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魘》:恐怖即空洞│ 影評

歐如
歐_如_
Published in
Dec 12, 2023

看著《仲夏魘》中虛構的瑞典慶典儀式,會慢慢覺得這部片重視圖像與氛圍勝過智識性的討論--奇異處就在於這個「慢慢」,明明場景在美國的片頭介紹主角群是博士生,對話文戲細膩刻劃人物關係與心理狀態。當主角們抵達瑞典,敘事卻漸漸消散,預期被推翻。

不過若要為《仲夏魘》辯護,我覺得這樣精心鋪排後所抵達的空洞,正是《仲夏魘》的恐怖之核心。

片中的慶典儀式之所以如此詭異,或許正是因為其繁複符號系統之下的空洞:在花團錦簇的裝飾、明確規劃的生死計算中,人體也成為物品與工具,私人情感及個體性隨之消解;人群重複回音般的呻吟、哭嚎與尖叫也是沒有情緒內核的聲響。

人群重複回音般的呻吟、哭嚎與尖叫也是沒有情緒內核的聲響

傳統圖畫中預示的「愛情靈藥」亦是形式先行,有了魔法信物,也有了加料的午餐,當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與瑞典女子瑪雅交媾,卻仍充滿恐懼與為難。當個體消失,「愛」便無關於情感與意願。

對習慣了個人主義社會的美國博士生與觀眾來說,這就是恐怖、這就是仲夏的噩夢。

無論這是不是編導有意識的決定,我都覺得片子前後段的落差與對比是《仲夏魘》的有趣之處。

恐懼與創傷之所以縈繞,往往正因為它們非理性、無意義。而在恐怖片種這樣時常還是重固秩序、滿足觀眾「安全脫序」慾望的類型中,試圖有意義地解決劇情衝突一不小心就會更加膚淺。比如《仲夏魘》中「必須死」的機車男馬克,這般試圖以罪與罰邏輯軟化血腥的設計即是一例。

有趣的解決實在比有趣的衝突困難得多。我倒是很喜歡《仲夏魘》前中段呈現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一再重複的行為模式:不論是計劃去瑞典、邀請女友去瑞典,還是跟朋友搶論文主題,他總是自私行事,讓人措手不及又試圖以言語逃避責任,「我今天早上才決定的」、「我跟她說你們希望她來,但她不會真的跟來」。

人總有行為模式。至於這是黑暗喜劇還是恐怖,就見仁見智。

女主角丹妮與男主角克里斯蒂安

--

--

歐如
歐_如_

讀者、寫作的人,YouTube 情境喜劇《出租公寓》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