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團隊合作 lesson 3:帶著答案問問題

MH
Dec 29, 2021

產品經理又稱 PM — Product Manager,但他其實不是任何人的 manager,能 manage 的只有 product。也因為這樣,PM 需要做出各種產品決策,小至某個產品裡的介面文案怎麼寫、按鈕放左邊還是右邊,大至產品的發展方向與商業目標等,都很可能是由 PM 直接負責。

但又因為 PM 本身(通常)並非設計、工程或商業專業,所以這些決策的過程,很常需要跟團隊討論;而 PM 在討論的過程中,通常就需要扮演主持人的角色,適時引導大家參與討論並做出決策。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但所謂的「引導」是什麼?可以是很簡單的一句「有人有什麼想法嗎?」或「某某某你要分享一下你的建議嗎?」,也可以是「對這個問題,我有想到 2 個解法,分別是 $%^&,但如果你們覺得都不好,也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前者可以給團隊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依照我個人經驗,這種開放式問題通常比較適合運作一陣子、已培養出工作默契的團隊,後者雖然限縮了討論範圍,但對於比較沒有共事經驗或較害羞寡言的團隊來說,反而有可能是比較好的方式。

Where is the solution?

我還記得自己在剛加入現職公司 3~4 個月時,某個產品正好要改版,因為死線逼近,當時自己也亂了工作節奏、忽略許多 PM 的基本功課,就很草率地約工程團隊開了一個視訊會議。

會議中,我陸續說明了要改版的需求和對應的 UX 與 UI,最後有個需求還沒確認解法,加上我當時才剛從同事手上交接到這個產品,對許多邏輯還不太熟悉,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就花了一些時間說明目前的問題,想說正好趁這個會議問問工程師。

結果工程師就反問我: “You only asked questions, but where is the solution?”(你提出了這個問題,然後呢?)

當時心中其實有點委屈,覺得「啊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解,想跟你討論啊」,但現在想想,當時自己真的太莽撞了,其實應該要先多花時間熟悉產品、搞清楚目前的邏輯與侷限,應該就能想出一些解法,或者至少也可以跟工程師說:「針對這個問題,我有想到解法 A/B/C,但看了文件,在技術上可能不太可行,不知道你有沒有建議的做法?還是這題真的無解?」這樣至少可以展現自己的誠意。

後來學乖了,每次討教都會先好好做功課、思考可能的解法,甚至我還會自己附上優缺比較,比如:

hi 某某某
關於 $%^ 需求,我有想到 2 個方法:

A: 作法 $%^,可解決短期問題,但有可能未來要再改一次
B: 作法 $%^,符合較廣泛的使用情境,但可能比較費工

不知道你會建議哪種?以及兩種方法的工程耗時差多少?
或者,有更好的做法也可跟我說,我們都可再討論

有人可能會問:「這樣是不是太限制團隊的發想或討論空間了?」

老實說,是。

但就像上段所說,PM 的溝通方式與工作方式本來就很吃團隊氣氛與默契,開放式問題可以給團隊很大的發揮空間,通常較適用於比較歐美風格的團隊 — — 通常 PM 就是訂個大方向,有些公司的 PM 甚至不會下去寫規格書,而是交由工程和設計自己討論;封閉式問題就比較適用於稍沒有共事經驗或較害羞寡言的團隊,讓大家不用度過尷尬且沈默的動腦過程。

總之,PM 也得依照團隊個性而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囉。而且,「帶著答案問問題」並非專指產品規劃的過程,平常跟同事或主管討論事情時,都可以先在心中設想答案,再透過討論去驗證自己想的是否正確。

這麼做的好處有:

1. 提升效率

可以想像上班族每日難題:中午吃什麼。當有人問:「午餐要吃什麼?」通常只會換得一片寂靜,但如果是:「午餐要吃八方還是麥當勞?」至少創造了二選一的限制。(請把回答「都好」或「都不要」的同事從午餐陣容中剔除)

「帶著答案問問題」的目的不是要逼迫大家選擇自己給的答案,而是讓大家有討論方向,說穿了就是「拋磚引玉」。

2. 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

不少 PM 在一開始既不懂設計,也不懂技術,跟設計師或工程師討論東西時,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但這個討論過程就是很好的訓練,作為 PM,可以試著想一些解法,然後以此為基礎跟團隊討論。

如果解法被反駁,至少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自己思考時是否有盲點、是否忽略什麼重要的變因;如果解法被採納,也可藉此驗證自己的思路無誤,甚至因此培養和團隊合作的默契。

3. 更了解團隊成員的工作習慣

在討論的過程中,PM 也能從成員們選擇的解法,看出每個人的個性與工作習慣。比如系統出現一個需求,A 解法可以解決短期需求,但未來可能需要再度優化;B 解法一勞永逸,但耗時較長。

有些人會覺得「既然我們也不知道長期會不會有需要,那先用 A 解法就好,至少比較省時」;但也有人會認為「雖然 B 解法比較麻煩,可是比較安全,避免之後還要改動,那也是做兩份工」。

兩種說法都沒錯,但從中就能看出團隊成員的個性,比如選 A 的人可能個性較急、通常比較能夠迅速處理緊急的需求,但有時會忽略細節,比較屬於「先求有再求好」的性格;選 B 者則較謹慎保守,思考較縝密,不過也可能偏向慢工出細活,不一定能夠且願意處理緊急或太客製化的需求。

當 PM 遇到極端的 A,要適時提醒他們:不要為了敏捷或快速迭代而犧牲品質,甚至留太多技術債給未來的自己;碰到極端的 B,也要委婉告知他們,不要一下就把產品規格想得太大、太遠,畢竟隨時都有變動的機會,不要在剛開始就投入太多時間成本。

結論

最後再強調一下:「帶著答案問問題」並不是要 PM 明知故問,也不是要 PM 不懂裝懂,而是試著「拋磚引玉」,一方面可以給開發團隊更多背景資訊,或許能夠替開發團隊排除一些可能性,另一方面則是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思路,雙方或許也能藉此更了解彼此的思考邏輯、看問題的角度,久而久之也能漸漸培養默契。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