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教身心障礙者 Ashtanga yoga 嗎?

yOUga
yOUga
Published in
Sep 21, 2021
為了進一步確認這個答案,我於 9 月 18–19 兩日參加「身心障礙者運動指導知能培訓課程」。

今年春天因為工作,開始有機會接觸「愛運動動無礙」這個計畫與團隊,短短不到半年已寫了 10 篇相關文章,這個月還有 6 篇的目標,寫作過程中除了學到很多新知、被許多故事打動,也讓我反思自己能否多做些什麼?

兩天培訓課程中,多數時間是由姜義村老師傳遞知識,並搭配其他講師、教練的實務操練。姜老師現為師大特教系系主任,也是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理事長,更是「愛運動動無礙」的幕後推手。疫情嚴重前有幸當面採訪,當時便對這位師長留下深刻印象,而這次參與培訓更是獲益匪淺。

從姜老師手中接下證書的我✌️

你我都有特殊需求的時刻

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個概念——身心障礙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會受到我們身處環境影響,現在有一個更貼切的名詞是「特殊需求」。而這個特殊需求離我們沒那麼遠,像是熬夜加班後身心俱疲、疫苗或藥物的副作用,更不用說女性練習者的生理週期,以及懷孕、更年期、老化等不同階段。

裝置葉克膜前,醫師曾向我說明截肢的風險,那是我第一次那麼強烈感覺就快要失去身體的一部分,難以形容的徬徨無助。恢復心臟功能後,因為久臥病床連站都站不穩,只得由家人攙扶並輔以輪椅代步,我想行動不便真的沒有離我們太遠,老化便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發展歷程。

從超人類回歸人類

在為帕運寫了一系列文章後,我開始看到另一個面向的倡議,覺得臉不自禁發燙起來,可能是感到丟臉或是被打臉的感覺吧⋯⋯

「在各界努力推廣帕運的同時,媒體在推廣運動賽事上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如何報導不只影響著社會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也包括身心障礙者如何看待自己。但報導常以帕運選手是跨越障礙的「超人」、「生命鬥士」等較單一印象的角度出發來形容帕奧的選手們。身心障礙聯盟呼籲,書寫的關注角度在人而非身體限制上,應以平時對待非身障選手的方式進行成就為主的報導。」

我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而且超愛寫煽動情感的文字,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也擔心形成不好的影響與傷害。但在聽過姜老師的解說後稍微感到安慰,倡議可以有兩種取向,先從強調身心障礙者可以做很多事情出發,再回歸他們跟你我都一樣,兩者都有其效用,是一種矯枉過正再校正回歸的過程。

前陣子讀《零極限》時,作者也提過隨著自我成長,會擔心過往的書籍內容不是最好、最正確的,而且還都是暢銷書。但他的導師也是這般安慰他,讀者會讀到並吸收「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內容,有時候尚未準備好卻接觸到某個概念,也無法發揮作用。

以幽默的手法,強調身心障礙者也都是凡人。

障礙是誰築起的高牆?

培訓課程是以某一感官或行動受限者為主軸,並配合一項最不容易帶領的運動課程,可能未必是現場的教練與老師擅長領域,但透過模擬一堂課可能遇到的狀況與困難,讓我們學習教學技巧與應對方式,日後可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上。

聽覺受限者/飛輪課

就先不說這是我人生第一堂飛輪課啦!透過戴耳塞與音樂噪音讓我們只能透過視覺去接受訊息,這時教學者的身體表達便很重要,可以使用簡單的手語與身體語言來描述,像是:

「現在」(截圖自影片

因為飛輪器材需先基本設定,還有介紹增加阻力與減少阻力的調整方式,其實是挺複雜的,但重點就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去說明,並時時確認對方是否理解,而非自顧自演練。其實多數聽覺受限者都可以透過唇語為輔助,只是礙於現在都需要戴口罩……

一生一次的飛輪課

姜老師提到飛輪課是很好的開始,因為器材就固定在那,對於聽覺或視覺受限者都很適用。這時我就想,瑜珈豈不是更適合,只要在瑜珈墊上就好~瑜珈教學過程中,其實非常需要親身示範,再讓學生模仿自己的每一步動作。我自己假想比較困難的是——有聲音的呼吸,以及透過聆聽呼吸聲來達到專注的狀態,前者可以透過誇大胸腔的起伏,甚至請學生觸碰我的喉部、胸廓來建立概念。後者則可以試著轉為「本體覺」,同樣可以觀察呼吸,並專注在呼吸上。

簡單查找到呼吸的手語

肢體受限者/輪椅羽球類

這堂課由呂嘉儀教練先介紹基本知識,從肢體受限者的比例、特徵,到運動輪椅——外八的外觀是為了增加穩定性,相對於一般輪椅,運動輪椅沒有煞車且靈活度較高,而最後我們每個人都實際坐上運動輪椅,並展開此生最舉步維艱的球賽。

藉由輪椅與坐在地板上打排球🏐️,親身感受行動受限的狀態。

傳承》中有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Heather Troud 述說當年跟隨 Guruji 練習的細節,她因為潛水時發生意外導致脊髓損傷,並失去知覺。Guruji 只教她呼吸法,並將她的身體擺放出各種體位法的形狀,然後身體便慢慢開始找回感覺,很神奇的故事。

如果來自 1980 年代的記憶太不真實,看這位激勵整個 Ashtanga 社群的練習者,Samantha Lucas。

當然,Samantha 在車禍受傷前便是一位穩定的練習者,但重新踏上壂子仍是非常不容易,背後的毅力與勇氣令人佩服。

心智受限者/籃球

因為父母都在啟智教養院任職,過往我對於心智受限者的印象多是無法自理生活,且會嚴重傷害自己與他人。此次研習聚焦於輕度心智受限者,先前曾訪問特奧金牌游泳選手曾怡瑄,便開始意識到他們可以清楚表達、可以拓展生活、可以投入運動,更重要的是透過運動改善生活與促進社交。

姜老師提醒避免「認知負荷超載」,想像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認知負荷量,有的人量多、有的人較少,藉由一次交代一項訊息,以及將一項任務拆解成很多區塊,一步步地前進。

從好好拿著一顆球,觀察它、觸摸它開始。

我覺得跟 Mysore 練習超像,因為需要一點一點去記憶體位法,包括進入的方式(vinyasa)與體位法中停留數個呼吸(asanasthiti),光用腦袋去背真的很難,反覆去做,透過身體記憶並配合呼吸引導反而較有效率~

視覺受限者/重量訓練

高度近視、用眼習慣不好、單眼充滿飛蚊的我,常常問眼科醫師自己是不是快瞎掉,而我非常確信練 My 肯定是一輩子的,與其說想學習怎麼教學,很大成分更是為自己而準備。如果有天看不見了,我還可以練習嗎?

夥伴指引我透過觸摸,認識啞鈴這項器材。

有些很享受或療癒的瑜珈會閉上眼睛,但 Ashtanga yoga 重視保持覺知,像是我老愛跟學生說的腳併攏、嘴巴輕輕閉著,都是一種持續覺知身體的提醒。除了有聲音的呼吸外,我們還有一個專注的技巧——凝視點(drishti),看向身體的某一個方向,但從來都不是望眼欲穿地看,而是輕輕看向那裡,避免東張西望。

我也會鼓勵戴眼鏡的學生,當不需要看我的示範時,可以摘掉眼鏡在視力不佳的狀態下練習,一開始會有些不適應,或較難保持身體的平衡,但長久下來更有助於專注練習。當然,這些與視覺受限者的層次有所不同。

姜老師特別提醒,觸碰學生身體的界線。

實務演練時,三重運動中心教練非常專業,先透過觸摸認識器材設備,幫助視覺受限的我們放鬆心情,並配合口語清晰引導。姜老師在培訓結束前鄭重提醒,無分性別,胸、髖、臀三個部位不得觸碰,最好是觸摸手腕以下(其實就是手)較保險,因為教學者與學生是不對等關係,即便學生允許仍要非常小心,建議可以學生的手去觸碰他自己的身體來說明。

對我來說,這在瑜珈教學上反倒是最困難的!雖然因為疫情,許多瑜珈老師都改採線上課,摸不摸也不是那麼重要。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練習形式吧,我最關心的就是呼吸與手部調整,也因此從沒有開線上課的想法……

不過,蒙上眼睛才發現自己不太信任他人!

匆匆寫完這篇心得,此次培訓不僅讓我增加一點點信心,開始敢想像教更多的特殊需求者 Ashtanga yoga,因為我們也都是潛在的特殊需求者,或正巧是其中之一,也相信教身心障礙者 Ashtanga yoga 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而且,許多教學技巧適用於各種教學場域,包括觀察、同理對方、隨機應變地提供支援。

--

--

yOUga
yOUga
Editor for

Ashtanga yoga 練習者。2017 年因為夏季的流行性感冒引發心肌炎,昏迷 80 個小時後……我想在這裡寫下生病的記憶,與生病後回復瑜珈練習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