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有想法的人?我是這樣練習的(上)

MH
Jul 16, 2018
source:pixabay

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大概常感受到新聞或長輩或各種過度熱心的人嫌我們這一代「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或「該去學學批判性思考」。即使別人沒說,我們自己也知道「思考」很重要,畢竟大家都說「大腦是個很重要的東西(?)」嘛。

但到底要怎麼樣不隨波逐流?怎樣才能成為有想法的人呢?好像沒什麼人在敎,所以這篇就拋磚引玉來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淺見。

歐洲人教我「學會選擇」

雖然不想要有老人講古的感覺,但這故事得追溯到 2015 年,也就是我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的那一年。當時我透過打工換宿、沙發衝浪、住青年旅館等方式在歐洲玩了八個國家,頻繁地與當地人相處之下,漸漸「感受到」什麼叫做「有想法」。

我不確定在去歐洲之前,自己是不是有想法的人,但我很明確感受到,這趟歐洲改變我不少。

我在歐洲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you can ___, if you want.” 不管是中餐要吃什麼、明天要逛什麼景點、晚上要看哪部電影,我常常需要做出選擇,而歐洲人似乎對於「你是不是真的想要」非常在意,剛開始我會說:「都可以啊」、「這兩個聽起來都不錯」、「那你推薦哪個?」試圖把選擇權丟回給對方,當時心裡覺得:「我只是客人,客隨主便嘛!」

不過他們還是會堅持要我選擇,或者以為我對這兩個選項都沒興趣,所以當我回答:「隨便、都可以」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說:「如果真的不喜歡,都不要選也沒關係。」

這些雖然只是個人經驗,但至少我遇到的沙發主、打工換宿的主人、同為打工仔的其他人都是這樣,他們讓我覺得「歐洲人真的就是一個個獨立個體」,他們不會配合你,你也無須委曲求全,因為他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不斷討論,然後找到最大公約數。」

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因為在典型台灣人的相處模式中,大家在第一時間通常都不敢表達真實意見,尤其「都可以」這三個字根本是台灣人的口頭禪!但難道台灣人真的有隨和到「什麼都可以」嗎?似乎也不盡如此,很多時候都只是客氣罷了;有時候甚至因為每個人的「都可以」,最後做出的卻是最壞的決策。

團體迷思

之前看過一本很有趣的書《思考的藝術 — — 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裡面講到「團體迷思」這個概念,意指「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會因為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最終這個團體便會做出一堆愚蠢的決定。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看經理人這篇文章〈為什麼一群聰明人,反而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回過頭來說,當每個人都說「都可以」的時候,大家就聽不到彼此真正的想法,這時若有人發聲,但他的意見跟大多數人天差地遠時,大概也沒人好意思反駁他,所以就出現「最後的選擇不是最多人的選擇」的尷尬情境了。

要如何避免團體迷思的出現?當然就是「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但,到底要怎麼醞釀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以下分享三個做法,乍看之下稀鬆平常,但真正去實行的人似乎不多,或者也有可能做的人多,但敢真正表達想法的人還是少數吧。

1. 衡量事物價值,學著不說「都可以」或「不知道」

還記得我在歐洲時,不論丟出再奇怪的問題,歐洲人好像都還是能回答。

我在德國柏林時就告訴身為爸爸的沙發主:「你的女兒上幼稚園都沒有穿制服,但像台灣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制服(uniform)。」爸爸就很稀鬆平常地說:「但每個人都是個體,為什麼要讓他們變得一樣?( why should we unify them?)」

又或者我在波蘭華沙問情侶檔沙發主:「如果今天波蘭跟俄羅斯開戰,你們會願意加入軍隊嗎?」情侶兩人的答案完全不同,但他們就很認真開始討論國家的存亡和個人生死孰輕孰重,好像這樣溝通國家大事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這些情境都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決定開始改變。有時候真的沒有想法,但第一時間盡量不說「不知道」或「都可以」,而是試著衡量事物的價值以及自己的偏好,因為身在一個典型台灣人組成的交友圈中,每個人的「都可以」可能會造就出集體沈默的尷尬場面,而這對決定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

2. 多問「為什麼」及「真的嗎」

我很喜歡閱讀,也會一邊吸收、一邊思考「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或者「這則新聞是真的嗎?」

比如看到某企業從實體跨足電商,新聞中雖然一定會分析原因,但我會在點進去前先問自己:「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有什麼經營考量嗎?」而不是直接點進去看,這樣容易造成自己對資訊的照單全收,正確與不正確的資訊都有可能在長久習慣之下,通通吞下肚了。

或者看到標題或內容太過偏激的新聞時,也會反問自己:「真的嗎?某某某真的是這樣說 / 這樣做嗎?」甚至會進一步去找逐字稿或影音原檔等相關資料,確認這則新聞到底是受訪者本身有問題,還是記者或編輯自己腦補。

相關案例可以參考這則影片〈【 志祺七七 】原來柯P酸貪婪老人其實是標題殺人!為什麼媒體要這樣下標呢?〉。

3. 多聆聽,然後反問自己

最後一個就是「對生活中大小事存疑」,這並不是說要當一個多疑的人,而是對於生活中的事情可以更加敏感,不要發生任何事情就立刻同意或贊同,而是多花幾秒鐘想想:「這樣真的對嗎?」

或者你的敏感神經已經有種「這件事好像哪裡怪怪」的感覺了,那就開始抽絲剝繭,冷靜下來想想到底是「哪裡怪怪的」,久而久之,相信就可以養成思考的習慣,也能讓自己成為「有想法」的人了。

後續更新:

下集在這裡:https://m-h.medium.com/%E5%A6%82%E4%BD%95%E6%88%90%E7%82%BA%E6%9C%89%E6%83%B3%E6%B3%95%E7%9A%84%E4%BA%BA-%E7%BA%8C%E9%9B%86-c84ce54ebe03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