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起心動念-生小孩,不是選擇題,是問答題

YH. CHANG
Ms. Pearl|珍珠小姐
Nov 16, 2023

生小孩,是選擇題還是問答題?若你對生養小孩無懸念,不管基於什麼理由,我認為你是幸運的,因為這對我跟先生來說並不是容易作答的問答題。

開場

這個開場白背後是近三年的體悟,跳到 2021年11月,先生在瑞士洛桑出差,當時我在比、德間頻繁往返,雖然疲憊,但找了兩個週末去瑞士找他聚聚。適逢秋冬之交,老樣子的健行、慢跑,有天在市區咖啡廳吃下午茶時,我們聊到生育,雖然一度失焦,但卻是奠定這個話題重啟的起點。

就是這間咖啡館,聊到人家快關門

離開洛桑前,我沿著萊芒湖獨跑,想起幾天前走在法國境內的 Evian 湖邊樹蔭下散步的我們。抬頭是滿滿金黃發光的樹葉,耳邊傳來旋轉木馬、小孩嬉戲的聲音。

回神後回到當下,想到過去幾年自由自在地移動的兩人生活,雖然美好,但生養小孩或許不再是被避開的議題,只不過我們有資格?以及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
最近遇到的幾個常見問題

Q1: 是意外還是計劃?
Q2: 你們看起來不像會想生小孩的人啊!
Q3: 之後要回德國嗎?沒有後援要怎麼過下去?
Q4: 想知道你們決定生養小孩的原因或決定過程?

Q1: 是意外還是計劃?

「有意圖,但無確切的計劃」

我們曾列出生養小孩對生活的影響及優劣在一張 Google Doc 文件上,雖然它與明確的「計畫」未必有關,但促使我們分析、歸納。人的想法會隨著時間改變,把口頭的討論形諸於文字,有助於整理思緒、持續討論。

當然最重要的是:生小孩就算有計劃,也未必能如你預期。這句話聽起來很氣餒,但最終你會了解,這就是人生,時而遺憾時而喜悅,有失有得才是真的。先生有個讓我很喜歡的生活態度:平常心。我常拿來勉勵自己,也送給有需要的你。

Q2: 你們看起來不像會想生小孩的人啊!

是的,兩個人真的很美好,簡單又自由(一個人可能更好XD)。不只如此,我們都是天生沒內建對孩童有好感的「大人」。所以提出這個疑問的親朋好友們,你們觀察既入微又正確!

懷孕後有次跟先生說:我可能還是對自己小孩以外的小孩沒興趣誒
先生回我:喔,不喜歡小孩(意指別人的小孩),本來就不用裝作喜歡呀。

後來我慢慢了解,生小孩的意念應該是立於對新生命的期待,且願意接受嘗試不同型態的生活,跟喜歡整體(所有)小孩這種生物沒關係。明明沒興趣還要裝作很喜歡不是很辛苦嗎?而且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的。

可以接受以後買栗子要分給第三個人,而且老公不再只專注為你剝殼嗎?

Q3: 你們之後回德國嗎?沒有後援要怎麼過下去?
是的,要到德國,電影侏羅紀公園有句話:「生命會找到自己出路的。」
有時覺得身邊的人比我們還擔心,實在是齁,太可愛太溫馨了。撐不住我們會大叫、尋求社福機構的支持,這是人的本能。
這些年我一直在練習:
(1)別為還沒發生的事情過度擔憂
(2)不要輕易地判定自己做不到
(3)不要以自己有限的能耐去輕視他人的潛力

Q4: 想知道你們決定生養小孩的過程嗎?

難一言以蔽之,以下純粹個人分享。
首先,夫妻間要有人開始或剛好提起這件事,接著必須至少有一方稍有意願。生小孩,不該只是個單純選擇題,而是要花點時間作答的問答題,而且也不是 50 分鐘一場考試這種,是少說幾週、長則可能一兩年的利弊得失衡量辯論大會。身為成年人的夫妻,應認清凡事有利有弊,生小孩也是如此,盤點手邊的資產(源)、討論現況、期許的人生樣貌,接著思考這一題何時要來回答。

經歷了這些年,有個小小心得提供給現在感到徬徨的人,因為身邊的同溫層、親朋好友,時常會讓你看到別人在回答這題時感到焦慮。這時請摸著自己的胸口跟自己說:莫慌莫急,還沒準備好,誰能逼你也要看這一題呢?

後來我慶幸自己準備好了才作答(準備好的意思包括跟先生到處吃喝玩樂),再者,應該要知道每次的答案是可反覆塗改,隨著時間跟自身的經歷持續與另一半討論,達成共識再交卷。

選擇題回答輕鬆,但這個議題我倒是很堅持用問答題來看,或許有點嚴肅,但就是不希望草率決定後抱著怨言度日

與另一半討論時,從女性的角度,我認為有幾個重點:夫妻間關係的變化、另一半能夠且願意分工的事項、自身的職涯發展、身體狀況、期待的生活方式。養育看似是夫妻共同承擔,但實際上運作是否如此是無法預期的(這就關於先生跟我討論一個人的責任感究竟要如何預知的問題,又是另一個故事)。因此,做出決定前,一定要關切與疼愛自己,別只因為年紀到了或某某人也有小孩比較心態等原因,陷入「這個階段除了生小孩,要不然我還能怎樣」的想法或低潮狀態。

同場加映幾場對話

在西班牙聖家堂旁,我問:為什麼很多人有小孩後都要告訴大家累得很值得?

(討論後自問自答)或許是要深信或說服自己做出一個正確決定,但若什麼決定都是 100% 正確,那人生這麼完美又什麼意義呢!我不認為擁有小孩是人生的成就之一,反而看作是夫妻同意生活有個新成員加入、一起經歷不同的生活型態,這跟講好要一起環遊世界很像,差別在於新成員不會在旅程結束時而消失(笑)。

婆婆跟先生說:我想表達我很樂意幫忙帶小孩
先生:決定生養小孩的是我們,因此我們會負責養育他。

這確實是我跟先生的共識,沒必要牽扯父母進來。小孩的好、壞由我們來承擔,同時也可減少我們跟父母間教養觀念的落差,避免沒必要的衝突與妥協。

或許是台灣高工時的型態,許多人對生小孩卻步的因素之一,會考慮家裡有沒有長輩可以幫忙帶小孩、住的近不近等等。雖然說是個人選擇,但聽過一些案例,例如:剛開始和樂融融,隨著小孩長大,對事情的意見分歧變多,各自在背後說壞話。如果有聽過「免費的最貴」這個概念,這件事讓我想到就頭皮發麻,生活上的事能獨立處理、簡單解決的就別複雜化了。再者,因為了解自己的個性,在我們夫妻都健在的情況下,請父母代勞教養小孩,不是我的選項。

最後分享一本書《自然教養》,書中提到傳統部落常以大家族的方式教養小孩,對小孩的成長是有幫助的,而作者身處美國,認為當代西方世界多以極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育兒有其缺點。後來我理解,書中所指的大家族的模式其實早已回不去,作者不是建議我們把父母找來跟小孩一起生活,而是強調調整育兒的觀念與方式。例如:父母不需要以小孩為中心,配合小孩的需求來安排事情,而是讓小孩跟著父母「一起生活」,相互支持與成長。

養育小孩會獲得、失去或後悔些什麼?
我不知道,即將要發生,未完待續。

--

--

YH. CHANG
Ms. Pearl|珍珠小姐

別名珍珠,工作時的稱呼,從科技業踏進電商,跟另一半搬到德國生活,爬山健行曬太陽多多益善,用 Map Lab 名義記錄夫妻日常及旅行 #maplab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