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吹玻璃工藝家陳建志》透過記憶,觸碰那些我們錯過的舊時代_(2)
「時間是相對的,例如我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就會認為時間一下就過了。但是聽無聊的東西,又會覺得時間過很慢。所以『時間』是透過這個相對性,從而建立起我們對時間的感受。」
在時間滴答滴答快速流轉下,他會把目光聚焦在手上的玻璃,看著透明的液體何以流動,然後接著從窯爐拿出玻璃,保握這個僅有的10–15分鐘快速塑形。這時的他,會小心翼翼的用手轉動,因為玻璃與時間皆具有不可回溯性,所以他是如此專心,專心到任時空帶他奔走,然後一同創造玻璃的萬種樣貌。
但是,即便我們無法以物理性的方式回溯過往,我們還是能採集眾人所留下的記憶,並試著想像,跳入到已逝去的時間裡頭。
「回憶它能帶你穿越時間,到任何一個瞬間或感覺,例如你觸摸到某個東西、看到海的霎那。那其實把這些組合起來放進作品,作品就會成為我獨一無二的樣子。而這些過去,也成為我們想像未來的一個工具。」
阿志在進行個人創作時,提到他一天只有三個休息時段能讓他發想作品:早上十分鐘、中午一小時以及下午十分鐘。他通常就利用這些零碎的時間,從腦袋擠出零碎的記憶,慢慢拼湊他的作品。
同樣地,在創作以花蓮「鹽花」為主題的作品時,他也是盡可能於片段時間內,採集花蓮的過往記憶,並透過玻璃這個載體,串接現在的他與花蓮的過去,以觸碰那些我們未曾參與過的舊時代。
從小就在台北長大的阿志,跟我一樣都是慣於都市生活的孩子。當我們聊到花蓮的海時,他說也曾站在波濤洶湧的海浪面前感到懼怕,或是在靠海的房間內聽到海聲而感到不可思議。
「睡在房間時,整晚可以聽到浪花一直在打的聲音。對我這個住在城市的人來說,這感覺很奇妙。平常都是在聽電子的白噪音,現在突然聽到真的海浪聲,反而會覺得這一切很不真實,離自己很遙遠。」他說。
海的虛幻縹緲,使得阿志更想探尋海背後的事,所以他開始從「鹽花」所身處的地帶探索,發現這裏以前是座漁村,眼前的堤防外是一座港口,而在這片海面下,村民使用一種名為「定置漁網」的方式進行捕撈活動。
「定置漁網,是從百年前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捕魚技術。它利用黑潮洋流的特性,設立不同粗細孔洞的漏斗形網目,讓迴游魚群自然進入。特別的是,這種網子的入口,也是出口,魚既可以游入也可以游出,捕獲的魚據說只有兩成。」
他以漁網為靈感,將玻璃塑形成網狀,再放入象徵魚群的玻璃塊,一同回烤。當溫度均勻受熱拿出後,他會在15分鐘內塑形,並利用熱玻璃產生黏性的特質,隨機的將玻璃塊黏在一起,或掉落,做出每一個玻璃質地皆不同的成品,以呈現漁網從沒有捕撈到魚至漁獲豐收的狀態。
當網狀的玻璃架在吊燈上,並置入到鹽花的空間後,暈黃的光線穿透了透明無色的玻璃,朝著四周的白牆染上暖黃的色調,整個空間開始溫潤了起來。這時搭配外頭曾未停止過的浪潮聲,我有股穿越時空的錯覺,穿越至漁村尚存在的年代裡,想像自己是粗獷的漁人,漂泊在荒蕪的大海上,載浮載沉,最後化為鹽花,與海共生共存。
延伸閱讀:
《序章》花蓮的開始,都是從海來的 _(1)
《Kamaro’an》我想要讓你們知道,海背後的事 _(1)
《鐵鏽物件藝術家陳穎亭》採集腐朽的靈魂,喚醒迷失的記憶 _(1)
文字/ Pei-Shan Cheng
照片提供/ OwlStay 故事所
(照片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圖片,追蹤我們的IG,發現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