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推薦 | 《跩妹黛薇兒》

歐如
歐_如_
Published in
Oct 12, 2022
跩妹黛薇兒 Daria

九〇年代後期,MTV 浸泡於油漬搖滾與虛無主義,長出厭世高中生黛薇兒 Daria。

譯名說 Daria「跩」,其實她不過是拒絕合作:她拒絕律師媽媽的積極,也拒絕中年危機爸爸的焦慮;拒絕校花妹妹的媚俗,也拒絕啦啦隊長扎根於無知的樂觀;拒絕校長的勢利,也拒絕老師的心靈雞湯。

「幹,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白癡。」如果你曾經這麼想,如果你拒絕與任何人合作,如果你曾因為這樣的不合作而感覺自己總徘徊於社會邊緣,也許你會欣賞 Daria 的「跩」。

跩妹黛薇兒 Daria

《Daria》的扁平美學

2D 動畫美學妙就妙在扁平的線條色彩簡單地搭建出一個完整的宇宙,和真實若即若離,恰可反映出現實世界的骨架並加以四兩撥千斤地扭轉。《Daria》在編劇方面也因一樣的原因而迷人。

女強人媽媽配渴望受自己父親肯定的爸爸,聰明但彆扭的姊姊有個漂亮膚淺的妹妹。乍看《Daria》的世界充滿了刻板角色,但《Daria》並非把這些角色從紙板上原封不動的剪出來使用,而是在運用刻板角色的同時聰明地評論、翻玩影視史上發展出來的刻板角色。

回顧由油漬搖滾與虛無主義養大的九〇年代,「機智」、「諷刺」、「批判」皆為關鍵字,《Daria》即是箇中好手,從學校生態系的運行規則談到藝術背後的政治,無不暢快淋漓,也供我們回首如今論述的來時路。

此外,必提的是,由 MTV 製作的《Daria》配樂當然精彩,滿滿九〇年代的英搖/油漬搖滾/另類/獨立/流行經典。

跩妹黛薇兒 Daria 第一季第一集

社會是個恐怖情人

第一季第一集《自尊測驗》(Esteemster)從 Daria 一家搬家轉學開始。作為轉學生,Daria 和妹妹參加心理測驗--拒絕與常人邏輯合作的 Daria 馬上被分類為「低自尊」的「心理問題學生」,必須另外參加「自尊補救課」。

作為影集開頭,《自尊測驗》清楚建立了主角 Daria 的核心性格「拒絕合作」,也揭示這將為她帶來源源不絕的問題:社會是個不容個人拒絕的恐怖情人,往往將「拒絕的渴望」視為疾病與問題,擺出善意的臉孔要為你解厄除病。

但《Daria》仍然給了觀眾希望。鮮少有人真正渴望當一座孤島,我們都只是在等待對的人與我們組成島鏈。

Daria 在立意良善但執行上慘不忍賭的「自尊補救課」認識了跟她一樣精通諷刺但比她更懂如何敷衍了事的藝術咖 Jane,兩人一拍即合--於是在新學校的新生活似乎沒有那麼糟了。

Daria:「我可沒看自己不起。我是看所有其他人不起。」
Jane:「但我喜歡當低自尊學生,這讓我覺得自己很『特別』。」

跩妹黛薇兒 Daria 第二季第一集

藝術與論述

第二季第一集《美術剋》(Arts ’n’ Crass)則透過海報設計競賽呈現視覺藝術創作的各項難題。海報設計不只關乎美與工藝,更牽涉對符號的了解與操作。怎麼樣的呈現是一種鼓勵?怎麼樣的呈現是一種批判?怎麼樣的呈現是不帶價值判斷的描繪?

再進一步問,當諷刺被用作一種批判的工具,我們怎麼理解嘲笑、攻擊,與刻意帶給觀者衝擊之間的界線?精於創作的 Jane 與口才伶俐的 Daria 一同發現論述之於藝術的意義。

當學校的審查機制介入創作的表達,Daria 與Jane 必須重新思考如何運用行動與符號保護她們的創作。

在創作與其政治影響力時常成為討論焦點的 2020 年代,《美術剋》看來仍然精彩。

跩妹黛薇兒 Daria 第二季第五集

轉大人

第二季第五集《今非昔弊》(That Was Then, This Is Dumb)談時間。這集聚焦於 Daria 的爸媽--如今充斥無趣煩惱的他們,在六〇年代曾是充滿膽識與理想的嬉皮。二十年過去,血氣方剛的嬉皮青年變成被兒女嫌棄的老爸老媽,九〇年代的青年則是不再有膽識與理想的一代。

在「轉大人」(coming-of-age)故事中,大人往往是不怎麼迷人的反派角色。然而,所有的大人也都是一個一個「轉」成的。

寫下這篇文章之前,我第二次看《Daria》(但是首次完整看完)。第一次看《Daria》,我跟 Daria 一樣是個高中生;這次再看,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

說來顯老,但事實如此:這一次重看,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聚焦於劇中成人角色的集數。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體會「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並發現自己好奇地探看著《Daria》裡的那些大人都留下了些什麼。

Daria 與 Amy

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另一個聚焦劇中成人的集數是第二季第四集《我不願意》(I Don’t)。Daria 的表姊要結婚,Daria 於是被迫參加恐怖的家庭大團聚場合。

《我不願意》不但在對話上大玩 I do/I don’t 的雙關梗,也讓觀眾一窺媽媽海倫與她自己的媽媽、姊妹的恩怨情仇。

這集最大的亮點是 Daria 的阿姨 Amy。Amy 是個大人,但她沒有海倫的積極、沒有爸爸傑克的焦慮、沒有校長的勢利,也沒有學校老師迷糊的心靈雞湯。

她是個「很酷」的大人(但不是那種會主動向人展現「我很酷」的恐怖大人)。她有 Daria 的清醒與諷刺,還有一項 Daria 沒有的東西:她存活了下來,她活過 Daria 覺得每一天都充滿挑戰的青春期,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裡,帶著她的清醒與諷刺,成為了大人。

Daria 像《終極追殺令》裡的少女殺手,詢問 Amy:「我會一直覺得人生很蠢嗎?還是這只是一個階段?」
Amy 給了一個《Daria》味十足的回應:「只是一個階段而已。我希望我快過完這個階段了。」

我發覺,自己看到 Amy 這個角色,心裡仍然覺得很激動。

高中時激動,是因為長久凝視著青春期充滿未知、彷彿要將人吞噬的黑洞,難得看到未來的一個可能。如今激動,是因為已經到了要審視自己有沒有成功長成 Amy 的時刻。

但時間的真相藏在 Amy 的回答裡。有時看「轉大人」故事,會覺得轉大人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過了一幕、兩幕、三幕,轉完了。但事實上,成為大人之後,我發現自己仍不斷地轉動著。

Daria 與 Jodie

從 1997 到 2022

《Daria》談時間,既談六〇到九〇大時代的變與不變,也談大時代下個人的變與不變。在 2020 年代回頭看《Daria》,又過了一代。

第二季第八集《天賦異稟》(Gifted)跟著 Daria 拜訪一所菁英高中,呈現學業表現與學校內外社會結構之間的糾纏連結,劇本一如往常辛辣。在這一集中,觀眾也有更多時間認識另一配角:在以白人師生為主的高中裡,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黑人同學 Jodie。

2010 年代,各式重啟計畫頻頻出爐,MTV 也在 2018 年宣布,將推出以 Jodie 為主角的續作。乍看這是個聰明的做法。粉絲對重啟與續作總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既想要有更多內容可以收看,也害怕重啟與續作無法延續原作精神。續作主角換人當,或許是個好解方。

仔細想想,這不但是個聰明的做法,也是最合理的作法。每個時代都有亟欲被訴說的故事。在七、八〇年代,或許高中故事的主角會是啦啦隊長 Brittany 或四分衛 Kevin,九〇年代以降,影視作品越來越偏愛社交障礙但天生聰明的角色。2020 前後,漸漸受到關注的則是學業成就背後的代價與身為文化少數面臨的難題

時間之下,有變化,亦有不變。在期待著《Jodie》的 2022 看《Daria》,時代變了,經典的精彩不變。

Daria & Jane Forever!

--

--

歐如
歐_如_

讀者、寫作的人,YouTube 情境喜劇《出租公寓》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