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做過,不然別輕易說「沒興趣」

曾經有個學生,學習成效很差,他的老師也很為他苦惱,於是就找我去了解一下他的情形。

下課後花了近一個小時了解他的狀況,發現這個孩子很消極、不主動。
這種問題很多時候都來自於:

  • 沒有自信 (怕失敗)
  • 沒有動機 (缺乏鼓勵)

這兩個狀況某種程度上是兩個極端:前者來自太批判、嚴苛的環境;後者來自太鬆散、缺乏鼓勵及訓誡的環境。

我的觀察是:這個孩子屬於後者的情況,他缺乏成長的動機。

為什麼會知道呢?因為和這個孩子的父親討論的過程中,父親不斷地強調:

「他或許對程式設計就是沒興趣」、
「如果沒興趣就算了」、
「我的方針就是讓孩子自己探索興趣」

當下我就想:這孩子恐怕很少有興趣的科目。
果不其然,一問之下,所有學科都馬馬虎虎,沒有任何一科有特別的表現。

「但是他滿喜歡打籃球的」

這位父親這麼說。

成長的階梯

這並不讓人意外,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在打籃球的過程中,很快就能有回饋:投籃後,馬上就能知道進了還是沒進,1秒內就有回饋。

這跟電玩容易上癮的道理是一樣的:

按下按鍵 -> 角色揮刀 -> 怪物死亡 -> 取得金幣

你看,1秒鐘就有回饋,多棒!你能不被吸引,繼續「多砍」幾個怪物嗎?

但是讀書就不一樣了:

讀書 -> 寫習題 -> 再讀書 -> 再寫習題 -> 考試 -> 名次出爐

這個週期好歹也要一個月以上,不要講一個月,短視一點的人堅持不到 1 天就不耐煩了。

好,講到重點了:

在這個事事求快的時代,我們的孩子也越來越浮躁、沒有耐心,凡事都要求「快速有成果」。

於是我們的孩子無法閱讀長篇小說、
於是我們的孩子無法靜下心好好下一盤棋、
連電玩的口味都趨向成「射擊」、「反應」、甚至「放置play」遊戲,
需要動腦的戰略遊戲、需要想象力的角色扮演遊戲,早已失寵。

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因為資訊來得太迅速了:
Youtube 上無數聲光俱佳的小短片、APP市集裡無數的「小品」遊戲,任你取用,不喜歡、太難,關掉換一個就是了。

打造更好爬(矮)的成長階梯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誘惑這麼多,讀書這種需要苦熬的事,根本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那麼怎麼讓讀書或練習變成一件好玩、有吸引力的事?要靠家長的鼓勵。

每當孩子進行了一小部分,就可以湊過去關心一下。如果他做的很好,你可以這麼說:

「你是怎麼做到的?」「原來如此,好棒哦」

如果他做不出來,這麼說:

「你覺得問題出在哪?」「有什麼地方我幫得上忙嗎?」

這個方法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近年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 — “Hole in the wall”。

“Hole in the Wall” site in New Delhi, India

這個研究是來自於英國學者 Sugata Mitra 在印度的實驗,簡單來講,他在印度某個貧民窟的一片牆上安裝了數台電腦,讓當地的孩子自由使用。結果,神奇的事發生了,孩子利用這些電腦自主學習到了平常接觸不到的知識。這個結果令 Sugata 相當雀躍,也讓他思考「如果有人來陪伴、鼓勵這些孩子,成效會不會更好?」

於是 Sugata 在社交平台發佈這樣一個《誠徵老奶奶》的招聘廣告,老奶奶不需做任何專業指導,只需要在孩子做完事情後,讚美他們:「太棒了」、「再做給我看看!」

結果,學習成效又有卓著的提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藉由頻繁的回饋,不但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也會讓他知道:自己在讀書、練習的時候,是有人在關注自己、與自己互動的

「沒興趣」的判定標準

回到今天遇到的問題,這個父親說這個孩子或許對程式就是沒興趣,那麼究竟「沒興趣」的判定標準究竟是啥?

  1. 看到別人做,覺得不喜歡
  2. 自己實際做過,但還是不喜歡

我想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看到別人讀書就覺得好有興趣 (1的情況),反倒是常聽到許多人說:「開始研究 XX 領域以後,才發現越讀越有意思」,也就是2的情形。

當一個孩子已經「習慣」不去主動理解、思考,那他當然沒有機會實際了解、探索一個科目,也談不上到底有沒有興趣了。

所以,下次遇到孩子再說「沒興趣」,我們應該先試著了解孩子到底試過了沒有、做了多少,盡量別讓「沒興趣」成了逃避、偷懶的理由。

--

--

Kevin Shu / 束凱文
橘子蘋果兒童程式學苑 官方部落格

Coder / Teacher / Student for life. Lov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Running the leading coding school in Taiwan for children and tee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