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這篇不是要說走不走入婚姻是好或壞,或是評論結不結婚如何的。我只是單純寫下統計的數據而已,千萬別戰男女或婚姻觀。

近幾年新聞不斷的重複,從不婚族的增加到出生率的降低,常聽到的原因都是當男女雙方皆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之後不想過著只當個服侍對方的另一個陪伴者,所以選擇不走入婚姻。另外,在經濟上的問題,現在這是個很矛盾的社會,一邊希望更多婦女重新投入職場來補足人力上的缺口,但在一個雙薪家庭有時也比不上物價成長的時代,兩個人的小家庭若開始有房貸等財務上的壓力時,也面臨是否可以再多養一個人的現實問題?整個社會陷入了:工作、賺錢、物價成長、薪資不夠 的惡性循環中。既然產生了不敢生小孩的念頭,再往前推就變成了好像也沒一定要結婚的這個動作。

目前女性進入職場後所得到的待遇與男性差異比例已逐步縮小,也就是每個人可以享有的財務所得已不相上下,也不會有早期 “我這輩子就是要靠你養” 的這個想法了。因此愈來愈多女性選擇退出婚姻或是不走入婚姻,而更專注在工作和享受工作報酬所帶來的快樂。在行政院的性別統計資料庫中記載著,台灣女性初婚年齡在民國 80 年時是 26 歲,民國 90 年時是 26.4 歲到了民國 100 年則是 29.4 歲,在 107 年時則是 30.2 歲 (見圖1)。

圖1. 台灣男女初婚年紀平均值,民國80年至民國107年

上圖可以看得出台灣近 20 年男女的初婚年齡皆在提高,而民國 90 年到 100 年的平均值提高的程度比往年還要快速,目前女性的初婚年紀似乎有跟男性趨近的現象。而在最上方的連結文章內提到:

1990 年代中期 50 歲之前仍未結婚的女性僅約 5%。但到了 2015 年,數據產生巨變,每 7 名日本女性中就有 1 人到 50 歲都沒結婚 (也就是約 14 %)。35歲至 39 歲的未婚女性比例特別高:近四分之一的女性未婚,而 20 年前卻只有一成女性未婚。

這讓我開始好奇那台灣女性的未婚比例又佔了多少?去查詢了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資料得到了兩個數字表(圖2和圖3)。台灣 45–49 歲女性未婚比例約 16%,其實也跟日本的數據一樣、而 30–34 歲女性未婚比例約為 46 %,也近乎一半女性人口 ; 35–39 未婚比例則是 27.215 % ; 其實比較起來,反而台灣的數據甚至比日本還更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從 29 歲到 34 歲之間的比例是下降最快速的階段,約下降了 30 %,或許可以解讀為其實到了這個階段的年紀大家對於走入婚姻的動機 (或壓力) 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

圖2. 民國 106 年女性未婚數據 (總人口是女性之總人口,不包含男性)
圖3. 民國 107 年女性未婚數據 (總人口是女性之總人口,不包含男性)
圖4. 民國 108 年女性未婚數據 (總人口是女性之總人口,不包含男性) ; Oct. 2020 更新

圖4 是108 年女性未婚數據,相較於過去兩年,未婚女性的比例依然正在成長中,女性未婚的比例也如過去所預測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在 2019 年的六月份時去了趟日本職棒球場巡禮的旅行,進了球場我先四處晃晃後找到了購票的位置坐了下來欣賞球賽,約莫二局下的時候有位女孩子走了過來,她看起來像是一個人來球場,因為整場球賽我都沒看到其他人過來坐到她的身旁。過沒多久,他自己拿出了便當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把球衣穿了起來跟著大家一起呼喊著 ; 其實一開始我也很納悶怎麼會有一個人自己來球場看球?不是都是一群人或是跟著朋友一起來嗎?直到看了幾篇日本女性開始享受沒有婚姻的自由生活後,開始可以理解為何越來越多女孩子願意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看棒球了。

2019/06/05 於 千葉羅德海洋球場

相對於在日本的女性走入婚姻後的壓力,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似乎還該感到開心點,至少在台灣的父權文化沒有日本這麼的沈重。很多在婚姻中的女孩們可能會有個感觸,一直覺得結婚後的老公沒有婚前的男朋友貼心,結婚後好像變成了另一半的傭人。其實婚後依然認真的男性或女性也不少,我們也該多給這些在婚姻中的彼此一些鼓勵。

婚姻是兩個人要一起面對與努力的長遠路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彼此想想,或許這麼多不敢走入婚姻的女孩們,根本不是擔心經濟的問題,反而是不知道這個另一半是不是值得託付一生。各位還在人生路途疑惑的旅人們,大家繼續加油了!

--

--

Chao-Hsuan Ke
您好、日記

永遠熱愛自己的工作,總是找一堆事把自己的時間塞滿。喜歡接觸不同領域,像是 歷史、文化、金融和公共政策 等議題,期許著自己會什麼就分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