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史無前例的交通變革

今日我們手中的那杯咖啡可能來自哥倫比亞,吃的海產加工品可能大量進口自日本或東南亞,即使臺灣四面環海。能夠以便宜的價格購買到來自「異域」的商品,這在古代可是料想不到的事,但在今日,托貨運之福,得以有效且快速地將物品運輸至世界各地。如此滿足人類需求,壓低商品成本的貨運,大約起自上個世紀,至於讓這樣的機制得可以成形的科技變革,則是仰賴19世紀之後鐵路與輪船的發明。同樣地,另一種交通方式:電報,也是19世紀的產物。因而,一個生長於19世紀的地球人,在物體的移動或是訊息的傳輸方式上,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變革。這些變革如同從古至今無數的改變,帶來了新生活與新思維,大量的新機會讓資本可以匯聚,大型冒險與投機事業得以產生。

以那時代最大城市倫敦為例,1878年的倫敦已有四百五十多萬人,且持續增長。倫敦港邊的輪船目的地是加爾各答、阿德雷、布宜諾斯艾利斯和橫濱。入港船隻帶來各種消息,西印度群島有颶風、祕魯動盪不安、聖薩爾瓦多鬧蝗災。碼頭工人在倉庫裡塞滿美國棉花、澳大利亞羊毛和加勒比海可可。金融市場上有土耳其、巴西與瑞典證券,有拉丁美洲礦產、印度茶和北美鐵路,價格每分鐘都在波動。在倫敦,你不需要護照或簽證,也不必提出文件證明財力。沒有人會被迫服兵役。沒有人會只因說了或寫了反對當局的言論就鋃鐺入獄,也沒有人會因政治因素而被引渡,這個國家對外來客來者不拒,是最佳的隱身之處,也因此才匯聚了無數人口。

19世紀末全球最大城市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也是一個供,也是一個最能讓人隱身之處。圖為一八八○年倫敦市區鳥瞰圖。

上述場景的描繪出現在哈佛大學教授瑪雅•加薩諾夫,「帝國移民三部曲」中。在三部曲裡,教授分別以18世紀中至20世紀初的三種人物為主角。他們都生長於殖民時代,並且因為航海技術得以在世界各地流動。其中,有殖民帝國中四處移動的收藏家與征服者,蒐集財寶也蒐集土地。有美國獨立中支持英國的「失敗者」,當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也就從未有人寫下他們的故事。此外,還有最能敏銳感知19世紀交通變革的一群人:水手。當蘇伊士運河通航時,西歐洲人再也不需繞過好旺角就能來到亞洲,當輪船發明時,船上需要的人力變少,船員的專業度之一,從如何維持船隻平衡增加了機械的操作。

透過這些在帝國中流動的移民,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關係越來越緊密的世界,這也是我們今日熟悉的全球化世界。在「帝國移民」首部曲《黎明的守望人》,瑪雅•加薩諾夫教授透過小說家康拉德,為我們訴說一段19、20世紀之交的故事,康拉德上半輩子是一名船員,後半生轉行為小說家,並將過往經歷寫入書中,他最初是一名波蘭難民,到過法國、英國,後隨船到達新加坡、去過非洲剛果,還定居過南美。這個足跡踏遍全球的重要小說家,即是全球化成形過程的的見證人也是時代的化身。藉由他的眼睛,我們得以知曉19世紀的人就像我們今日一般,也面臨著生活方式的變革。至於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與理解自己所處世界的改變,或許可以從本書中得到不少提示與理解。

小說家康拉德在十九世紀末以水手身分加入「薩瑟蘭公爵號」航行。圖為一八七一年停泊於雪梨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