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書寫選讀清單|深思小事的能力養成

只有大事才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但熱愛自然哲學的人,面對小事也應給予同樣的深思。 —— 《探訪新大陸赤道地區的個人故事》

將躺平視為休息最高原則的我,剛開始有點難理解同事、朋友為何會在週休、連假,甚至特別請假去爬山、潛水。「到底為什麼?」看著同事們為了登山開始訓練心肺,收假後總是外八歪斜地走入工作室,臉上帶著明顯曬痕。這些都超出我的理解範圍。

少數與同事戶外興趣相契合的,或許是她們帶回的影像。有人喜歡拍相連的山脈與天空,有人習慣紀錄葉子的輪廓,與沾了露水的苔蘚。

那些照片讓我想起許多驚喜的時刻,例如發現人行道隙縫竄出的小草、盆栽裡的新捲葉,某次去北科演講後和老師在校園小溪觀察的魚群;以及好久好久以前,有位街賣者送了我一個小盆栽,裡頭有一朵玫瑰和滿佈的苔蘚。他說大概是開窗時飛入了孢子,來源可能是公園、學校操場、或甚至馬路,「我們不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只能接受驚喜。」街賣大哥當時這麼說。

未知總是存在,如同自然其實也與我們緊臨。磚間的小草,樹幹上的苔類,飛入窗內的蝴蝶,彷彿在提醒人類:我們始終存在,總有一天會相認。

沒有人能遠離自然,遠離未知。

雖然很少踏青,雖然是文組,我還是很喜歡讀自然文學。尤其這兩年遭逢疫情,乍看仿佛世間一切秩序被瞬間打亂,然而我更相信這是種提醒,自然界擁有的規律是更彈性、不可控的。我們可以學習再次控制,或找到與彈性、與未知共存的韌度。

分享這兩年愛不釋手的自然文學,祝福閱讀它們的人,也從中感受到自我的渺小與踏實。

《我的尋藥人生》 The Plant Hunter

作者:卡珊卓‧麗雅‧奎弗Cassandra Leah Quave / 譯者: 駱香潔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2.11

作者因先天罕病,從小便與醫療、藥物有緊密接觸。她原先立志成為醫生,卻在接觸人類學後迷上迷民族植物學,開始在亞馬遜流域、海島田野,和當地居民、巫醫學習傳統草藥用法、以及整理藥學與當地文化的連結。

我非常喜歡其中一段,當地巫醫用藥浴與儀式幫助作者舒緩憂鬱與緊繃的痛苦:

「當時我無法確知原因,但我漸漸學會不要否定自己不理解的事,我學會提出更深刻的問題。或許醫療不僅僅是吃藥開到那麼簡單。」

「有些原住民語言裡的『植物』,直譯的意思是『照顧我們的人』。」 ——《編織茅香草》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作者:羅賓・沃爾・基默爾 Robin Wall Kimmerer / 翻譯:賴彥如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7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是一本美到讓人屏息的散文集。作者是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有著印地安原民身份(文筆也好到不可思議!)。兼具自然科學訓練與族群文化傳承,你會相當訝異乍聽是光譜兩端的觀點,竟然能相互增補、協調,而且是在如此小的物種上。苔蘚不只是森林的一部分,苔蘚裡,就蘊含了一座森林。

《鰻漫回家路:世界上最神秘的魚,還有我與父親》

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 Patrik Svensson/ 譯者:陳佳琳
出版社:啟明 / 出版日期:2022.01

世界最神秘的魚有著驚人的事蹟:

  • 在淡水、鹹水中皆可生存
  • 世界紀錄中最長壽可活到88歲
  • 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幾乎為零

鰻魚曾經的研究者赫赫有名:亞里斯多德、佛洛依德、瑞秋卡森。然而牠卻讓多數巨擘挫敗放棄。動物學因此而有「鰻之謎」的專稱。

《鰻漫回家路》把鰻魚描寫得十分細膩,搭配作者與父親的釣鰻回憶,雖然這仍是個史詩級神秘生物,卻讓人感到親近與嚮往(不是鰻魚飯那種)

《家離水那麼近》

作者:吳明益 / 出版社:二魚文化 / 出版日期:2007.05

老師在東華任教時,開始沿著一條河行走,有時走往溪水上游,有時往下到匯聚處。過程記錄了所見一切:湍急的水流、水中與水邊生物、裸露的石塊、在溪間跳躍玩耍的小孩。

身旁熟悉吳明益老師的朋友很多,其中的批判性、細膩情感和詩性的引用似乎不需多言,看就對了。

「生命過於短暫,不應浪費在速度上。對我而言步行最大的意義是你增加了遇到人、遇到各種生物的機會。」

《末日松茸》

作者: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 / 譯者: 謝孟璇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8

沒有比這兩年更適合閱讀《末日松茸》了。

傳聞當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在毀壞且遭受嚴重污染的土地上,最先復甦的生物就是松茸。

人類學家安娜.羅文豪普特.秦一路追尋世界各地的松茸以及被它牽動的人與產業,在分析實驗室,在蓊鬱的森林,在採菇人的營地。松茸無法被種植、量產,於是倚賴人進入森林手工採集,進而形成了移民、非正式經濟、與高端消費這樣神秘平衡的產業鏈。

「當你的世界開始分崩離析,你會做什麼?我會去散步;若是幸運,我會發現蘑菇。」

我們終將發現動盪才是常態,然後過程之中學習韌性,學習感謝一朵蘑菇。

--

--

朱 剛勇
前方有相遇,他們都溫柔。

貧窮議題工作者(哪種斷句都對),搞組織工作,研究,策展,寫字,設計,創作。興趣使然地,積極探詢現狀以外更多可能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