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我們自己來! — 《合作宅一起》帶來的德國啟示錄

大鼬 Ting
都市改革組織(OURs)
4 min readNov 4, 2019

在台灣,大多人對「合作住宅」或許還很陌生。當無殼蝸牛運動屆滿三十年,我們所面臨的居住問題,依然與三十年前無異,甚至更糟。但「房子」無論放在哪個時代來看,都是建構人們生活品質最重要的一環。「房子」可以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歸所,也可以是單純提供居住功能的「住宅機器」。住宅高度商品化的現代,我們還能以什麼方式找回「居住」的意義?

「共居」 — 現代社會的居住新模式

在《合作宅一起》這部德國紀錄片中,揭示了另一種居住的可能。紀錄片指出在新自由主義城市中,空間規劃常以商業、市場利益為考量。而都市空間應該屬於誰?無論是公共空間的「使用權」,或者私人空間的「居住權」,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相等的權利,在其中安心生活與工作。

《合作宅一起》講述的,便是對居住生活的新想像 — 「共居」。「共居」這個名詞,這幾年在台灣逐漸開始引起討論,眾人對共居的期待,主要來自現代都市生活的疏離感,以及人口結構逐漸失衡下,住宅從「家庭」、「共同生活」的意義,變成個人獨居的空間,甚至只是睡覺、洗澡的「旅館」。

圖:《合作宅一起》劇照

一起擁有想像中的美好生活

德國的「合作住宅」以「共居」為理念,發展出由眾人集資、合作,共同買下一棟房屋的模式。這群人們擁有相同的生活理念,期待生活中有各種開放性、實驗性的互動,因此由「共宅聯盟」協助他們融資、共同持有房屋。

「合作住宅」聚結的不只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更是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眾人合作的力量,自主營運整個「住宅社區」,讓生活擁有多元的樣貌。特別的是,當中的住戶們所支付的平價租金、貸款,換得的是「合作住宅」的使用權、居住權。

圖:《合作宅一起》劇照

大家的共同財產由誰守護?

德國能夠順利推動「合作住宅」機制,則是因為德國存在著一個特別的組織 — 「反投機共宅聯盟」(Mietshäuser syndicate,以下簡稱共宅聯盟)。

當一群人組織起來,想要共組「合作住宅」,他們可以先向共宅組織提出計畫。通過共宅組織的審核後,共宅組織將會協助他們取得銀行的低利率貸款,並由共宅組織與住戶們一起組成名義上的「公司」,以共同維繫合作住宅的機制。

共宅組織不插手合作住宅的規劃、運作,全由住戶們自主行動。共宅組織持有過半產權(通常為共宅組織持51%,住戶們持49%,共宅組織象徵性持有過半產權),以防止合作住宅被任意買賣,而流入不動產市場裡,變成以獲利為主的住宅商品。

圖:《合作宅一起》劇照

市場機制外的世外桃源

葛達(Grether)合作住宅是共宅組織第一個進行的計畫,經由公民倡議,葛達從原本的垃圾場逐漸被改造成住宅社區。社區內約有100人居住,社區內有政黨服務區、小型企業辦公室、廣播電台,每天有絡繹不絕的人潮進出。

當附近的土地價格與租金不斷飆漲,葛達合作住宅的租金只有周遭住宅的一半。在眾人經營「共同財產」的努力下,葛達提供了合理的租金與舒適生活。

其它案例還有呂貝克(Lübeck)高檔社區中的合作住宅,由住戶自主改造房屋,因為特立獨行的「共居」模式,引起鄰居的好奇。位於鄉村的路迪亞(Lüdia)社區,坐落在廣大的河岸邊,廣大的自然田野成為住戶們活動的空間。

圖:《合作宅一起》劇照

台灣的居住新想像

德國因為「佔屋運動」的影響,人們普遍房屋的「使用價值」遠比「產值」還要重要,也因此出現對於私有財產、居住模式的反思。

台灣如今不僅面對房價過高、社會網絡疏離的問題,人口結構也受高齡化、少子化影響,而使過往的家庭型態被迫改變。

與朋友、沒有血緣的人組成「合作住宅」,不再只是天方夜譚。「共居」可能成為眾人的「諾亞方舟」,一起駛過現代的居住困境,前往下一階段的住宅新可能。

圖:《合作宅一起》劇照

《合作宅一起》( Das ist unser Haus)

Mietshäuser syndikat

Germany | 2016 | 65min | DCP | Color

--

--

大鼬 Ting
都市改革組織(OURs)

城鄉研究|女性議題|都蘭田野。 用外星人的視角,反省這世界習以為常的事。在萬事萬物的體驗中,創造出心中的一片曠野。A Taiwanese woman writing something out about her thoughts, experiences and one-tim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