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海裡畫出設計稿

Saha Chuang
Pinkoi Product
Published in
9 min readApr 22, 2022

“Product design 和 UIUX 到底差在哪?設計師要如何看數據說話?為什麼專案要做實驗?實驗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好?”

你在產品這條路上是否也曾冒出過這些問題?是否也在設計決策的背後,反覆燒腦如何訂下一條最適合的路?這些痛,我們都懂(拍肩)!我是 Saha,在 Pinkoi Growth team 擔任 Growth Designer,一起來看看在電商產業中,Pinkoi 的產品設計師是如何走出數字海吧!

🌊🌊🌊🌊🌊🌊🌊🌊🌊🌊🌊🌊🌊🌊🌊🌊🌊🌊🌊🌊🌊🌊🌊🌊🌊🌊🌊🌊🌊🌊🌊🌊🌊

Product Designer 在 Pinkoi

首先,說到 Product Designer,你腦中浮現的定義是什麼?跟 UIUX 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職稱叫做產品設計師,而不是 UIUX 設計師呢?
來,我們先從最常見的 product cycle 來看:

在 product design cycle 中,其實帶有 design thinking 流程的概念。一開始產品會從定義問題出發,針對核心議題做設計解法的迭代,進一步交付到工程端實作,最後上線驗證解決問題的根源。
一個產品設計師,即是在此產品迭代圈裡每一個環節都細細把關,確保從起始到終點,都能符合最佳的使用者體驗。而 UIUX 則是這迴圈裡每一個段落的設計方法,是設計師所能依循的法則。

那 Growth Designer 又是什麼呢?

Growth Design 的思維

Growth Designer 其實也是產品設計師 (Product Designer) 的其中一種面向。因應要解決的問題根源不同,而衍伸的另一種實作流程。
我們以 product design cycle 來看,growth design cycle 有著相似的輪廓:一樣是從定義問題出發,透過迭代找到驗證問題的最佳解。

差異在於,問題的出發點根本來自起源的商業目標。並透過實驗分組迭代,來看設計方案的成果驗證商業目標的達成率。

從網路上分享的對比圖來看,我們可以抓出兩者差異的特色:

Product Designer vs. Growth Designer

Product Designer vs. Growth Designer

Growth Designer 要解決的問題基於商品目標,會特別注重:

  • 是否該項結果具有最高的影響力
  • 從實驗結果中辨認機會點
  • 設計決策能夠依循目標和指標量身打造
  • 每次結案能夠產出學習、機會點或洞察(不一定是功能產出!)

而身為 Pinkoi 設計師,不論是 Growth Designer 還是 Product Designer,我們必將根基在對使用者的核心需求解決問題。不論從何種類型的目標出發,首要任務是先了解目標族群是誰?他們有什麼樣的行為面貌,進而了解來訪的目的和需求。

在 Pinkoi,隊友們特別喜愛問「為什麼」,這是一種正向的表現,而 Pinkoi 的企業文化中也鼓勵這樣的互動。目的在於了解設計決策背後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我們相信設計師應該根據真實使用的回饋來提出解方,人的行為會隨著環境的變動而改變,了解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限制,才能掌握產品樣貌的變化。

人是變動的,產品為人所用也會隨之變動。產品設計師即是在各個時代下,最能替使用者發聲的角色。

在 Pinkoi 如何開啟一項專案?

介紹完產品設計師的本質後,終於要來分享重頭戲了!在 Pinkoi 一項專案是怎麼進行的呢?

從神隊友開始💃🏻✨

每個項目的開始和結束,都由團隊含辛茹苦的經營拉拔產品孩子長大。在 Pinkoi 更是有各項專業的人才資源一起參與專案的進行。以 Growth team 為例,基本的團隊成員會有:

  • Project Owner (PO)
  • Product Designer
  • Dev (Frontend/Backend/iOS/Android) 工程師
  • Data Scientist / Product Analyst 資料分析師

除了基本盤的職能外,在某些專案內我們也會和其他 functional team 進行協作,例如其他團隊的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視覺設計師 (Visual Designer)、使用者研究員 (UX Researcher,簡稱 UR)、產品分析師 (Product Analyst,簡稱 PA)、在地化團隊(L10n) 等因應不同需求的協作發生。

也就是做為產品設計師,不只是單純的設計工作,在專案的進行和溝通也會和各項不同職能的人合作,開拓更多可能性。

了解完我們能運用的人力資源以後,終於可以開始踏入專案發展的第一步!

Step01:從定義問題出發 🚀

前面提到 growth design cycle 從定義商業目標出發,而目標是怎麼定義/挑選出來的呢?通常商業目標會源自組織高層級的產品策略拆分下來的階段性目標,大體上,我們可以借用 AARRR 成長模型,來對應並設定商業目標。例如設定 Acquisition 作為本次階段的目標,接續為目標制定成功指標、領先指標、健康指標。

指標的設定是對專案影響力極高的環節,通常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測試、和前期研究,才能找到或拆分出穩定且關聯顯著的指標。當成功指標設定的好且足夠敏感,實驗一做就可以很輕鬆的透過指標的變動找到施力點,也能穩健的步步邁向迭代最佳化。不然,一開始就設立過大的成功指標,很可能會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仍然不見起色,不但找不到成長的方向,還會讓人很傷心喪失鬥志啊!反之,如果訂立的成功指標和目標關聯穩定度太低,就算每個實驗都成功了,還是無法達到最初的目的,變成空歡喜一場。

這也是為什麼產品設計師需要在產品策略前期就投入,理解目標想要達成的背後意義,並和專業的資料分析師一起找出穩定、合理且敏感的成功指標,團隊才能對應策略產出行動一致的方針。

Step02:前期研究與提案 ✨

制定好目標後,專案初期我們會投入研究資源,搜集產品現況、痛點、可能的機會點。這部分可以由分析師進行量化研究,了解指標下的 drop 點掉在哪、使用者族群和行為的分佈、目標初步策略方向的影響力等等。產品設計師在這階段也會收集各地區競品的實作來了解市場上的解法。當資料夠齊全以後,我們便能透過這些洞察來提出有所依據的設計決策。

但在設計提案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部分數據可能基於隱私或相關資料不容易取得、或是從數據中沒辦法直接的幫助設計判斷。

這時便可由研究員進行質化研究深入了解使用者的行為。Pinkoi 定期會舉辦使用者小聊、依專案需求制定快速問卷來累積真實回饋。同時,內部也會依照題目舉辦工作坊,邀請不同部門的隊友一起腦力激盪最適合 Pinkoi 的體驗。

Step03:透過實驗找到最佳解 ✨

在設計迭代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透過分組實驗來驗證。需不需要實驗通常在影響目標的程度夠大的情況下,會有幾個判斷點:

  • 是否仍需要驗證設計解法的假設,以補足專案成功的信心程度
  • 是否影響使用者體驗的風險大,需要切一小部分做測試
  • 是否需要了解確切的有效影響幅度,以便後續其他的安排

若以上任一項符合,便適合以實驗的型態來測試,用分組來控制變因,讓使用者的真實行為來判斷合適的解法。

如何判定實驗的成功與否?

實驗成功當然是我們所樂見的情況,而實際情況時常不是能夠擁有一蹴可幾的幸運。在實驗成效不彰或是不夠好的情況下,產品設計師需要透過實驗數據的判讀了解失敗的原因來制定下一步優化計畫。

剛開始接觸實驗的時候,其實也很常困惑什麼程度才算夠好?成長 10% 算多嗎?觸及率 30% 算足夠了嗎?在經歷幾次實驗後發現,除了原始組和實驗組的數字對照,並透過檢定驗證顯著程度以外,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另外找基準點來判斷實驗成效。例如,類似的既有功能剛上線一個月時的成長幅度、相似族群的通知觸及率、類似的既有活動的轉換率,這些過往的成果就適合拿來當作驗證的基準點來輔助判別。

做完的實驗也有可能會進行各種後續迭代,例如試試看其他新的機會點(做廣)、深度探索一個機會點的更多延展性(做深),除了團隊對專案的信心程度、還會依照專案時程、資源、其他專案的優先序來決定是否能進行多次的嘗試。

我在 Pinkoi 當 PD 的日子

身為產品設計師,我在 Pinkoi 可以和很多不同專業面向的隊友緊密合作以外,也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職務角色。可以跟著使用者研究員進行海內外的使用者訪談接觸真實的使用者,可以和 Data Engineer, Data Analyst, Product Analyst 共同在資料面向中探索大量的使用行為,也會和視覺設計師一起討論符合產品風格、視覺體驗的介面設計,甚至有機會擔任 Project Owner 自主管理想嘗試的提案。這些合作經驗,是在設計產業中蠻難能可貴的經歷。

特別感謝的是在 Pinkoi 的大家所具有的 Growth mindset,不會陷入過度的主觀思維,以避免因此錯失可能突破的機會點,我們會大膽假設,更小心求證。最後,以一張圖來分享給大家我這一年來,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的體悟:

--

--

Saha Chuang
Pinkoi Product

Product Designer || Just because it can’t be measured, doesn’t mean it can’t be percei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