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還在一問三不知嗎? 100 次面試心得分享與剖析

Selina | 小劉觀察週記
12 min readMar 24, 2024

--

個人 Instagram 票選最高的面試 100 次經驗談來啦(真的面試一百次,不是誇飾法⋯⋯)
也歡迎大家對於申請大學與研究所、培訓計畫與實習有需要協助的朋友們到 Instagram (
@ycl.made ) 與我交流你的想法喔!

前言

🌟大家好久不見!我是小劉!
沒想到開始實習之後因工作與課業竟然可以讓我在 Medium 消失要兩年了⋯⋯是說各位前輩可以固定寫作輸出又做各種事情,真的好厲害⋯⋯

自從大二下開始,不論是培訓、徵選、實習,都會將自己投入到各種面試環節,也因為疫情,讓過去一年遇過各種線上與線下的面試型態(個人面試、團體面試、情境考題、技術考題),累積下來超過 100 次了。當然,許多人可能會想問我是不是每場面試都百發百中呢?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這 100 次面試當中,我整理出來的四大心得與剖析點!

— — — — — — — — — — — — — — —

Table of Contents

· 面試前,更真實了解自己追求的事吧!
· 清出列出一個想在這次面試想要釐清或達成的小清單吧!
· 公司選擇面試的形式,會影響你選擇想要呈現的樣子
· 飲水思源! 面試後我可以做哪些事呢?
· 100 次面試後的心得:「人會變,把自己當作軟體優化吧」

— — — — — — — — — — — — — — —

面試前,更真實了解自己追求的事吧!

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

聽起來滿現實的,對吧?不過比起逃避自己的心,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所需要補足的空間與自己擅長的能力。重視自己的好與壞,才能在應對問題時,避免陷入「決策癱瘓」。

根據自身經驗,不同公司也都有各種不同的性格測驗與情境考題,但測驗最終,很多時候要透過自我發掘與問題釐清,才能知道自己「想要」在這個尋寶或經驗裡獲取與給予什麼。

所謂的「想要」,我這邊分成三大類型:

1. 貢獻型實作經歷:社團活動、團體專案培訓、上課報告內容等。對我來說,可以成功讓自己待在相關地方從零到有產出的經歷,統一都會叫貢獻型實作經歷。而對於貢獻型實作,通常會在乎的是⋯⋯

  • 時間成本所兌換的成果:我願意花多少的時間了解、學習、討論、消化,進而產出有效的內容,貢獻給加入的組織。這種成果不只侷限在作品上面,溝通能力、人脈都是可以透過時間的方式兌換。
  • 嘗試新事物的機會:若這東西是你想嘗試,且入門門檻較低,做的範圍相較成本有可能有一定範圍可以發想或是培養領導能力。基本上,就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培養不同能力的開始。
  •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與 Mentor:對於貢獻型實作經驗來說,貢獻型實作經驗可以提昇與不同夥伴合作的機會,找到團隊共事的習慣與偏好,讓未來還有機會可以合作與優化的空間。除此之外,透過貢獻型實作經歷找尋個人想專攻領域的 Mentor ,不僅可以在職涯跑道上有個交流導師可以詢問題與觀點,也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成本去釐清自己是否適合此機會!

2. 「各取所需」:將自身擅長的技能,透過需求釐清的方式提供服務與見解;適用於自己本身發現的優點且思考將其商業化的情境當中。這種類型的實作可從以下方式評估:

  • 項目內容釐清:通常在招募時都會有不同項目或是工作分工的敘述。除了查閱之外,多與負責此項目的相關人士或是歷屆的學長姐們交流與詢問,或許可以得到比文字敘述更詳細的分享喔
  • 自身擁有的資訊傳遞:產生自己的見解是一個值得鼓勵的技能,但沒有為自己發聲或是發布到「你知我知他知」的狀態

3. 原有技能加值:優化自己本身就擅長的技能或尋找相關領域延伸可能性,適合用於已經有過往經驗的相關工作進行面試或是尋找實作性職的專案可進行軟實力與原有技能的結合(專案管理、領導能力)

其實在分析的過程中,最主要是讓自己知道加入或申請相關的事物時,自己是抱持著什麼心態!也可以在申請流程更明確知道自己對於此職位的重視,而避免瞎忙結果發現跟自己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

加上面試本身也是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未來的規劃是什麼!更了解自己的動機之後,在準備與說明時也能更堅定地理解自己為什麼要花時間申請或是願意加入行列並為相關職位產生貢獻!

那分析想要之後,然後呢?

清出列出一個想在這次面試想要釐清或達成的小清單吧!

Photo by Firmbee.com on Unsplash

申請不同職位除了要了解自身能夠提供的價值外,當然就是要在面試前列出一個小清單去了解自己想要釐清的事務囉~( J 型人格上身 🥳)

列出來的原因是因為面試的過程不是只是對方對於你查看你的能力而已,自己本身也需要將自己想在本次面試以及未來要執行時想要考量的事務一併列出,梳理自己考量執行本次事務的待辦事項與在意的事項。

(當時的字真的是草體嗎…) 附上自己在申請 KDAN 實習前做的小清單

舉個例:以我去年六月在 KDAN 的面試來說,我會先去與相關的人士討論此職位會需要的工作項目、對於實習生的預估期待與所需技能確認之外,我自己本身在面試的時候有主動與當時接洽的人資提供自己準備五分鐘的自我介紹簡報,讓自我介紹的內容與履歷上可能沒有辦法呈現的資訊濃縮到自我介紹的精華(也可以避免自己太緊張,當下想不到要講什麼就會很尷尬了 🤯)

當時的工作項目與產業都滿符合我想發展的職涯方向,所以可以看到我上述的待辦事項滿明確的是想了解工作文化與能夠發展跨部門溝通與做 side project 的彈性,讓我能在面試前就很清楚知道真正要問的是什麼,而且哪些東西是需要與負責的主管在面試時就可以釐清的項目 🧑🏻‍🏫

(當時的顏色還有看了一下 KDAN 的顏色色系去調整簡報設計 XD)

除了了解面試是雙向了解彼此的合作狀況與期待外,在這些面試過程中,先行詢問自己對於工作的想像是否是現實生活中可執行,也是可以在面試時去分析或討論出來的。不過,若不是提前在自己的腦袋順過一遍,思緒會很雜,還不一定能夠精準問到自己有疑問或重視的地方。自我介紹簡報的製作就是我當時選擇的梳理方式。我也因此體悟到主動出擊的優勢與適任的場景!

公司選擇面試的形式,會影響你選擇想要呈現的樣子

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您只有 7 秒鐘的時間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知道你要說什麼跟怎麼呈現最好的模樣」 — — Dr. W. Emily Chow, 禮儀溝通與全球素養專題

對於公司來說,想要尋找的人才會透過呈現的面試形式間接呈現出公司文化與特色,有時候也喜歡看你的靈機應變能力。
除了基本在網路上提前做功課,多參與公司活動與說明會之外,其實也可以透過這些方式來了解自己:

  • 透過 LinkedIn Cold-Mail 方式與相關產業或公司的員工(學長姊、實習生) 接觸並約 Coffee-Chat (遠端或實體見面都行):我過往在 StarRoad 有分享過冷郵件(Cold-Email)發送的注意事項,但透過 LinkedIn 以求職社群平台來說,包含滿多 user-friendly 的選項,加上大部分加入 LinkedIn 行列的使用者都對於分享職涯相關的資訊都很開放,所以滿推薦大家可以從相關人士的發文風格與談吐模式間接觀察要面試的公司可能會期待什麼類型的人,進而了解自己適不適合這個職位與公司 🚀
  • 提早尋找相似風格的 Role Model:俗稱尋找欣賞的對象並成為她—求職版 XD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需要有參考資訊去規劃藍圖的人,所以我很喜歡在 LinkedIn、小紅書、Instagram 與 Medium(嗨嗨😆🪄)尋找自己渴望的工作型態與自己最舒適的風格!(跟大家分享我的 Inspiration 前三名絕對是科技業 Product Manager 內容創作者 Chloe Shih 、沙丘女主角契尼 Zendaya 還有 Lemaire 共同創辦人 Sarah-Linh Tran
  • 準備兩到三個偏好的「角色特質」吧:這邊的角色特質指的就是你想在這個公司想要呈現的樣子喔!除了呈現專業之外,我個人在面試不同公司的時候也發現到自己偏好的呈現模式是「視覺呈現」與「多元學習導向」的人(可從我的簡報截圖發現我喜歡讓東西變得很像拼貼手冊的人),所以也會希望自己的工作除了能夠發揮自己的長才之外,也能夠透過參與不同部門的的事務讓自己在技術端有初步的了解!非常建議大家能夠在準備面試前依據清單的任務往下延伸了解自己的「角色特質」喔!🌟

另外,我這邊也想淺談我在不同面試形式看到的現象與梳理之後發現公司可能想透過不同形式所想找的人選,大家也可以依據面試方式去參考:

  • 線上面試 🖥
    - 一句話形容:簡易輕鬆,可以把你的自我介紹簡報準備好,平均面試時長 15 分鐘至 30 分鐘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smart-casual 穿搭;面試 30 分鐘前就開好視訊,10 分鐘前點進去視訊連結;如果是會很緊張的感覺會準備好小抄貼在我的牆上,且讓自己處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與型態,並有個吻合自己角色特質的客製化背景!
(我的御用背景- STI 第零屆設計人 is da best!)
  • 線下面試
    - 一句話形容:面對面到點面試,會提前記面試通知、地點與會面試你的主管/同事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不要遲到!!!(I learned it the hard way 😭)穿著可以因應地點與公司風格搭配!(我通常都是黑與米白配,不會出錯),然後永遠都帶自己的電腦與轉接頭!
  • Screen Call(電訪)
    - 一句話形容:接洽人資打電話給你,初步確認是否符合主管尋找的人,通常時長 10 分鐘就可以完成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評估自己是否在安靜的地方,如果沒有的話,先與人資約適合的時間,再好好介紹自己;輕鬆聊天的模式就好了(大 E 人登場 😆)
  • 直屬主管面試
    - 一句話形容:直屬主管將會是帶你的人!除了要呈現自己的專業與工作相關之外,把想要問的問題挑選出來問吧!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依據線上還是線下的面試模式,調整自己的節奏並搭配我的外向風格回覆主管問的問題!笑容強度開到最大並呈現自己對於工作的熱忱!
  • 團體面試
    - 一句話形容:兩到三個主管並與不同的面試者一起執行面試,給予情境題、搶答題、指定題看你的人格是否與他們尋找的人才吻合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角色特質會比較冷靜一點(相較起來);如果是很肯定的答案,我就會衝第一;反之,我會至少當第二位並說明自己的想法與適時肯定相關面試者所說的觀點
  • Onsite Interview(共識面試)
    - 一句話形容:實體到公司內與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模擬你會在公司工作的一天或時段,主要發生場景會是外商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因為我目前只有在 Zara 與 PicCollage 遇過這樣的面試,所以我自己本身還是會比較緊張,但!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多準備一些 small talk 會講到的話題,讓氣氛變成自己舒適的就沒問題了!
  • Call with CEO
    - 一句話形容:高階段的直屬主管面試,主要發生場景會是新創
    - 我自己的呈現模式:這種類型的面試我只有在 Skyline 與短期的新創培訓遇過,與直屬主管相似,但問的問題我會偏向長期職涯、管理層面與組織架構方面的問題!

飲水思源! 面試後我可以做哪些事呢?

Photo by Microsoft 365 on Unsplash

面試後,你以為就結束了嗎!!!!!

怎麼可能!!XDDDD

在面試結束的當下,我也在後期問問題的時候,發現到如果自己申請動機夠明確,那問的問題多半會是想詢問與主管相處或是團隊相處需要重視的事!所以才會說前面的功課與分析做足時,在面對主管或是面試官時,才能更明確且坦然地知道自己申請的初衷,以及為什麼自己適合或是勝任這個位子!

至於面試後回家時呢,我通常會看是否是最後一關的面試而作出以下的決定:

🚀 是最後一關 -> 我會需要傳感謝信與當時在面試提到的相關文件,也可以提供自己的 LinkedIn (我 80–90% 的工作作品集)連結在感謝信中!

🪄 不是最後一關 -> 看看其他關卡需要的東西,在離開面試場所前確認好!也可以在下一個面試前禮貌撰寫信件確認,並表達對於有本次面試機會的感謝!(入圍即是肯定在這邊可以精準描述那種感覺啊 XD)

除此之外,因為我自己本身超級喜歡做一些小卡片,所以如果我是線下面試的話,我會在結束前要交換名片時給三到五張小卡片集結我的個人特質,提升自己被記住的印象!

100 次面試後的心得:「人會變,把自己當作軟體優化吧」

我當時大三上的時候在 StarRoad 當校園大使也是讓自己去看各種工作與公司的時候

我一直都認為我自己都不是每一次面試就會很順利上的人(因為我自己很容易緊張過頭,進而導致面試時表現失常)。但也因為自己在滿早的階段嘗試過廣投履歷並收到 70% 都是無聲卡或是第一階段婉拒信,我也可以在比較早的階段知道自己重視的不僅是職位與公司名稱,也因此在面試前能夠更加了解自己,並在面試期間也能學到不同公司主管期望的相處模式與呈現的樣子,就像軟體要翻新跟更新一樣。

所以,好好的面對婉拒信與那些面試遇到的狀況吧!!祝福大家求職順利喔! Fighting !

當然,除了撰寫這篇文章之外,我將會在 Instagram 進行限時免費模擬面試或是 Coffee Chat 的名額囉,讓對於申請學校或是實習的同學有機會可以跟我一起成長,一起優化自己喔!更多資訊歡迎去 IG 了解更多喔!

Bon Voyage~ See you Next Wee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