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EST

What I Learned From My First Half Marathon 跑步菜鳥初半馬 — 順利 2:28 完賽心得與記錄

21.1km is just the start. 自信的累積,來自於持續達到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Penélope Wan 🟣🟠
Penelope Wan’s Product Journal

--

說老實話,自己真的稱不上喜歡跑步,但跑完長榮初半馬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

在沒開竅前一直覺得跑步很累,因為不懂得呼吸技巧、容易喘,而且總抓不到合適的節奏,還要硬拖著身體往前進,不斷在一個固定範圍的區域內繞圈圈,覺得很無聊。

去年十一月時突然起心動念,換個角度想,越是身體不喜歡的事,可能就代表是自己天生的弱項,多數人不喜歡從事自己不擅長的活動,但如果能透過有技巧的訓練,弱項可以被克服,後來經朋友推薦接觸曙光跑團 李翰暄 (光頭👨‍🦲) 教練的跑姿課,每次練習記著把學到的東西用上,穩穩地練習、很快就看到進步,然後就越來越對跑步有自信。

再者,跑步是所有運動都需要從事的基礎體能訓練,後來去年十二月底憑著傻膽、晚鳥報了 Challenge Taiwan 鐵人三項 51.5KM,以往最討厭的跑步反而成為我備賽最有信心的項目(雖然後來是三鐵賽中表現最差的項目,但總歸原因,來自於整體訓練不足)。

決定報名這次長榮半馬的原因,是想要藉著比賽督促自己訓練挑戰自己。但本性懶散的我高估了自己的自我紀律、且計畫趕不上變化,賽前隔了近五個月沒跑步,把所有的有氧訓練放得一乾二淨;跟教練稍微聊過,教練看過我回歸訓練的跑步狀況後,除了肯定我赴賽的勇氣,給我設定了「 7' 分速」的比賽配速,我將目標設定為:

備賽期僅一個月、累積跑量約為 125KM,賽前最長只以 7'27" 速度跑到 11.5KM 距離。這麼低的跑量及訓練,能穩定 7' 分速 2:28 完賽半馬後狀態舒適良好,以結果來看,算成果還不錯,但真的是太晚才臨時抱佛腳了,訓練期間逐漸發現,身體幾個部位已經開始出現小問題,備賽算緊繃了。

過終點後真的很開心!還握著拳揮舞了一下、看到美麗的獎牌時傻笑了好久,因為辦到了曾經以為自己做不到的挑戰,雖然是以很慢的速度完成一個偏低的成就,但自信的累積,就是來自於持續達到為自己設定的大小目標😀

跑完當天身體無任何不適、雙腿不緊繃也不痠痛,精神狀態不錯,一直到當天晚上才需要睡眠,賽後第一天腿部痠感明顯、但上下樓梯順暢、依然不緊繃,賽後第二天開始練跑,以賽後良好的身體狀況來看,雖然不禁會思考是否完賽目標設得太低,但我認為這個圓滿的結果,來自於我補給真的吃得超級多,具有挑戰性、又不會讓我累到覺得此生完成半馬已足矣,預料以外、最大的收穫是,比賽結束後我還會期待繼續跑步、而且敢說我開始喜歡跑步了

這次如此順利地完賽,我歸納成以下各點:

  • 心態正確
    雖然我臨時抱佛腳,賽前一直不想面對比賽那天,一直覺得自己跑不完,還一度腦中閃過棄賽的念頭,就可以順便放掉每次練跑逢雨必糾結的訓練,但我每次訓練都很認真,很是把這場比賽當作一回事。後來經過許多自我對話、轉念,覺得比賽當天,能在大家還在睡覺時就完成一個對自己的挑戰,是件很棒的事;另外,突破心魔、下雨天把自己帶出去練跑,也是在準備自己在賽中的臨危反應,事後回想真的有幫助,賽中進終點前開始下雨也不會慌,因為已經突破心理障礙,更大的雨都跑過。
我容易緊張、忘東忘西,比賽前一晚睡前先把起床後要做的事情寫下,提醒自己
  • 賽前專業訓練
    賽前回頭向自己信任的教練求教(感謝👨‍🦲不棄嫌願意收留)雖然才五次訓練,但對於不追求成績、求穩的首次比賽,已經很有幫助,間歇訓練讓我能維持及提升在長時間距離的耐力表現;另外,訓練時曾以 6'22"/KM 均速、平均心率 174bpm 完成 5,000m 測驗,賽中跑到最後 2KM 時心率曾到 172bpm 也覺得自己絕對沒問題;雖然事後回想最後 3KM 的表現,有些後悔沒有放手一博,缺乏比賽及跑長程的經驗真的較不懂得在賽中表現,但經歷一場比賽,最寶貴的就是得到這些學習之後只會越來越好
  • 平時自我檢視
    每次練習我都會很仔細地觀察、訓練後記錄,訓練中比較緊繃時會是什麼狀態,身體的感受、肌肉緊繃程度、呼吸速度及頻率、平均心率 等;比賽中跑到 15KM 開始覺得有點沉,但也不會慌張到需要開口跟 pacers 求鼓勵,就是告訴自己那些基本,穩住呼吸、身體/肩膀放鬆、兩側髖靈活轉動、手臂擺起來,這些教練教過自己練跑時就不斷練習的基礎。
  • 補給策略成功
    我很幸運身邊有非常多位,具備多年跑步及耐力運動經驗的朋友,都很樂意分享,從夥伴們身上學習,加上自己先前粗淺接觸三鐵賽事的經驗,知道在對的時機、補給對的東西,真的對運動表現有顯著差異;事後檢討,賽前跑量低、前晚只睡兩個小時、遇生理期第二天,我認為這次採取保守的補給策略相當成功,是舒適完賽的最重要原因。
  • 好運氣
    比賽前連日的天氣預告都說當天會下大雨,結果老天爺給了個最適合路跑比賽的好天氣,還讓我在起跑前順利找到目標完賽時間 2:30 的配速員(當天做了一連串該做的事,最正確的決定!)但還是要提醒未來的自己,沒有平日的訓練及跑量堆積,配速員再罩、再穩,也有可能會因跟不上而跳車。

最後要感謝曙光教練團平日的訓練及照顧,雖然練跑都是自己出門,團練好幾次不去、似乎也不會怎麼樣,但就是因為每次請教跑步問題,教練們都很願意回答,還有讓我覺得教練有在觀察、依據狀態來微調訓練,我才會越練越有動力,不練也會覺得教練願意花時間幫我進步,我自己怎麼可以不付出。

左-幫忙製作備賽物資表的👨‍🦲曙光總教練;中-為跑團配速的鄭豪、廷毓、昱輝、小洢、黃瑜 教練;右-整場比賽唯一的照片(比賽中我超嚴肅,只想顧著呼吸及跑姿、完全不在意攝影師)

賽前訓練及跑量累積

去年十一月開始接觸跑步這項運動,隔兩個月 (累積跑量 54KM) 在今年一月以 6'19" 速度第一次跑到 10KM;後來因為準備初三鐵 51.5 還有單車、游泳兩個項目要練習,所以每次跑步距離大多落在 5~8KM、均速落在 6'15"~6'30" 左右,但老實說,那時候跑得算勉強、因為每次跑都覺得很喘,總共只有兩次練習跑到 10KM 這個距離;今年一月至四月 (包含三鐵賽中 10KM) 累積跑量約 186KM,六個月的期間內總跑量約為 240KM。

五月、六月,因為工作忙、懶惰,且四月底剛完成初鐵後想休息,加上五月底確診後休養,幾乎只有在六月底 LAVA Fulong 第二場的三鐵賽中 “走” 完 10KM 越野跑的訓(折)練(磨),現在回頭看,跑量實在太不足、基礎體能沒打好,所以兩場鐵人三項賽事,到最後跑步的部分都無法好好享受比賽樂趣。

七月、八月、至九月下旬前,都處在準備出國、旅遊玩樂、玩回來很累休息的狀態下,距離上次跑步練習隔了幾乎五個月,九月 19 日去練習,以 7' 分速才跑 2KM 就爆心率至 178bpm、喘到必須停下來,跑走跑走不到 5KM 就覺得很累,因為知道訓練不足、比賽時真的會非常痛苦,開始正視逃避已久的長榮初半馬準備。

那週起,每週三跑班基礎、間歇跑、測 5 千等共五堂訓練平時自主練跑,至賽前最後一次跑步、一個月累積跑量約為 125KM,若包含暖身、訓練完緩和跑共約 147KM,賽前最長以 7'27" 跑到 11.5KM

跑班訓練記錄:
9/21:基礎,4KM P”7:00(教練知道我慘狀,手下留情)
9/28:間歇,400m*10 P”145 + r90"
10/5:間歇,400m*10 P”135~140 + r90"
10/12:測 5 千,6'22"/KM, 174bpm, 184spm
10/19:間歇,800m*4 P”140~144 + r2'20"

配速

當天做了一連串該做的事,最正確的,就屬起跑前找到目標完賽時間 2:30 的配速員。之前在週三跑班練間歇時就嚐過穩定配速的甜頭,也知道動能穩定輸出對於耐力運動在體能配置的重要性,教練設定我以 7'~7'15" 作為比賽配速目標,換算成完賽時間就是約兩個小時三十分鐘。

第一次參加路跑比賽、又第一次跑 21KM 中長距離,其實一開始不知道配速員除了穩定配速、能給賽中跑者帶來什麼幫助,後來順利完賽後才知道跟著配速員跑的好處超多!賽前我沒有去場勘全程賽道,其實一直因為沒在這件事上做準備、而感到有些焦慮,起跑後沒多久,就發現配速員會在每個轉彎前預告跑者,開始覺得安心。

2:30 目標完賽時間的配速員共有五位,一路上不斷地各種大小提醒及鼓勵:

  • 注意腳下路況,避開白線上貓眼石(反光)及水灘
  • 快到水站前 100m 水站預告位於前方左側或右側,看到水站不要心急、往後取水人會比較少
  • 上坡時跨距縮小,維持步頻、腳抬高(這是今天賽道上兩個大上坡的第一個)
  • 下坡時穩住,一樣步幅小、不要爆衝
  • 速度跟上,但呼吸要照自己的節奏
  • 上半身放鬆(甩甩手)、不要聳肩,身體不過度往前傾、避免不必要的施力
  • 覺得速度開始掉了,手臂更要擺動起來
  • 差不多跑了一小時了,有需要的跑者可以開始吃補給
  • 前方左/右側、橋上有攝影師喔 📷
  • 跑 10K 咯、到 12K 過一半了!(鼓譟、拍手 👏 表示慶祝

對於稍微有經驗的跑者來說,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談,但其實對於缺乏賽事經驗、沒有跑過全長 21KM 的新手跑者,及在賽中因疲勞、或僅專注在前進而忘記這些基本的跑者,都是很重要的幫助,因為耳朵聽了一個口令、身體就會跟著做,只需放心跟隨配速員,不用注意路況、釋出的注意力頻寬就可放在隨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上,內心感受超放鬆、超安心。

顏值與專業兼具的五位 2:30 Nike Pacers

其中一位甚至帶著喇叭(前 2K 我以為是馬路上的廣播),聽著音樂、還有配速員跟跑者間的輕鬆談話心情放鬆很多,雖然我一度覺得音樂的節奏似乎比 7' 分速的步頻快,但好像配速員也會自己發現,還不時地視狀況調整、切換歌曲;後來經內線消息得知,整場比賽只有 2:30 隊伍享有全程隨行音樂的 VIP 禮遇,真是偉哉 pacers、善哉 pacers!

整路上我一直緊跟著配速員(緊到配速員身上氣球 🎈被往後吹時,會打到我頭的那樣地黏),因為怕如果距離拉大、我會逐漸落後跟不上;一開始跟著一位高挑的男配速員,後來因為隊伍行進方向切換,跟到另外一位女配速員,意外發現,跟著與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步幅、步頻節奏會相似,跟起來感受也會輕鬆些。

進水站補水時,除了沒有跑步中維持均速同時補水的經驗,在前兩個水站切進去拿杯子、回歸隊伍時都有些慌張,因為配速員為了維持速度都不進水站(好險他們有貼心的隊友,每一站都會幫他們拿水、互相 cover)所以我需要後追、趕上隊伍,後來就學會在快到水站前、先自己稍微加速,補水完正好回歸、再次跟上配速員

跑到第 18KM 時,配速員提醒狀況還可以的跑者往前衝快一些,因為缺乏跑到這個距離的經驗,所以我先按兵不動,快到最後一個水站前,一樣為了可以順利回歸隊伍自己先加速,補水完覺得狀況還 OK 就單飛脫隊,進去、出來後一度掉速度至 7'20",沒有跟著人跑到後段真的會容易鬆懈。

再次聽到後方 2:30 配速員提醒往前加速,這時我看錶跟 5:25 出發時間比較,以為快要超過目標完賽時間,稍微加速、最後 2KM 心率來到 172bpm,雖然比之前測 5 千訓練經歷過的最高心率 178~182bpm 還有些距離,但趨於保守仍不敢奮力衝刺、穩住呼吸不讓心率持續升高,最後以 2:28:42 通過終點。

補給

關於長時間耐力比賽,網路上有很多關於賽前/中/後補給的資訊,第一次自己研究,沒有太多之前比賽的實驗依據、或經過科學化的測量及驗證,所以其實不太知道應該/合適攝取的量,身為慢速菜鳥跑者,就直接隨性照網路找得到、看得懂、有多篇相似的建議,依據自己體重做估算,抓個中間值左右;

再考量到這次初半馬備賽期僅一個月,累積跑量只有 125KM、賽前最長距離只跑過 11.5KM,而且天氣預報估計比賽時會下大雨,加上比賽日是生理期第二天,實在超級怕跑不完或跑得很痛苦,因此賽前一天決定採保守策略,稍微多估,把補給帶滿、吃滿!

░ 賽前幾日

味覺上我算蠻能吃辛辣,但腸胃比較敏感,所以前一週開始逐漸避免易刺激或難消化的食物,賽前一週注意到自己可能因為天氣變涼少喝水,所以有刻意加強喝水、服用益生菌幫助日常消化;有人說比賽前三至四天就可提高每餐碳水含量,有助於事先儲備肌肉內的肝醣,用作為比賽中的能量提供,由於我平時飲食應該已偏過量(才會身上累積了那麼多脂肪😅)而且有賽中補給的規劃,所以前一天才開始在飲食中包含較高比例的澱粉,另外有刻意吃得比平常稍微鹹一些、提前儲備體內鈉含量。

░ 比賽當天早餐

2 點 40 分起床後先喝約 400cc 溫開水,幫助腸胃蠕動,比賽當天早餐的重點是吃好消化的清淡食物,所以前一晚就事先煮好稀飯,早上熱一下就可以吃,不加熱至太燙、方便容易快速入口,還有兩片烤土司配綜合穀物抹醬及果醬,吃些自己喜歡的口味也會讓心情放鬆,畢竟馬上就要出門參加第一次的路跑比賽,總是會緊張。

刻意早起的另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在家裡就能完成排便,但可能因為實在太早起,前一晚的晚餐還沒來得及消化完全、或腸道不習慣在這個時間運作,任務失敗,好險賽中沒有肚子不舒服,賽後回家才順利完成,或許之後可以考慮前一晚安排早些用晚餐。

░ 比賽起跑前

約 4 點 5 分抵達會場,等待夥伴們到來期間去上了第一次廁所,同時為避免越接近開賽時間衣保車附近會人潮擁擠、不好進出,所以先早去完成寄物;約 4 點 20 分回到跑團集合點開始熱身,此時距用完早餐的時間大約隔了一個多小時,邊熱身、邊吃完一條 Upsports 咖啡因能量棒,為吃完早餐後、移動至會場、暖身等輕微活動所消耗的能量,合併起跑前的補給規劃份量,補充一點熱量及碳水

熱身完畢,去最近的水站慢慢地喝了四至五杯水 (約 320~400cc),由於最近天氣變換有些微過敏、喉嚨裡有少許鼻子倒流的黏液,在最後一杯水裡泡了一錠發泡化痰劑,連同 1 顆 SaltStick 增強型含咖啡因鹽丸、2 顆 Upsports 電解力膠囊,及各一包的 Upsports 檸檬萊姆口味的 FAST 能量果膠GA 核糖超能力捷凍,緩慢接續服下肚。

這時的補給,為的是支應起跑後的第一個小時所需,共含約:
526.5mg 鈉、54.6g 碳水化合物、135mg 咖啡因、235.1 大卡

約 5 點 5 分接著再去上了第二次廁所,這時人已經變很多,每條隊伍都大約有十幾個人排隊,但還算前進地快,排隊時持續做髖關節的暖身動作,同時目送了 5 點 10 分出發的全馬跑者們,很可惜沒有如願成功排便,但好險當下肚子感受還可以,用廁結束後馬上去尋找 2:30 目標完賽時間的配速隊伍

這時約 5 點 15~20 分,覺得有點太晚才去準備就定位,因為當下人潮已經相當多、而且不太移動,集中在與出發拱門垂直兩側的安置柵欄,必須進到柵欄內區域的中間才能靠近配速隊伍,好險遇到一位很堅定地要往內移動的跑者,我抓到空檔就跟著他身後切進去,剛好 2:30 目標完賽時間的配速員被安置在倒數第二的出發位置,非常幸運地很快就找到他們,如果是更短目標完賽時間的隊伍還會需要再往前方切入,應該要提早完成上述活動、加入等待出發的行列;跟配速員友善打了招呼,確定同配速共有五位配速員,靜心等待 5 點 25分起跑。

*// 關於身上衣物的小插曲 //*
加入隊伍等待起跑時,身上還穿著為了避免身上因暖身等活動出汗、還吹到風/著涼的輕便雨衣,感謝陪速員提醒脱去、並且在起跑後協助拿至路線上最近的柵欄、方便大會工作人員丟棄,往後要在進入待跑區域前就移除不需要的衣物,且避免讓身上排出不必要的汗水、消耗體內電解質

░ 比賽中

給自己設定的完賽目標時間是 “兩個半小時”,所以比賽時身上另外帶了 3 顆 SaltStick 增強型含咖啡因鹽丸 及 3 份能量膠,分別是 Upsports 檸檬萊姆口味的 FAST 能量果膠Red Cow 紅牛聰勁奶茶口味能量膠、AminoMax 邁克仕 Super Power 能量戰力包蘋果口味,

這邊的補給,是支應起跑一個小時 “後” 的 ‘另外一個半小時’ 所需,共含約:
570mg 鈉、95.5g 碳水化合物、90mg 咖啡因、384 大卡

攝取的時間點,是起跑後過了一個小時,另外再攝取 1 份電解質 + 1 份能量膠,之後每半小時再又各 1 份,各個補給時機示意如下:

賽前、賽中補給時機示意圖

包含起跑前約 30 分鐘,為賽中第一個小時所需、提前吃的份量,再加上賽中的補給,總共補給了四次,攝取主要營養成分之總含量分別為:

1,096.5mg 鈉 (Na)
150.1g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225mg 咖啡因 (Caffeine)
619.1 大卡 (Kcal)

由於已經做好賽中使用補給品的規劃,所以就沒有吃任何賽道上提供的食物。

水分補充的部分,賽前大會公佈的半馬水站只有四個,比賽中實際更多,印象裡、應該在所有其他物資站上,都額外有加開水站,大概分別位於 3km、6.5km、9km、12.7km、14.3km、17.5km、近 19km 處,我每一個水站都進去腳步不停拿了水杯就繼續跑邊跑邊喝

一開始不習慣在跑步中喝水,把紙杯外緣拗摺只剩下一個小開口,方便就著口慢慢喝、或是含著分幾口咽下(只要口腔有浸潤就會吸收),還不習慣、喝不完的就往頭上澆;天氣不熱,但如果海綿 🧽 站人不多、方便取用的話,會順手拿一個壓水在頭上降溫;水站一般在前段人很多,可以到稍微後段再取用較不會人擠人

份量 wise,估計賽中飲用水份共約 720~900cc,容量 200cc 的紙杯,目測大約水裝半滿、各站不一,每一杯估算約 80~100cc 上下,我每次進水站都拿一杯,只有最後兩站口渴感覺比前幾站明顯,就在站內把兩杯合為一杯,一樣拿了就跑,越到後段、跑步中喝水越順暢,或許可在未來備賽 Long Run 的後段時練習邊跑邊喝水

*// 檢視電解質與水平衡 //*
我算非常會流汗,比賽期間氣溫約 24~25°c 上下,陰天、高濕度、不太有風,整體來說體感算舒適,比賽中流汗程度一般、不曾想排尿(完賽後約一個多小時才排尿),應該是電解質與水補給的份量抓得算還可以。

░ 比賽後

過終點後,去最近的水站慢慢地喝了四至五杯水 (約 320~400cc),領了完賽禮包、衣物包,套上毛巾衣防風,一邊拉筋伸展、卸除身上張力的同時,再補充了一份事先備在衣物包內的 戰神乳清蛋白奶茶口味;花了近兩個半小時,約 8 點前完成半馬 21 公里,一直到快 11 點才稍微有飢餓感,吃掉完賽物資提供的便利商店花生夾心土司,約下午 1 點用午餐。

🔥 Thank you for reading!
👏 Clap once for the article to show your appreciation.
👏🏻👏🏽👏🏿 Clap 10 times to encourage me keep writing.
👏🏿👏👏🏻👏🏽👏🏾 Clap 20 up to 50 times, or however many times you want, for you enjoyed reading it and you want to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your marathon experiences” and share other useful information down in the comments 😀

Feeling excited upon my arrival to the venue seeing that arch. See you next year!

--

--

Penélope Wan 🟣🟠
Penelope Wan’s Product Journal

Product Professional | UX Design Enthusiast | Avid Solo-Backpacker | Passionate about creating awesome experiences across the end-to-end development life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