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混亂的選讀清單|迷惘之中定有倫理

混亂的閱讀、困亂的桌面XD

「⋯⋯可是,如果忘記信念,就會迷惘。」

「迷惘吧。迷惘之中定有倫理。」

——《關於地球的運動》

前陣子去青島東路時,遠處肥皂箱傳來一位年輕學生的呼喊:「我們崇拜過這麼多政治人物,但他們最後卻辜負了人們的期望。所以,別再崇拜偶像!不要依賴與相信任何人。」

若在更早幾年,我會毫無猶豫地舉雙手同意;但那晚當下,我心中浮起許多猶豫與擔心。

回家後,我對自己有些責難:欸,你長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了嗎?

「不要相信、不要依賴」的成本確實會隨年紀與經驗而增加;畢竟一直處在不確定性中是很耗能的。

例如好長段時間裡,我都認為性別有生理跟社會之分:前者是先天染色體的決定,後者是來自於環境形塑,是可變動的。

結果後來讀到傅柯分析醫學、法律等制度是如何建構生理性別的定義— — 所以連生理性別可能都是人為的。我腦袋爆炸了好幾個禮拜,覺得這世界好混亂、沒有事情能相信。

但,「沒有所謂理所當然」不一直我所期待能懷抱的理解嗎?

想說的是,「擁抱不確定性」很需要練習。

「不要相信、不要依賴」並不只代表拒絕,反而更是種積極的開放:我願意聆聽、嘗試理解,以及願意再去相信一些事。

這陣子幾本震盪腦袋的經典在台灣被重新出版,閱讀過程真是一邊壓太陽穴一邊讚嘆。不僅因這些思辨放到今日仍是前衛到不可思議,也是鼓勵的人們:若我們願意相信性別、種族、科學都是可能被挑戰與再定義,那麼,或許會更有勇氣承認自我的限制,並一步步穿越限制,擁抱混亂多元的世界。

願意享受混亂的朋友,想分享這份選讀清單給你。

《關於地球的運動》 チ。

圖片來源

作者: 魚豊|譯者:SCALY|出版社:尖端

「投擲。人類會將物品、將情報、將想法,朝某處,朝某個人,而後朝著下一個時代,不懈地投擲。」

無論是地動說,或已經出版兩年、獲獎無數的《關於地球的運動》,對台灣讀者來說都不算新鮮。但我私心認為這部漫畫必須被放在清單的第一位。

漫畫裡描繪了一代又一代因心中升起好奇:「說不定是地球在轉動」而想盡辦法追尋、探究,然後被屠殺的人們。他們的好奇,以及仰望星空時閃亮的眼睛,都是那麼迷人。

《性/別惑亂》 Gender Trouble

作者: 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譯者:聞翊均、廖珮杏|出版社:時報出版

一個無法完整的類別,或許才是一個能夠避免強制逼迫的理念。——Gender Trouble

雖然我一直認同性別是光譜的存在,但讀到這本理論經典時還是大 爆 炸。光是在第一章「生理性別」,腦袋就被朱迪斯銳利的論證方式震盪到停機(literally讀書讀到頭殼壞掉XD),把書丟在旁邊兩週後才有勇氣繼續閱讀。

還只敢吃小辣的朋友請先從這部影片開始練習:

《路徑》 Routes

作者: 詹姆士・克里弗德 James Clifford|譯者:林徐達、梁永安|出版社:左岸

腦袋被Gender Trouble炸碎時,我接觸到了這本由人類學家反思「族群」定義的書。

想到族群、種族,多數人(包含我)想像到的是有相似外觀特徵(膚色、輪廓)、共同語言與文化習俗的群體。然而在《路徑》中,作者挑戰了這些本源的概念,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文化、族群,都經歷過不斷的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文化、血緣不斷地接觸與被接觸,最後形成獨一無二、但也綜合所有軌跡的樣貌。

文化的中心與各自地區和領域並不是先於接觸的存在,
反而是透過接觸得以維持,透過接觸挪用和規矩化了人與物的不停移動

「所以在這麼交織、複雜的軌跡之下,誰是原住民呢?」
我把在BOOM磅!講座「當我們討論21世紀原住民」中聽到的問題拿回去跟原民議題的工作者們討論,被不少人皺起眉頭回:「欸,這不好討論。」

感覺這問題踩到線了。

既然有條線,就代表線的前與後各有不同世界,多麽值得探索深究,對吧。

--

--

朱 剛勇
前方有相遇,他們都溫柔。

貧窮議題工作者(哪種斷句都對),搞組織工作,研究,策展,寫字,設計,創作。興趣使然地,積極探詢現狀以外更多可能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