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LKOVÍ on Unsplash

多螢 OTT 只在電腦手機平板?從世足觀賽數據,看大螢幕作為觀看載具的優勢

先說結論:網路影視內容(OTT)要搬上大螢幕,仍有一段路要走,但不會太久。

Jocelyn Lee
Plain-Tech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l 16, 2018

--

作為一日球迷,在昨天結束了我的一個月世足之旅,在 hami 看了幾乎全部的 32 強會內賽(雖然我觀賽時站隊支持的隊,在那一場都會輸……。)

在這一次的比賽中,電視播出管道中的第四台,第一次沒能取得 32 場會內賽的轉播權限,而只有愛爾達的 ELTA OTT 平台及其所授權的中華電信 MOD 與 hami video OTT 平台看得到。

世足賽也讓 OTT 與電視之間(MOD v.s. 第四台)的大戰再次浮上檯面,關於第四台業者與 MOD 的恩怨情仇這裡我就不多說(有興趣了解一二的可以看一下章忠信老師的這一篇超簡短精要文章〈有線系統業者、MOD 及 OTT 之恩怨情仇〉。除此之外,由於我這次同時看了 OTT 以及華視,發現除了載具的差異,還可以討論「大螢幕」對於電視與 OTT 競合關係的影響。

在此之前,先建立一個前提:

大螢幕不等於第四台或是 MOD;指的是「電視機尺寸螢幕」這個觀看載具。

大螢幕的魅力仍在

用一句話概括大螢幕的魅力:再怎麼奇怪的坐臥仍可看到大螢幕的內容,且相較於行動裝置或電腦,大螢幕通常的擺放模式可供更多人共賞。

雖說「網路取代電視」、「剪線潮(Cord-Cutting)」各種沸沸揚揚,但從今年世足與 Netflix 在今年三月公布的數據可知,觀眾用大螢幕收看的比例還是最高:

圖/世足期間觀賽數據,在收看轉播裝置調查為複選統計,總比例大於 100%(來源:科技新報

將「手機」、「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大螢幕投影」這些節目訊號來源是網路的加起來,跟電視差不多。(但當中也會有同時看的人,像我。)

圖/Netflix 在 2018 年 3 月公布的數據,在觀看的平台以電視為主流。(來源:Recode

大螢幕除了視覺上的舒適程度以外,我覺得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功能──交誼,就是大家以內容為中心,聚(或是攤)在一起時的那種凝聚感與參與感。電腦螢幕的尺寸與擺放模式,並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最多兩三個人吧……。)尤其當所觀看的內容是直播(Live)而不是隨選(Video on Demand,VOD)的時候,觀眾幾乎不需要對螢幕的內容進行任何控制,只要任其播放即可。

之所以越來越少人看電視,並不是大家不再觀看大螢幕,而是大螢幕播放的內容不吸引人所致(相信這不用我再多說。)當最一開始發跡於網路的內容能有機會在大螢幕上顯示,從上述 Netflix 的數據,並不難發現觀眾的偏好所向。

OTT 影視內容與大螢幕

除了在手機、平板、筆電觀看網路影視內容,其實還有另外兩種選擇:透過電視棒將手機內容投影到大螢幕、購買電視盒連 Wi-Fi 觀看。

其實大家聽到 OTT 三個字多半還是挺陌生,但大抵都知道說的是與網路有關的事物。OTT(Over the Top)簡單講就是網路上的內容,但這個詞在臺灣被提到時,指的通常是指影視服務,例如 OTT 平台、OTT 產業。

既然是網路影視,給人較為常見的印象還是在筆電、手機、平板這一類的中小型螢幕觀看的內容,很少直接與「大螢幕」連結在一起。但手機或電腦,只是也差在載體的不同,內容與使用者習慣才是重點。

圖/OTT 服務通常支援多螢模式,手機/電腦/平板皆可看。Photo by Nikolay Tarashchenko on Unsplash

OTT 影視服務的業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平台業者(如:Netflix、愛奇藝、KKTV)、把內容放到網路上播的內容業者(如:Fox+、Vidol),還有本身提供網路技術的業者(如:Hami Video、myVideo)以外,終端設備業者,也就是機上盒業者或串流媒體播放器(俗稱電視棒)業者,主打「大螢幕看 OTT」進場,不外乎兩種模式:

  1. 電視棒內容投影:
    把電腦/手機/平板的內容投影到大螢幕。產品範例:ChromeCast。
  2. 機上盒+遙控器:
    與一般第四台觀看方式相同,只差在用的電視盒不一樣。機上盒運作模式跟手機差不多,都是「裝好應用程式」+「連上網路」,然後在螢幕上播放。產品範例:Apple TV、○○盒子、BANDOTT(先說明:市售的電視機上盒,不當然等於正版產品。)
註:這裡的機上盒業者,講的不是第四台或是 MOD。第四台與 MOD 的播放技術,並不是透過開放式的網際網路(Internet),非屬 OTT 內容。
圖/ChromeCast(來源:截圖自 Google
圖/Apple TV(來源:Apple

關於電視盒與電視棒在 Android 與 iOS 不同作業系統間,各產品滿足的使用者需求,以及選購產品內容為何,可以 T 客邦的參考這篇文章:

大螢幕 OTT:技術含金量需要更高

在安裝、維修與軟硬體相容性上,大螢幕上要放 OTT 內容,對於業者而言仍然是正在克服中的挑戰。

相較於單純 SaaS(Servic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用大螢幕看 OTT 內容,提供給消費者的內容除了軟體, 還多了硬體設備,有更多環節需要考量。

安裝與維修

過往電視壞了只要找第四台來修就好;現在如果遇到 OTT 不能播,還可能需要同時聯絡不同業者,才能解決問題。

雖然目前機上盒均裝有相關應用程式(例如:Apple TV 內已裝有 Netflix),但這不代表使用者買了機上盒,就能看上頭所有節目內容。除非買的費用同時包含設備+節目當然就是有,否則買了設備後,還需要再訂閱 OTT 平台付了月費後才有辦法看:

圖/BANDOTT,設備搭售平台,點不同的服務價格會不一樣(來源:BANDOTT

單純只賣設備的例子,就是 OVO 電視盒:

圖/第一句提到電視盒本身沒有提供內容,需要的內容是使用者自己裝(來源:OVO

而 FainTV 歡樂看,目前從官網上沒有找到可以搭載其他 OTT 平台訂閱項目的可能性,主要以機上盒裡既有的頻道為主:

圖/FainTV 除了提供設備外,所提供的節目內容(來源:FainTV 官網

也就是說,當今天大螢幕看 OTT 內容失敗,還需要先弄清楚:到底是播放設備(螢幕電視機?機上盒?電視棒?),還是訂閱的服務有問題(訂閱到期了?購買的方案有限制同步裝置數量?我買的方案沒辦法播 4K?)

軟硬體整合與相容

軟硬體間的相容性更會直接影響播放的流暢度。之前課堂上接觸到 Fox+,他們在與硬體商合作時,在相容性上就遇到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另一個相容性的例子,就是 Netflix。因為 Netflix 本身設有 HDCP(高解析度數位內容保護)的防盜拷措施。因此在內容投影上,或是接連機上盒時,如果播放的螢幕是舊款而無法支援,就會無法播出或影響觀看體驗。串流媒體播放器(俗稱的電視棒)Netflix 也有特定支援的設備,並不是隨便買一支就可以看。

註: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高解析度數位內容保護)簡單來說,就是若播放設備不支援這項技術,高畫質內容就可能會遭降畫質或轉類比,甚至無法播出。在支援的設備上,也會防止使用者拷貝播放的資料。更多內容,可以參考:HDCP 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 / HDCP 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

其實 OTT 機上盒還會涉及到是否符合 NCC 檢驗規定以及著作權的議題,這也是消費者選購設備時可能面臨的風險。

(雖說盜版機上盒的「觀看者」較不易受著作權法的追訴,認真說來應該是看到頻波不合 NCC 規範而有害健康的風險相較之下比較大……

小結:用大螢幕看 OTT 的門檻仍高,但也不會高太久

觀眾終究是懶惰的,更不用說在放鬆娛樂時,「躺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或手機轉台」這個行為並不是源自電視內容,而是使用者習慣。網路雖然讓使用者擁有更多主動權,但若要享受一項服務需要花費的成本太麻煩,除非是很有愛,不然絕對是算了。

圖/請不要低估懶人觀眾的威力。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大螢幕雖然受到大部分觀眾的歡迎,但就觀看門檻來說,不僅自身在維護與設備相容性還有很多地方要克服。而且觀眾家中,電視螢幕都連有第四台或 MOD 的機上盒,真的完全沒訂的比例還是不多,如果每次要看都要拔接一次,我很懷疑大家有沒有這麼勤奮XD

但隨著使用者的人數與進場業者的人數增多,在激烈的競爭下,技術門檻終究只會是短期,懶人消費者對於「要好且不能麻煩」的高標需求,我想還是不容小看的。

若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拍手」給我支持:1. 單純喜歡:請給我 1–5 個拍手;
2. 希望看到這一類內容:請給我 6–15 個拍手;
3. 其他:16–50 拍隨便你拍!
如果喜歡我的科技/法律文章,可以訂閱「Plain-Tech」持續觀看相關文章;如果想看我其他文章,可以 Follow ,讓我有機會分享給您更多內容:)

--

--

Jocelyn Lee
Plain-Tech

練嘸蝦米輸入法意外寫起部落格的傢伙,在野法曹,筆記軟體「熊掌記」忠實粉絲,最想再去的國家是紐西蘭。 📧 mtrg01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