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探索之旅」- SaaS 雲端軟體服務

Pierce Shih
皮爾斯的自學旅程
16 min readJun 17, 2019

職涯如同打造一個產品,每走一步都是經驗的累積,也迭代出更好的自己。

前言

在 2011–2012 年時,是筆者第一次使用 SaaS 雲端軟體服務,但當時只知道這是一套 CRM 客戶管理系統,還不知道什麼叫做 SaaS 雲端軟體服務,甚至連這個詞彙都沒聽過。

不過,感謝 A 組織的資源,讓我在大學時期就有機會使用到世界第一大的 CRM 客戶管理系統 Salesforce,無形中啟發我對 SaaS 雲端軟體服務的興趣,更在職涯初期累積不少在 SaaS 雲端軟體服務的產業實務經驗。

Photo Credit:Unsplash

何謂 SaaS

SaaS 全名為軟體即服務 ( Software as a Service ) ,使用者只需要享受服務商已經作好的服務,剩下的問題都由雲端服務商全權處理,透過訂閱機制來購買服務,通常以年租、月租為主流付費形式,甚至也有純訂閱或是免費體驗的使用機制。

生活中常見的 SaaS 產品包含 B2C 定位的影音串流服務,如:Netflix、Spotify…等,還有 B2B 定位的商用工具服務,如:Slack、Zoom…等。

產業現況

台灣市面上現在也有許多 SaaS 軟體商業應用的實踐,包含會計系統(NexTrek)、POS 餐廳管理系統(iChef)、人力資源管理軟體(Femas HR)、行銷科技軟體(Shoplus)等等,可謂是百花齊放,各自都有其專業的領域。

讓我們來分享一個小故事,究竟 SaaS 軟體的火熱是如何興起的。

透過筆者的研究與觀察,我們可以拿『客戶需求轉變』為主軸來分享:

企業自行開發 => 大單ㄧ次買斷 => 定期定期訂閱

1980 年以前,由於過往一個軟體的運作需要仰賴大型實體主機的架構支援,而有能力購買實體主機的公司仍屬於少數,因此,企業不僅會讓內部的 IT 人力負責本業產品的發展,更讓他們「自行開發」公司內部所需要的系統。

隨著時代演進,開始有專注於商務系統的公司出現,以「單次買斷」的形式,提供企業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協助部署內部機房和系統建置,也負責人員的培訓與操作教學,讓企業更專注於本業的發展,但相對的問題是系統買斷之後,系統通常不會再更新,時間一久,就會有些難以預料的問題出現,而企業端往往需要付出額外的心力來處理。

因此,在網路基礎建設日趨完善的時代,雲端主機逐漸成為主流,解鎖過往需要仰賴大型實體主機的限制,加上網頁技術的快速發展,市面上有越來越多輕量化的工具可以使用,進而帶動 SaaS 軟體服務的大量萌芽。

而消費者也從過往的單次買斷觀念,轉變為用多少買多少的消費習慣,「定期定額」的付費機制就應運而生了。

淺談 SaaS 軟體的優勢

由於過往「單次買斷」的現金流負擔太大,SaaS 軟體「定期定額」的付費機制,不僅更符合多數初創企業的需求,也有助降低短期的現金支出,用小額費用就可以採購到不同的軟體來解決當下的企業需求。

此外, SaaS 軟體的「定期定額」制,無形中推動服務提供商,開始為了讓客戶長期使用,花費更多的心力,專注在產品的迭代與運營,確保產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並創造永續的商業價值。

如此一來,服務提供商也走向專業領域分工的時代,而當服務提供商更新產品之後,所有的客戶也會一體適用,無痛享受到最新版的產品體驗。

Photo Credit:Unsplash

SaaS 產業經歷

筆者曾參與過兩種類型的 SaaS 軟體公司,一種屬於已有明確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另一種則是把產品從一張紙的 Prototype 轉變為使用者實際操作的 Web application ,實踐從零到一的營銷過程,這邊不多加贅述。

我的經驗來說,通常會用幾個 Key Metrics 來衡量一間 SaaS 軟體公司:

1. 留存率(Retention Rate)/ 流失率(Churn Rate)

我們優先討論留存率,留存率的定義是有多少百分比的使用者,不僅在首月使用了產品,到了下一個月仍然會持續使用,時間通常以一個月為計算基準。

舉例來說,當今天有 50 位使用者,在 5 月時使用了 Netflix,而在 6 月時,這 50 位使用者,只剩下 40 位使用者,此時, Netflix的產品留存率就是 80%。

而留存率和流失率是相對的數值,流失率公式為(1-Retention) ,在上述案例則為 1- 80% = 20%。

那要如何透過產品的優化和運營,提高用戶留存率(Retention Rate)就是企業第一個需要思考的課題。

2. 客戶獲取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客戶獲取成本,顧名思義是平均獲取一個客戶需要多少的成本,以下簡稱 CAC,而獲取新客戶的方式有百百種,不論是透過數位廣告的投放,還是透過內容行銷的經營,甚至是最基礎的 Cold-calling 方式,背後都一定會有相對應的成本產生。

一般來說,用戶的數量決定產品的成長速度,但過往大量投放廣告,以極低價格獲取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

因此,企業端不僅應該關注客戶獲取成本(CAC) 的數字是否符合效益,也要開始思考第二個課題,如何透過不同的執行策略,進而降低平均的客戶獲取成本。

3. 客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客戶終身價值,代表的是商家預期特定顧客,在雙方保持買賣關係期間可帶來的淨收益金額,簡稱為 LTV,常見的衡量指標有以下四點:

讓我們以 Netfilx 的案例來介紹:

.顧客購買商品的頻率:一個月付費 1 次。

.顧客每次購買商品所花費的金額:ㄧ個月 $390 元。

.顧客保持買賣關係的時間長度,假定為 3年。

.顧客在買賣期間預計將費的總金額,假定合計為 $14,040 元。

結合四個衡量指標,我們可以計算得出 Netfilx 平均一位的客戶終身價值(LTV)為 $ 14,040 元。

客戶獲取成本 VS. 客戶終身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客戶獲取成本」大於「客戶終身價值」會發生什麼事情?

Boom!沒錯,你每獲取一個新用戶都是賠錢的狀態,你帶進越多的客戶,只讓公司死的的越快!

因此,我們必須要非常關注上述的三個關鍵指標:

・留存率(Retention Rate)

・客戶獲取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客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並透過相對應的策略來讓公司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創造正向的循環。

Photo Credit:Unsplash

SaaS 產業前景

產業特性

即便是在 SaaS 產業一樣有分成 B2B 和 B2C 的產品定位,而我個人相對看好未來 B2B SaaS 產品的發展與成長空間,原因如下:

1. 客戶轉換的成本高低

企業用戶

企業端要採購一套 B2B 的 SaaS 軟體服務,過程中需要評估的因素眾多,通常會需要 1–2 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出最終的採購決策。

不過一旦採用你的 SaaS 軟體服務後,只要產品能滿足客戶的基礎需求,持續創造價值,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企業端通常不會主動選擇更換系統。

因為系統轉換,等於重新再跑一次採購流程,不僅耗時又耗力,整體的成本也會大幅提升。

個人用戶

反觀,個人用戶要購買一個 B2C 的 SaaS 軟體服務,你可能三分鐘內就決定了,此外,若是 CP 值取向的消費者,很有可能就被價格所吸引而跳槽,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幾乎沒有任何的轉移成本。

因此,B2C 的 SaaS 軟體服務很吃重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和用戶體驗,若是能提供更多客製化的服務,相信有助於留下更多的用戶。

筆者最近就從 KKBOX 跳槽到 Spotify ,但兩者價格幾乎一樣,無痛轉移(誤)

2. 客戶生命價值的成長空間

企業用戶

企業存在的目標就是要獲利,而獲利自然會帶動企業的成長,在 B2B SaaS 軟體服務的收費機制,通常是採人頭或是流量來計算,依照每間公司的需求繳納不同的費用。

若以一套業務系統來說,初期可能只會購買 10 組帳號,但若是業務團隊成為了支援公司的運作,就需要加購至 20 組帳號。

整體來說,該公司客戶的生命價值就成長了一倍,當然也有可能大幅下降至 5 組帳號,但至少保有成長的想像空間。

個人用戶

反觀,若以個人用戶而言,我們可能在 20 歲時,購買了 1 組 Netfilx 帳號,不論接下來是 30 歲、40 歲,甚至是 50 歲,通常不會有加購一組的機會,因為它是屬於個人化的商品,機率上來看,只有可能選擇不繼續使用。

因此,綜合上述兩點「客戶轉換的成本高低」和「客戶生命價值的成長空間」,我更看好 B2B 未來長遠的發展性和成長空間。

Photo Credit:Unsplash

職涯發展性

我認為經營 SaaS 產品最好玩的地方就在於,由於是「定期定額」的訂閱機制,用戶可以隨時選擇離開你的服務,所以,你必須不斷花時間去和用戶交流,隨時掌握目標客戶的需求,持續優化產品,反覆迭代出一個更符合現況,能夠幫助使用者創造價值的產品。

此外,你不僅會因應公司的成長,有機會碰觸到不同強度的挑戰,更會因為用戶需求的調整,開始學習新的技術解決問題,如同產品的迭代進化,你的技術和經驗也會往下一個層級邁進。

感謝你完成一半的內容閱讀囉~如果願意給我一些小小鼓勵,請給我 1–2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2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職涯的相關文章,請長按拍手按鈕(50個拍好拍滿)讓我知道哦 👏🏻歡迎繼續往下查看內容呦~

理想公司清單

SaaS 雲端軟體服務有百百家的公司,這邊列舉三間我心目中理想的公司。

第一間:ikala 愛卡拉(B2B SaaS)

Photo Credit:Yourator 求職平台

iKala 是一間以 AI 為核心的跨國行銷科技公司,致力於發展行銷技術產品,協助廣告主及企業主進行精準行銷投放,旗下產品線共有六個雲端產品,服務超過 1,200 家企業客戶。

同時,具備 Google 技術夥伴、Google Cloud 首席合作夥伴、Google 廣告合作夥伴與 Facebook 行銷解決方案夥伴,擁有十足的國際資源和與市場佈局。

更多介紹可見延伸閱讀:https://ikala.tv/zh-tw/

我認為 iKala 是一間非常值得加入的公司,撇開國際化的策略佈局和多樣化的產品之外,更特別的是 ikala 的企業文化,也是我很嚮往的團隊環境,相關資訊如下:

iKala公司的經營模式還滿特別的:https://goo.gl/1s8GZr
iKala看待履歷表的方式也很特別:https://goo.gl/osxXTz

技術資訊

看完相關的職缺之後,雖然和目前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覺得是一個值得努力和參考的方向。

以下為自我解讀,若有錯誤的地方,煩請協助提醒 :D

若以 KOL Radar 的前端職位來說,該產品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紅推薦媒合平台,後端使用 Node.js 建構爬蟲系統,主要抓取三大平台 YouTube、Facebook、Instrgram 的資料,再透過 RESTful API 將資料串接到前端。

而考量 KOL Radar 是一個資料驅動的平台,需要專注在 UI 介面的渲染,採用以 Vue.js 為基礎的應用框架 Nuxt.js 渲染瀏覽器畫面,同時,由於網頁內容重複性高,加上資料重新計算的頻繁需求,因此,以 CSS preprocessor( Sass / SCSS )開發工具進行樣式管理。

此外,需要熟悉 TDD/BDD 開發流程和熟悉 Git 協同開發流程,若有 Docker 操作經驗和有過 Agile / Scrum 開發經驗則是加分,從中可以感受到 iKala 非常重視產品的開發流程與品質的管理。

Photo Credit:Unsplash

第二間:awoo(B2B SaaS focus on SEO)

awoo 是台灣 SEO 的領導品牌,過往以 SEO 顧問服務為主,逐步轉型為一間產品公司,打造一系列高度智慧化的行銷軟體服務平台 (Marketing SaaS),旗下共有三個產品線,目前超過 9,000 間企業使用,是台灣最多企業使用的 Marketing SaaS。

Photo Credit:Yourator 求職平台

在 2014–2015 年時,就有耳聞 awoo 是一間在 SEO 領域非常厲害的公司,老闆 Mike 更曾經兩度拒絕來自中國的投資機會,而他的觀點很值得讓人深省。

延伸閱讀:7年級台灣小子 竟向馬雲的1億元說不!

不過,今年年初也獲得一筆新的國際投資,除了佈局日本市場,更將資源再次投入打磨產品,準備於再行銷、AI Targeting 領域大展身手。

延伸閱讀:阿物獲 4600 萬 Pre-A 輪投資,將強攻 AI、電子報

而我喜歡 awoo 的點,除了目標鎖定在打造一個國際化的產品之外,還有他們十年如一日專注耕耘 SEO 領域的精神,更願意回饋台灣這片土地,除了在南部地區籌辦 iSearch 活動外,更在嘉義當地設立辦公室,提供軟體工作機會,為台灣培育更多的軟體人才。

故事分享

此外,在 2018 年初時,曾在一場線下活動和時任的 BD Mgr. Calvin 請教如何經營 SaaS 產品,以便借鏡從中學習,因為,當時 awoo 也是剛經歷過從零到一把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

他建議我專注去找到第一批早期用戶,並和他們建立良好的互動,以便讓產品能夠有一批忠實用戶可以互相討論與成長,甚至創造用戶主動推薦的口碑行銷。

一直還沒有機會向他表達感謝,因此這邊也先感謝 Calvin 當時的不吝分享,真的幫助到我很多,也讓我們後來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繳出一張還不錯的成績單。

技術資訊

以下為自我解讀,若有錯誤的地方,煩請協助提醒 :D

若以三個產品來說,分別為名為「球來就打」的網站分析工具、名為「天下無狗」的關鍵字研究工具,還有名為「綺夢」的視覺化管理工具。

在技術領域,前端是以 HTML、CSS、JavaScript 為主,框架是 jQuery ,同時,因應跨瀏覽器的兼容問題,除了 RWD 基礎,未來還可能走向 PWA 和 AMP ,以便加速網頁載入的效率。

此外,傾向具有 CSS preprocessor( Sass / SCSS )開發工具以及 Gulp、Webpack 等任務工具的使用經驗,而後端是使用 PHP,框架則以 Codeigniter / Laravel 為主,產品運行在 GCP 的服務上。

Photo Credit:Unsplash

第三間:OwlTing 奧丁丁(Blockchain + SaaS Platform)

OwlTing 奧丁丁是一個國際型的科技公司,致力發展全世界頂級的軟體服務,以技術為核心跨足多元領域的商業應用,旗下擁有奧丁丁市集、奧丁丁地點、奧丁丁旅遊、奧丁丁支付等產品。

Photo Credit:Yourator 求職平台

除了透過技術搭建電商平台從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也透過區塊鏈建立旅館管理系統 PMS 解決旅館管理者的問題。

今年五月中旬時,更推出奧丁丁區塊鏈應用服務 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簡稱 OBS),有別於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應用,他們更在意區塊鏈的落地應用,期盼透過區塊鏈技術解決更多不同產業上的商業問題,創造最核心的價值實踐。

影音延伸閱讀:奧丁丁區塊鏈應用服務 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

我很喜歡創辦人 Darren 在 Yourator 訪談文章中所分享的這段話~

奧丁丁的核心價值就是從幫助別人成長的過程中,也找到自己成長的空間!

我很認同,因為很多時候,你往往會在無私貢獻的過程中,回頭看才發現獲得最多回饋與成長的是自己。

此外,他也提到奧丁丁所重視的人才特質,除了基本的「學習力」以及「溝通能力」外,更重視你「過往的經驗,讓你擁有什麼樣的能力」以及「你對於奧丁丁在做的產業有沒有熱情」。

最後,對他們來說,任何的技術都有專屬於它的特性,而回歸商業本質去看待,才能讓技術真的解決到不同產業的問題。

技術資訊

以下為自我解讀,若有錯誤的地方,煩請協助提醒 :D

若以奧丁丁區塊鏈應用服務和其他的產品線,在技術領域,前端以 HTML、CSS、JavaScript 為主,框架以 Vue.js 或是 React.js,搭配 D3.js 讓資料視覺化。

同時,必須熟悉 jQuery、AJAX及前後端整合,還有 RESTful API 使用及各種第三方 API 使用經驗,傾向具有 Gulp、Webpack 等任務工具的使用經驗。

而後端是使用 PHP,搭配 MySQL 開發網站,產品運行在 AWS 上,並使用相關的服務,如 EC2 雲端主機、S3 檔案儲存服務、SES 電子郵件服務。

Photo Credit:Unsplash

結語

撰寫文章的過程,如同在自我反思,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機會在職涯初期就參與到不同階段的 SaaS 產品,這些都是未來寶貴的養分。

針對這三間公司,我發現都有一個很棒的特質,全部都立足台灣,透過技術能量打造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 SaaS 產品,也將目光放眼在國際市場,更期許帶著台灣的人才一起打世界盃,讓團隊有機會和國際人才一同競爭。

此外,這三間都很扎實在不同的專業領域努力,也經歷過許多的轉型,而這也是新創公司常見的 pivot ,但更關鍵的事情是,公司轉型之後就十分專注在新的目標上,一步一步靠著策略和執行力耕耘出現在的成績。

整體而言,這三間理想中的公司,不僅是技術導向的企業,也具有我非常嚮往的公司環境,而 SaaS 軟體產品的特性,更有機會讓我隨著公司成長的動能,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而有機會透過這些專業,在未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是來信至 pierceshih@gmail.com 與我分享~如果願意給我一些小小鼓勵,請給我 1–2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2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職涯的相關文章,請長按拍手按鈕(50個拍好拍滿)讓我知道哦 👏🏻最後,若希望持續追蹤我的最新文章,別忘了追蹤 皮爾斯的自學旅程 唷,乾溫 :D

--

--

Pierce Shih
皮爾斯的自學旅程

Leading business growth with product mindset and technical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