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 44:Scripting(14)-用寫稿當作魔術手法的一環

朱騏
魔術好點子
Published in
8 min readOct 28, 2018

前言

這個「寫稿系列」文章寫到這篇,已經涵蓋《Scripting Magic》Vol.2 的2/3內容,在此書的Vol.1以及Vol.2前1/3主要都在說明我們寫稿可以如何發想、用怎樣的形式/架構來寫稿,而這篇文章較為特別的是:如果我們把「寫稿」就當作魔術手法的一環,那會發生甚麼有趣的事情呢?

或許你和我一樣,在一開始都對這個問句感到疑惑,甚麼叫做「把寫稿當作魔術手法」?寫稿也是一種魔術手法嗎?如果是的話,那又應該如何使用跟練習呢?

別著急,這篇文章將用四大用途來說明「把寫稿當作魔術手法」這件事情,在說明這四大用途的同時,我們會一併找到剛才提到三個問題的答案,甚至你可以立刻將目前你正在練習、已經正在表演的程序找出來,使用這篇文章提供的方法來強化這個程序的效果、台詞甚至是戲劇性。

讓我們先來快速看一下「寫稿當作魔術手法」的四大用途到底有哪些,你也可以把它們想成四種不一樣用途的手法(就像是Break, Double lift, Injog, Cull...等等),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程序、不同的目的來使用其中一種方法,為了表達完整我引用了書中的原英文標題,並搭配我自己所理解的中文翻譯:

  1. Justifying procedure(強調程序)
  2. Concealing the method(隱藏魔術方法)
  3. Part of the method(作為程序方法的一環)
  4. Creating the free effect(創造免費效果)

光看標題一定看不懂到底想要表達甚麼,因此讓我們直接進來說明吧!

一、Justifying procedure

第一種「把寫稿當作魔術手法」的用途就是強調程序,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將程序中的一舉一動、說的每一句台詞、做的每一個舉動都強調的非常清楚時,我們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下面的這個流程是Juan Tamariz的Neither blind nor stupid(翻成中文就是我既沒瞎也不笨):

簡單說明一下這個程序效果:魔術師請觀眾洗牌、切牌後,詢問觀眾魔術師是否有可能知道觀眾的牌,當觀眾回答不可能時,魔術師總是回答「Yes!我當然能知道」,到最後整副牌已經被弄得非常混亂時(觀眾的理智已經放棄),魔術師還是成功地找出觀眾的牌!

如果單看效果,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魔術,也就是魔術師從牌堆中找出觀眾的兩張牌。但我相信你在看這個魔術表演時是會感到相當有趣的(也有可能不會,不過神仙爺爺的表演總是讓我看得很開心),很明顯的這個感受來自於Juan Tamariz的表演,更重要的是他的台詞設計!

Justifying procedure(強調程序)的作用就如同Juan Tamariz在這個程序中的「Yes!(拉長音)」,並且說明目前的這個動作(洗牌、切牌...等)仍然讓魔術師有可趁之機,因此魔術師請觀眾將情形弄得更混亂一點,目的是要讓觀眾自己一步步地將各種可能性刪除,到最後似乎已經走到盡頭時,魔術師還是從容不迫的找出觀眾的牌,Boom! 觀眾的理智線就爆炸了。

小結:Justifying procedure就是透過寫稿將每個動作、每句說詞都強調的一清二楚,讓觀眾對程序的每一個步驟都有非常強烈的記憶點,最後魔術師讓效果如常發生時,就會產生強大的效果。

二、Concealing the method

如同字面上所說,寫稿本身可以當作隱藏魔術方法的一個手段,這個用途最常被使用在「數學魔術」、「自動化魔術」。

讓我舉一個Concealing the method的經典範例。在許多的教學片、原文書籍中我們時常看到「拼字魔術(Spelling trick)」,效果是:

魔術師請觀眾透過拼音找出某張牌(例如黑桃A),只要觀眾每唸一個字母並且往下發一張牌,當字母唸畢後就可以找到該張牌(例如A.c.e o.f s.p.a.d.e)。

不過在學習這類型的魔術時我們通常都會有一個疑問,在台灣(或是亞洲國家)表演拼字魔術就是很怪異,甚至有許多觀眾連該張牌的英文名稱怎麼拚都不知道,那這個方法在台灣還有使用價值嗎?

這邊作者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概念,如果單純請觀眾拼出那張牌是很奇怪的,因此我們應該用「咒語(Spell)」的方式包裝,也就是如果我們要往下發10張牌,我們除了可以說Ace of Spade,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的.牌.是.黑.桃.A」,不過這個咒語聽起來就不怎麼厲害,因此我們可以參考國內外的各種咒語,哈利波特就是一個很好參考的例子(例如Abracadabra, wind guardian leviosa…等)。

台灣魔術師-趙君毅在「大魔鏡」中曾表演過一個經典的數學魔術。效果是:

魔術師請觀眾選一張牌並跟觀眾打賭,經過觀眾自己不斷的發牌之後,最後一定是魔術師拿到觀眾那張牌。

這個魔術原案來自於 1939年L. Vosburgh Lyons 在Jinx發表的“Last Chance”,同時也被記錄在《Royal road to card magic》中叫做Tantalizer,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數學魔術,只要你將觀眾選擇的牌控制到牌堆的某個位置,並且依照特定的發牌方式發成兩堆,魔術師可以決定最後是由誰拿到這張牌。

作者的表演方式則是用咒語包裝,這個咒語(同時也是程序名)叫做「persistimis possessiamo」,之所以這個咒語會這麼長,就是為了符合Tantalizer的表演需要,用咒語來掩蓋數學魔術的原理,下方是作者的表演方式:

三、Part of the method

如果我們直接把「寫稿」就當作魔術方法的一環,就適用在這類用途,最明確的例子就是「雙關語(或稱作魔術師的選擇)」,關於雙關語的說明可參考下方兩篇文章,這邊不再贅述:

四、Creating the free effect

最後一種「把寫稿當作魔術手法」的用途就是創造免費效果,事實上在我們表演的許多程序當中,都存在著所謂的"免費效果",不過我們通常會忽略或是很少強調它,但首先先讓我們了解所謂的"免費效果"到底是甚麼。

"免費效果"其實就是流程中魔術師不需要做甚麼事情,就很神奇的橋段。例如Triumph(勝利者)程序中,魔術師展示洗亂的牌堆最後回復原狀,並且只有觀眾的牌反過來,如果魔術師沒有特別強調,那Triumph(勝利者)對於觀眾就只有一個效果,那就是只有觀眾得牌神奇的翻過來了;但是讓我們將過程效果拆的細一點,Triumph(勝利者)過程中其實依序是「所有洗亂的牌回復原狀」>「一張牌翻過來」>「這張牌就是觀眾選擇的牌」,而前面兩個效果就是所謂的"免費效果",也就是魔術師不強調也沒差,但一強調就可以讓觀眾先感受到一層驚奇的效果。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以最簡單的Coin Across(硬幣轉移,硬幣從左手移動到右手)效果來說,魔術師將一枚硬幣放到左手,若魔術師直接打開右手展示硬幣,對於觀眾來說就只有一層效果;但若魔術師先張開左手展示硬幣消失了,接下來在張開右手展示硬幣出現,對於觀眾就是兩層效果。

小結: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到,魔術師並不需要多做一些額外的手法,就可以在同程序當中獲得Bonus 效果,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透過「寫稿」來想清楚這些效果展示的順序,並透過台詞強調這些Bonus效果的發生。

五、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講到了寫稿除了當作一般的台詞記錄之外,還有四種額外的用途:

1.Justifying procedure(強調程序)

使用場合:想要強調程序的過程

2.Concealing the method(隱藏魔術方法)

使用場合:表演自動化魔術時,想要透過台詞來隱藏方法

3.Part of the method(作為程序方法的一環)

使用場合:需要使用雙關語的魔術

4.Creating the free effect(創造免費效果)

使用場合:所有魔術都可使用,目的是加強小效果的出現,進而襯托大效果

前三種用途屬於特定場合的使用方式,第四種用途則可以套用到任何的程序當中。但這四種方法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透過「寫稿」來讓自己知道更了解效果發生的次序與時機,進而能更明確、更有自信的展示每個效果。

我是朱騏,一個喜歡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魔術劇本寫作」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你也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團《Magic Ideas》,我會每周用「主題」的方式帶你回顧重要的魔術文章!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

--

朱騏
魔術好點子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