最適合糖的溫度。而要使吹糖能成功,經驗決定一切,廖世武謹慎底拿起剛加熱完的糖並說著:「一切都是經驗法則,拿起來的瞬間便決定一個技藝的好壞,每個造型的長度、厚度、糖的份量、熱度、軟硬度都不同,沒拿捏好任何環節,作品就會失敗。」像是龍的尾巴是S型,所以再拿捏「糖份」和「熱度」是最具有難度和挑戰性。

講起到經驗傳承,廖世武表示自己的師祖是位雕刻師傅,某次在大陸旅行時看到有人表演吹糖,當下覺得自己有雕刻的技術,可以雕刻模型,所以就將「吹糖」這技藝從大陸傳承到台灣來!而現在台灣的吹糖技藝也名揚國際,廖世武曾受邀到紐約、日本、杜拜、澳洲嘉年華會等地表演。

吹糖所使用的各色麥芽糖。
形塑吹糖造型的木製模具,現今已少有師傅懂得製作。
特殊的製作過程也吸引民眾圍觀,仿若藝術表演。

忍! 真「經」不怕火煉

廖世武回憶起當學徒時期,最困難的部分是「拿」糖,面對100度高溫,忍受度是要學習,「手常會起泡,由其糖會沾黏,輕輕碰一下就會黏到手上並起泡。」他說著並攤開滿是繭的手掌。一天花快五個小時練習,維持兩個月才習慣這高溫,經由一次次的練習,培養出能忍受「高溫的經驗」。曾有人會對吹糖的衛生產生疑慮,認為師父直接用手摸糖的觀感不佳,建議帶手套,廖世武無奈笑著說:「不是不想帶手套,是因為要親自感受糖的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使糖塌掉,作品就壞拉。」而俗話說,做田人「看天甲奔」,可知農人非常依賴天氣,這道理對吹糖人也是一樣。廖世武表示,天氣的好壞會影響吹糖的品質,糖因怕高溫,太陽只要照射太久糖就會軟掉。

老師會先將高達80度的糖在手中簡單塑形,增減糖量。
將糖置入模具後,便會讓小朋友吹入空氣,讓糖受模具擠壓塑形。
在麥芽糖內部吹氣後便會鼓起,形成外型。
吹入的氣體不夠時,糖便會顯得扁扁的,老師會請你稍微再吹一些氣進去。

技藝傳賢不傳子 傳遞歡樂的技藝者

廖世武當初誤打誤撞進入了吹糖的領域,因緣際會下認識老師傅,廖世武表示吹糖的技藝以前是傳子不傳賢,但因老師傅膝下無人承接,又他的熱忱感動老師傅,於是他得到肯定便接下傳承的重擔。廖世武建議如果有想學吹糖技藝的青年,首先要有內的「決心」和外的「資金」兼具,才能踏入吹糖的旅程,因為學習吹糖的技藝是要花時間練習,而吹糖的雕刻模具也要找專業的師傅雕刻,需要花一筆資金。建議可把吹糖技藝當兼職、興趣或第二專長來做,但不要當全職做,廖世武:「吹糖賺不了錢,但能賺得快樂,從顧客臉上賺來的微笑」,他表示許多阿公、阿嬤、爸爸和媽媽因兒時回憶前來,並帶者小孩來參與吹糖,一家和樂融融的笑聲,也使他感染其中的快樂!他希望現代的小孩的童年回憶不是只有3c,傳統民俗技藝也是很有趣又好玩!

大象、獅子等動物造型吹糖,每隻都需要老師精細的捏出不同的糖量。
老師特別喜歡的龍型吹糖,尾巴的弧度無法以模具雕塑,要憑技術手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