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決定你愛什麼?

Alysha
PERSONA
Published in
Mar 26, 2021
Photo by abillion on Unsplash

身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遠距工作者,比大部分人花更多時間在陌生的城市中定錨與探索,吃喝玩樂全仰賴科技先行,網路是生存必需。游牧,從以前逐水草而居,變成逐WiFi而居。

如今被網路左右的日常裡,打開手機地圖,會發現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由網路評分和星級構成的城市中,連一個小攤販都有數條點評,一個差評就足以讓人放棄前往消費的慾望。我們習慣說服自己相信,網路口碑能幫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降低決策錯誤的風險。

但當我去過的陌生城市越多,待的時間越久,反思得越多。

網路信息高度碎片化,我們很難通過幾張圖片和幾句話來了解一座城市,但它卻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多數人對陌生事物先入為主的印象。點評為我們在出發前避開了地雷,卻也錯失了許多機會。

評價說穿了是一種「信用」,它是否符合網友對它的主觀期待,分數當然可以做為參考,但那終究不是你與它建立起的信用關係。人與人之間講緣分,人與城市也是。無論身處在紐約/上海/巴黎,我都曾在網民口中「服務態度惡劣」的老牌餐廳裡備受照顧,飽嚐一頓充滿人情的美味佳餚。

而人,往往會對旅行中不可預知、不可複製的體驗更加印象深刻,因為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第一手經驗。

所以,誰來決定你愛什麼?
So who decides what you like?

Photo Credit: Unrating Vienna

這是維也納近年來有名的城市行銷活動「Unrating Vienna」(譯:維也納不打分) 對全球旅人的一句提問。這項活動campaign從網路社區口碑中摘選真實評價與留言,公開曬出差評「自砸招牌」,不僅以巨幅尺寸循環投放在美術館外牆及地鐵站,還大膽地秀出評論者ID,正面槓上網友。

以戲謔的方式,不客氣地輪播出網友對於列奧波德博物館 (Leopold Museum) 的一二星評價,例如「這裡的畫讓人噁心」、「幾乎都是裸體」、「只有奧地利藝術家」、「藝術品太多了」、「沒有WiFi」等。

Photo Credit: Unrating Vienna

諷刺的是,這裡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現代奧地利藝術收藏,以及20世紀表現主義畫家埃貢·席勒 (Egon Schiele) 畫作的地方,席勒的作品辨識度極高,有著扭曲的人體與露骨的姿態,象徵著人性中不敢正視自我的晦澀矛盾。而網友的一指宣判,就好比外國人說故宮博物院「只有一顆白菜」一樣。

槓精當然也沒放過維也納其他熱門景點。在多瑙河上乘坐游船的評價是「超無聊」,普拉特公園所看到的景色被稱為「垃圾」,傳統的維也納咖啡館被批評「沒有外賣」,幾乎與凡爾賽宮齊名的美泉宮也難逃一劫,某位網友Aundry K. 對巴洛克式花園的感想是「草坪一團糟」。

Photo Credit: Unrating Vienna

評價本該在包容的基礎上接納不同的聲音。擁抱惡評,讓維也納展現出一座城市的自信與風度,深知眾口難調,既然不能阻止網友怎麼罵,不如轉向螢幕前的你,鼓勵遊客發現自己的維也納,創造第一手經驗。這也點出評價存在的另一個目的 — 幫助消費者拿回主控權。

誰來決定你愛什麼?

這個成功的slogan標語激起了我們的主控欲,人人都希望為自己做決定。

以前我們擔心被企業主導影響,在鋪天蓋地的廣告海報外,尋求真實的聲音 — 希望通過使用者的評價、未經美化的實品照,獲得不同於品牌官方的資訊,幫助我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

如今從媒體到自媒體,話語權的世紀角力移轉之後,網路終於有了揭露的籌碼與聲量,消費者稱王,我們以為我們看得更清楚了,卻只是把影響力從店家轉交到了陌生人手上。更別提商戶為了回避差評,在冰山下暗潮洶湧的各種手段。當我們再度被極端的評價機制綁架日常,主控權真的在你手裡嗎?

網路對於生活的影響一直是有利有弊,重點不在我們該拒絕或迎合它,而在拿回判斷力。說到底,無論是描述產品體驗的網路評價,或試圖從價值觀打動你的維也納旅遊局宣傳,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驅動你做出自己的選擇,踏出第一步。

決定你愛什麼的人,當然是你自己。只有親自體會,你才開啟真正的旅途。下次看到低於預期的評分先不要急著按返回鍵退出。我時常在不同城市造訪那些不怕惡評的店家,觀察他們留言反擊,觀察他們拒絕被評分奴役,有時不那麼「顧客至上」也需要勇氣與底氣;偶爾我也會嘗試關掉手機地圖,隱隱地在巷弄探索、挖掘、挑揀,不錯過那些小小的美好開始,解鎖城市的新玩法,為旅程提供更有趣的隨機選項。最好的時光並不能總是被評價,但親手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之後,你會發現,出發就有新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