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換來的幸福期限 — 《泡沫家庭》的首爾生存實錄

大鼬 Ting
都市改革組織(OURs)
5 min readNov 4, 2019

從人誕生於世上的時刻開始,每個人注定擁有各自平凡卻又獨特的家庭。以家庭的功能來說,它陪伴人度過大部分的時光,提供人在社會中生存的資源。看似能夠聚合、分離的家庭關係,我們卻無法脫離家庭結構的影響,從中獲得幸福、也接受挑戰。

《泡沫家庭》是一部個人家庭生活的紀錄片,但它所襯托出的韓國首爾都市發展現況,與主角的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細膩的家庭生活狀態,與城市的發展脈動連結在一起,成為一部吸引人的故事。

圖:《泡沫家庭》劇照

1980年代,我們的首爾夢

紀錄片中的主人翁,也就是導演的雙親。導演的童年生活非常富裕,在偶然的契機下,媽媽透過買賣公寓所賺得的價差,開始從不動產、土地買賣獲利。1953年韓戰結束後,大量的人口湧進首爾,使住宅需求也日漸升高。導演的雙親在此時進入這個巨大的泡沫幻影中,自己開設建設公司。

小型的建設公司在當時蔚為風潮,整座城市充滿前景、機會,一夕致富與階級流動變成可能的事。首爾的人口在1970年突破六百萬,隨著都市的開發,首爾的都市功能與定位越來越重要,各地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開發計畫,並在1988年舉辦漢城(首爾的舊地名)奧運。這座城市帶來人們的機運,也為導演的家庭生活揭開光采的序幕。

圖:《泡沫家庭》劇照

視土地與住宅為獲利來源

此時期狂熱的都市開發,越來越多建案出現在尚未開發的地區,首爾的都市地景逐漸現代化,土地與住宅也逐漸商品化。土地被視為獲利的來源,透過區位選擇和行銷包裝,導演的父母曾在一年內賺進300萬元(台幣)。

1990年代,當導演父母持續建設、炒地皮時,導演父親原本預計開發的山坡地高級社區,被政府劃為環境保護區,使開發計畫停擺,父親的債務越來越多。此時的韓國也面臨亞洲金融風暴危機,一切都來到泡沫的臨界點,導演的父母在一夕之間一無所有。

圖:《泡沫家庭》劇照

都市發展過程的中產階級化

不僅在1989年搬進豪華的奧運村,一系列的家庭錄影帶中,也看見他們奢華的居住環境,以及導演的母親在日常裡擁有不少餘裕時間,因此精心地紀錄下這個幸福家庭的影像斷面。

在當時所做的一項調查中,韓國有62%的都市人口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然而根據社經地位來說,其中只有36%的人名符其實。導演的家庭,因土地與建案的獲利,使他們躋身中產階級。他們在1989年搬進豪華的奧運村,從一系列的家庭錄影帶中,也看見他們奢華的住家環境。

導演一家也呈現了都市小家庭的生活型態,父母的資源與精神,全部灌注於孩子身上。導演的童年被給予豐富的物質生活、完整的家庭陪伴,但當導演成年、父母事業失敗後,家庭的沉重壓力,大部分轉移到身為獨生女的導演身上。

圖:《泡沫家庭》劇照

崩世代下,代間移轉的財富?債務?

導演成年後便搬出家裡,獨自在外租屋。即使必須負擔沉重的租金,但她仍然願意為了個人的自由空間、為了逃離家庭壓迫的氣氛,而辛苦在外生活。2011年台灣開始出現「崩世代」這個名詞,用來稱呼現下年輕人所面對的未來,是個越來越嚴峻的世代環境。

崩世代下的年輕人,成功累積資本、財富的途徑,從勤勞工作、努力付出,變成了無論如何工作,都無法打破社會經濟結構。財富的「代間移轉」,使父母的財富、擁有的房地產能夠垂直移轉到兒女身上,免去兒女面臨購屋時的困境。但「代間移轉」的不只是財富,父母的債務也會透過代間移轉,轉嫁生活壓力到兒女身上,紀錄片中的導演也面臨此種命運。

圖:《泡沫家庭》劇照

不從土地謀取暴利

因為土地、房地產炒作,使家庭面臨巨變、轉折,但導演的父母從未放棄以土地投資東山再起。導演像是看穿了泡沫下的幻影,對土地的價值不停反思。在父母眼裡,土地是生活的希望;但在導演眼裡,土地只是眾人生活的環境,能帶來養分,也能帶來顛覆。唯有不從土地期待、謀取暴利,才能真正與它共處,在都市中尋找安身立命的踏實生活。

圖:《泡沫家庭》劇照

《泡沫家庭》 (버블 패밀리/ Family in the Bubble)

導演:Minji Ma

Korea | 2017 | 77min | DCP | Color/B&W

--

--

大鼬 Ting
都市改革組織(OURs)

城鄉研究|女性議題|都蘭田野。 用外星人的視角,反省這世界習以為常的事。在萬事萬物的體驗中,創造出心中的一片曠野。A Taiwanese woman writing something out about her thoughts, experiences and one-tim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