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反思日記、臨界知識
你是否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中?買了許多書卻從來沒打開過?看了N多書、上了N多課程,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什麼也沒記住,更糟的是你連這本書、這門課程在講什麼都忘記了? 如果你發現以上的敘述就是現在的你,你就是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中。
其實讀了這本書,也慢慢地審視自己讀書的習慣,為何我讀了書之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的成長快速?或者是把這些理論運用到生活中?雖然對於自己學習方面有一定的自信,但看到那些大神,卻慚愧自己能力竟然只有如此,而陷入不安的情緒中。
1. 作者在學習道路中的轉折
第一個轉折: 反思日記
2010年,作者開始寫日記三個月時,自己感覺到有點堅持不下去,因為似乎沒有什麼用,這時他無意間看到富蘭克林的自傳,其中有一段:「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項美德準則,採用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項習慣養成後,在實踐另一個項,為了監督自己,他每日自省,把美德要求和自己每天的行為去做比較,持之以恆。」
這項作法帶給作者極大啟發,因為作者一直困擾於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是否可以用富蘭克林這個方法,掌握學習新知識呢?從此之後,作者每天寫日記,透過每天反思自己離目標差距多少,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戰鬥力。
第二個轉折: 臨界知識
2012年,作者發現隨著知識學習的越多,就發現哪裡不對勁,雖然掌握許多方法,可是每項知識都是單獨解決特定問題,有時候覺得有些方法似乎有些連結又有些衝突。可是問題究竟是什麼,一直沒想明白,直到看了查理‧蒙格<窮查理的的普通知識>才茅塞頓開。蒙格提到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事物,….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其實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要擁有臨界知識,換句話說這裡所指的臨界知識,我覺得就像大前研一所說的看透事物本質吧,了解現象後面的原理。也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運用到許多場景。而其實一切的學習與努力無非三個目標: 一,解釋問題。二,解決問題。三,預測問題。
以下我們會先談論臨界知識,了解臨界知識後,在談到如何透過反思日記去掌握臨界知識及如何思考。
2. 先談臨界知識
應用臨界知識的經歷
2012年,作者利用查理‧蒙格的方法做了一個實驗,結果讓他十分震驚。
作者應邀在一個學習網站開設個人知識管理課程,由於他不是什麼職業培訓師,也沒什麼知名度,所以如何寫出吸引大家付費購買課程的文案,就成了一個難題。而行銷文案是作者之前都沒有接觸過的事。
作者當時並沒有急著搜索”如何寫一篇行銷文案”的技巧,而是利用查理‧蒙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問題本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撰寫行銷文案,本質上就是建立一個信任的過程,而關於建立印任,心理學上有許多方法構建和增進認同。作者找到心理學書中關於信任的內容,並以一個做行銷多年的朋友寫過的文案為範本,仔細分析其中所用到的心理學原理,並按照自己的理解,應用這些成果寫文案。
以為他自己這樣的文案新手,第一次就要寫出實際銷售產品的文案,難度也太大,所以沒有抱太多的希望。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同期上線課程中,他的課程付費人數快速成長,不到三天,名額就全部售出,而當時還有其他老師課程銷售數為零。
那一次的經驗讓作者感受到,當我們掌握底層規律並以此分析問題時,即使是一個新手,也能瞬間超越眾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職業專家。
跳脫低等勤奮陷阱: 應該如何閱讀?
讀書目的: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
一直以來,從小學校所教的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讓我們把一本書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作者開始讀書不再追求速度,或者一定要讀完,相反的,他會刻意放慢速度,抄錄不僅僅是重點,而是描述讀後的啟發,這些啟發和過去那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過程中,會驚喜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能發現直接改善工作方法的辦法。
當要去解決某問題時,主動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其實這邊的解決方案的”原理”,也就是臨界知識。)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後,可能作者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與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也就是舉一反三。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在於你是否透過讀書重新認識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在生活當中。
把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作者閱讀<六個月學會任何外語>,發現這本書的基本核心就是:把功夫花在真問題上。在他計畫學習外語的六個月中,不會一上來就學習什麼語法、修辭之類,反而花大量時間學習你真正會用到的語言內容,作者認為學習一門外語最重要的就是:什麼影響你溝通?然後在這環節下硬功夫死嗑,你就會發現把基本的環節打通後,再有新知識就能在這基礎上生長,最後經過6個月,你就能完成絕大多數的外語日常對話。
3. 反思日記的重要
《學習的王道》
世界象棋冠軍與世界太極拳王維茲勤他的所著”學習的王道”,提到他早期學習象棋時,常會憑直覺或說不清的理由走出一步棋,教練布魯斯為了幫助他發現問題,遍透過提問的方式它放慢速度,每當要做一個重大決定時,無論好壞,都要求他解釋自己思考的過程。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是否意識到對手的威脅?有沒有考慮過不同的布局順序?
我們在生活中做決定,不是也跟下棋一樣嗎?如果我們可以放慢思考速度,審視自己做出這個決策的過程合理嗎?想實現目標有其他更好辦法嗎?考慮的因素周全嗎?等問題,我們就可以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而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可以幫主我們找到自己錯誤應用的知識。 下列為作者拿出2012年日記當示範:
如何寫反思日記?
作者為了培養他的員工,未要求員工入社第一天就開始寫反思日記,大多數員工一開始寫,寫了幾天後就會發現一個大問題:發現沒什麼內容好寫,生活似乎過得差不多嘛。這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只有發生大事才值得紀錄,而作者建議從小事突破,深入思考,要堅持反思習慣,首先要解決反思日記寫什麼的問題,要不然就會覺得沒什麼好寫,而堅持不下去。
下列為某員工第一天及進入多年後,反思日記的差別:
透過分類讓自己思考
作者看了顧準的日記,忽然想為何他可以堅持寫日記這麼久呢?探究顧準的日記發現,他不是把日記當流水帳寫,而是分門別類,每天的日記分為不同版塊寫。
總結
若要脫離低等勤奮陷阱,就必須掌握臨界知識,也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
當你要判斷你是否處於一個有效的學習中時,標準就是這樣的學習是否改變了你的行動,若讀完書,你的行為卻沒有改變,就等於沒有讀進去內化。
想要將知識內化的好方法就是,養成每天寫反思日記,這樣有助於你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