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生活實踐篇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8 min readJan 20, 2020

--

前言

這是《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下均簡稱《精進》) 的實踐篇,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介紹,可點擊下方先閱讀:

這篇文章延續這本書提到的重點,分享如何將這本書的知識實踐在生活當中。我精選三個書中重要的思維:

  • 對時間尺度的新認知,勇敢面對「拖延焦慮症」
  • 做出好選擇要學會的技巧 — 跳脫「隱含假設」的限制
  • 建構知識的方式是透過「問題」來引導

「時間認知」、「做好選擇」、「建構知識」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問題,在既有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中,我們只能依據直覺或習慣來做事。但在閱讀這本書後,我看到自己的盲點,並試著按照書中所說的做出改變,最後確實感受到了進步。

這三個重要思維是如何改變我的生活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一、對時間尺度的新認知,勇敢面對「拖延焦慮症」

1. 拖延症 — “遠未來”和“近未來”的衝突

「今天要做的事情好多唷…哎,算了,還是先玩個手遊等會兒再說吧!」「應該先把工作上的事情告一段落,但是還要發想概念、製作PPT…一堆事情。哎,算了,還是先滑個FB/IG休息一下再說吧!」

以上的狀況,曾經發生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嗎?明明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但我們卻拿起旁邊的手機、開啟「我的最愛」中的YouTube、或是開啟附近的電視來逃離現實。

這樣的情形有一個專有名稱 — 「拖延症」,而拖延症正式我們現代人幾乎都會得到的疾病。但為什麼我們會換上拖延症呢?又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呢?

在《精進》中,有個對於「時間」的概念非常有意思:

人們對「未來」這件事情在心理上是有尺度上的分別,而這樣的分別造成了現代人非常常見的問題 — 拖延焦慮症。

心理學家Liberman和Trope把未來區分成“近未來(near future)”和“遠未來(distant future)”,而人們對於不同的“未來”,會採取不同的行為來應對。(這裏的“遠未來”和“近未來”是相對的概念,但一般來說未來的幾小時、幾天、幾週算成“近未來”,未來幾年則當成“遠未來”。)

按照他們的「時間解釋理論」:

在“遠未來”的視角下,人們趨向於用抽象的概念來思考,重視目標的價值與意義。舉例來說,一個剛進“企管系”的學生可能會訂下“成為企業家”的遠期目標,但這個目標對於他來說是抽象的,他甚至不清楚企業家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如何成為企業家 。

而在“近未來”的視角下,人們更容易放到具體狀況中去思考,主要不是想著“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去做”。例如這位“企管系”學生,在學習「管理學」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做好課前預習、複習筆記、課後練習等。

“遠未來”和“近未來”的不一致,結果造成了上方說的「拖延焦慮症」。

2. 更多衝突實例

當“遠未來”有一個抽象且重要的目標,而“近未來”受到現實的阻礙、同時還有更便利且誘人的替代選項時,人們傾向於選擇後者。

例如“遠未來”是「我要準備三週後的報告並得到上級的認同」。「準備報告」這件事情在現實中需要花費很多功夫,因此我們往往會選擇「打遊戲」、「看電影」、「滑手機」這樣的便利選擇中獲得立即性的滿足。

但我們的心中總是有一股聲音:「喂!你還是要把報告做完吧,要不然到時候開天窗不是就糟糕了!」。

“遠未來”在心中會不斷強化目標的意義,並和“近未來”的現實形成衝突 (打遊戲、看電影、滑手機真的好快樂呀),最後讓我們心中更加焦慮。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3. 拖延焦慮症到底怎麼解決?

在“遠未來”的事情上,我們應該「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焦點放在 “怎樣去做” 」。

舉例來說,如果報告是在三週後舉行,則應該思考第一週搜集資料、臚列大綱,第二週製作簡報與排練,第三週做簡報確認,當具體的步驟被寫在紙上後,自己的大腦也不會一直做怪嚇自己。

在“近未來”的事情上,則應該「提高做這些事情的成本,讓原本很便利、很舒服的事情變得不那麼便利舒服」。

舉例來說,刪除遊戲、電腦中的電影、或是「封印」自己的手機。你沒有看錯,我曾經在《六角學院》粉絲團上,看到站長po出以下照片:

圖片來源:《六角學院》社團

現代人時間最大元兇就是「手機」,當手機被「封印」起來的時候,一天能夠利用的時間就會多好幾倍。我推薦閱讀《六角學院》站長的這篇文章 — 《我讓碎片時間多 10,000% 的七大秘訣》

我的行動:立刻將每天會「無形」花掉我3–4小時的手遊默默刪除了… 這一步雖然痛苦,但長痛不如短痛呀。

二、做出好選擇要學會的技巧 — 跳脫「隱含假設」的限制

我們每一天都會遇到「兩難困擾」,小至我到底今天要穿什麼衣服,大至工作上出現新機會的選擇,都可能讓我們陷入到兩難牢籠中,遭遇到「想做但又不知道如何做」、「做了又怕自己下錯決定」的心態中。

那我們遇到「兩難困擾」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邊直接說結論,就是要試著列出兩難困境中的「隱含假設」。

什麼是「隱含假設」?簡單說,就是當我們要對一個選擇下決定時,心中總是會有一股「神秘的聲音」,告訴我們這個決定不好,這樣做不妥呀。用形象化的描述就是,站在左肩上的小天使,在我們的耳旁低語這個選擇可能會是一個災難。

讓我引用一個書中的例子: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一家公司做著無關痛癢的工作,他想去大城市展示自己的才華,儘管他認為自己沒什麼才華可言。

他想做一些有技術水準的工作,這樣才能學習一些專業技能,他渴望得到一個用得上所學知識的地方去,儘管他現在並不專業。正是這種不專業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底氣,沒底氣就沒信心出去,突然他發現自己是這麼的懦弱,或著說,自卑吧。

如果我們用簡單的話語概述上面的狀況,那就是:

  • 當前處境:在一間二級城市的小公司打雜
  • 理想處境:去大城市打拼,學習專業技能,從事專業性工作
  • 內心狀態:徬徨、沒信心、自卑

平時我們分析問題到這邊就結束了,如果跟其他人聊天,旁人通常也只能給予口頭上的安慰,例如拍拍、放心吧你已經很你努力了…等。

但透過找出「隱含假設」,我們可以想到更多「實際」的行動方案,例如:

  • 隱含假設一:工作與職責會一成不變 => 解決方案:尋求部門輪調
  • 隱含假設二: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 => 解決方案:多發打聽,發現本地好工作
  • 隱含假設三:工作中才能學到技能 => 解決方案:參加技能培訓、線上課程
  • 隱含假設四:無法改變就是懦弱 => 從一個小改變開始,例如每天堅持運動

我的行動:遇到兩難時,先拿出紙筆把想到的問題寫下來,這些問題通常都是我們的「隱含假設」。接著針對每一個「隱含假設」,提出至少一種的可能解決方案。

三、建構知識的方式是透過「問題」來引導

當我們接收到新資訊、或是讀完一本書,我們會「假性」的認為我們已經獲得了新知識,然後這完全只是一種幻覺。

人類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輸入訊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學習後,便成為了「短期記憶」,再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才能成為「長期記憶」。

這邊的「強化」,除了增加複習次數之外,另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主動輸出」,也就是我們「主動、有意識地」從大腦中提取資訊。那我們要如何「主動輸出」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回答問題」。

例如我們可以在閱讀完一本書後,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 書的內容在說什麼
  • 我認同什麼
  • 我不知道,但查一下就可以了解的是什麼
  • 我不知道,且應該是可長期研究的議題是什麼

這些問題只是參考,你可以盡可能地收集其他問題來幫助你思考,這邊的重點是:

只要你開始回答問題,並且把問題回答的愈詳細,你將知識建構在腦中的穩固程度就愈高。

你可以將答案記在筆記本,或是使用數位化的方式記錄下來。我曾在Facebook 社團 — 「閱讀人同學會」看到一位朋友詢問:

“我應該如何紀錄我曾經讀過的書籍?”

在下方的文章中,我介紹了「Google 表單 + Google Sheet」的紀錄方式。

我的行動:透過填寫Google 表單,我們不但將閱讀過的書籍資訊記錄下來,也可以客製化想紀錄的問題,剛才的那4個問題,就是我Google 表單最後一定要填寫的內容。

Google 表單 — 書籍閱讀記錄表

結語

以上的三個實例,是我如何將「書中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

我是朱騏,一個渴求新知、熱愛學習的產品經理。也是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其他「生產力工具」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 LinkedIn @ Chi Chu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