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走七擺,為何路偏偏這麼長?
不論是動力火車的〈忠孝東路走九遍〉,還是江蕙的〈中山北路走七擺〉,這類強調走路要走很久的歌,都不免讓我第一直覺會想知道這些路到底有多長?結果,它們確實都很長(10公里和9公里),而且段數都達到七段。
不知有沒有人想過,為何中山北路這麼長?其實中山北路早在1901年就動工興建了,而且還是臺灣最早有計畫地種植行道樹的道路。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改善都市衛生,重新規劃臺北市區建設,於是中山北路等計畫中的道路就這樣興建了。
但中山北路其實還有另一個特殊功能。1901年因風土病在臺灣過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奉祀於今日圓山的臺灣神社。那年日本敕使沿著當時的樺山町(為了紀念樺山資紀命名,戰後改為華山,即今日華山文化園區)向北經圓山公園後到達基隆河畔的臺灣神社,這條奉祀親王神靈的道路稱為敕使街道,也就是今日的中山北路。
中山北路和當時其他市區計畫中的道路都是「三線道」。今日以台北車站為中心的四條三線道:忠孝西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中華路,都是拆除台北城牆之後所建設的。
三線道是當時臺北城內與四周連結的道路。道路寬廣,中間種植兩排路樹就是三線道的特徵。在熱帶地區這些樹木有遮陰避暑的效果,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夏天總會看到機車族群在紅燈遠處就停在樹蔭下的情景。
在當時三線道是非常新穎的建設,台語老歌〈月夜愁〉歌詞中的「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哪未來」,就是在描繪年輕人在新建設的三線道上談戀愛的情節。今天應該很難想像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中央等待愛人吧!
這幾條三線道的規劃也可以說是「公園道」興建的前期示範。1930年代政府有了更詳細的都市規劃,擘劃了17座公園和5條公園道,這些道路對應今日地圖分別是:建國南北路、辛亥路、民生東路、仁愛路以及與林森北路垂直的巷弄。
「公園道」的興築是為了連接公園,經由公園道民眾可以通往任何一個公園。比如第一號公園道(超長的建國南北路)就是連結當時台北市北端1、2、3、4號公園(今圓山各園區)以及南段的8、9號公園(今公館古亭一帶)。不過,並非所有規劃都被落實,今日欣欣百貨公司所在地就是未被興建的第五號公園道。
雖然80年前的市區規劃並未完全落實,不過我們仍可在今日臺北街道與公園中找到遺留的痕跡,比如仁愛路是四號道路、植物園是10號公園等。當我們唱著〈中山北路走七擺〉時產生的疑惑,可以在這個20世紀初的都市計畫中找到答案後。不禁想繼續知道更多有關這座城市的故事。建國南北路為何從中間貫穿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林森公園等歷經爭議建設完成的公園,為何選擇那些地點蓋公園?其實都可以找到它們的歷史緣由。
《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
🛒博客來👉https://lihi1.com/Y7KXq
🛒城邦讀書花園👉https://lihi1.com/J3UEA
🛒誠品👉https://lihi1.com/rAACF
🛒讀冊👉https://lihi1.com/2G1i4
🛒金石堂👉https://lihi1.com/cEhNy
🛒聚珍臺灣👉https://lihi1.com/8h0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