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讀書會里程碑— 模式解密與舉辦心路歷程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8 min readMar 20, 2020

本篇記錄長青小型讀書會/分享會的舉辦心得,以及為何要親自終結他,應該說我先退出這舞台。這大概也是做過最瘋狂的事情之一。

先感謝每個參加過的所有朋友們,謝謝你們的時間…好幾年來,凡是來參加過的朋友,最常聽到我講的一句話。想不到這句話讓我講了五年,才真正落實呢。好像跟跳樓大拍賣一樣?

下個月可能我就不辦了,畢竟是好玩輕鬆知識分享性質,希望大家就享受這個月的「當下」

先說結論:是交給其他夥伴,身為發起人的我先退出,回鍋時期不確定。而且因為新冠肺炎這幾個月也最好別辦,才讓我們有暫時中止的想法。對於已敲好的分享者,以及還有期待繼續參與的朋友們,是有些抱歉。

本篇文章涵蓋範圍有
一、成果與緣起
二、掙扎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詢問
三、最後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一、成果與緣起

  • 性質:跨產業與跨職能交流會。
  • 時間:六年半,2013年07月 — 2019年12月。
  • 頻率:舉辦率85%,78個月辦了66次。
  • 人次:小型聚會,每次參加人數6–12人不等。

年紀還小的時候(恕我不透露哪個年代看到的XDDD),很感謝「商業周刊」的一篇報導,讓我有了衝動開始辦活動之旅。那時還記得看到文中寫到有不少人小型聚會辦了五六年,那時候心中所想「這個人也太閒,最好那麼誇張可以辦那麼久」。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太衝動了,於是就找以前企劃實習社團「TBSA」發起誰有興趣加入「讀書會」,想不到居然有將近15人報名!(其實當時在學校舉辦的時候沒有人要理我,當下很玻璃心)然後就開始誤入歧途到現在。當時其實只有個簡單的想法:

我想看書,想找朋友一起分享,一起拓展視野吧~

二、掙扎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詢問

支持你持續舉辦的動力是什麼?你又沒有錢拿,幹嘛吃力不討好?

不得不說,中間曾經有三次想要放棄,說我不辦了!但每次又默默撿起來想盡辦法重新復活,怎麼轉念呢?

  • 求知慾:當你在產業界打滾越久,越要小心舒適圈,透過跨產業跨職能的交流,能拓展彼此的視野,了解自己的定位。
  • 情感交流:有個平台固定讓舊雨新知回鍋,分享彼此的知識與生活。
  • 價值再造:寫進履歷?老實說我壓根兒沒想過,在第三年的時候有四個人跟我講過一模一樣的話吧….沒錯,是很有噱頭,但更有趣的是真正體驗到建立一個組織,與確認辦活動的「Vision」、「Mission」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所以說為何不轉成收費模式呢?或是擴大規模舉辦呢?

在第三年時,的確有討論過商業模式,但其實整體太耗費人力與精神,又或是有自己的堅持。於是回歸初衷「Let’s just for fun」。現在看來已經有某些社群很成功的以某種形式呈現,其實根本人的價值觀還是稍有不同。

那我在堅持什麼?

  • 堅持人數在12人以下:人多,就不容易交流,那就參加演講就好拉!當每個人從口中講出自己觀點的那刻起,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 堅持必須我相信的人才能參與:人雜,就聽不到實話,你知道中間我們聽了多少行業秘辛嗎?
  • 堅持不熟的人連旁聽都不行:人心,很多人是看到你的成功開始湊熱鬧,而不是真正的聽你的價值觀而相信這可以帶給他什麼幫助。簡單來說「占著茅坑不拉屎」,我相信應該很多人會想說「跩屁跩」。只能說「我不是跩,而是要留給我重視的朋友們」。
  • 堅持素人分享:人平,真所謂高手藏在民間,正是這些朋友的第一線觀察與成長,才能看到最真實的一面。而這些素人透過小舞台的分享,也複習過去自己的成長。
這是好幾年前做的小Banner,太青春了XD

即使有這些動力,又怎麼克服這些困難的?

  • 第二年半:舊成員陸續離開 — 有的出國工作讀書、有的覺得已經不適合自己但就默默轉身離開,有的更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解決方法:於是放棄堅守找過去實習社團成員的概念,開始往外圈的朋友加入。這是個挑戰,因為不再有所謂情感聯繫,而是要以更聚焦的知識導向。*學習:這次真心體會到什麼是Pivot,什麼又是MVP。我又該做出什麼差異化!
  • 第四年:以前有不同夥伴幫忙,但現在好像只剩一個人在努力,到底核心目標是什麼,到底辦這個有什麼意義?
*解決方法:確認自己的核心理念,適者留不適者離開。並且拉認同想法的朋友協助舉辦,減輕自己的主辦壓力,重返初衷,不因為行政瑣事而毀了求知的慾望。*學習:原來Vision/Mission/Core Value帶來的影響如此大!主辦人的信念,主辦人的信念,主辦人的信念,決定了大部分。就如同一個企業的創辦者。
  • 第五年半:似乎陸續找不到分享者,或是大家分享一輪就結束了,那我們還要繼續做嗎?
*解決方法:停下來想想,我們要什麼!有誰說分享過的就不能再分享,可以來個深入加強版,或是用不同角度頗析。而且這次我們要收費!每個知識都是有價的。*學習:沒丟到市場嘗試過,永遠都不知道回饋是什麼。喔原來,這樣收費比我想像中多欸,我們開心,講者也開心!

三、最後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大概很多朋友都說,你實在太瘋狂了,沒事那麼認真幹嘛,而且還辦了七年,怎麼可能。對…我也沒想到…過程中真的樂在其中。

得到身邊好友們的讚賞,也得到了辦活動的眉眉角角

畢竟我不是社群人,中間透過不斷自省與試錯才知道中間的有趣。直到後來,我真心地感謝好幾個朋友們的肯定。

  • 這是我參加過最有價值,最高CP值的知識交流活動。
  • 你真的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到淋漓盡致,無論在流程還是交流的深度。
  • 舉辦的格調真的很棒,讓人感受到放鬆的學習,還可以交到朋友。

中間的辛苦其實沒人知道,但好像也不需要讓很多人知道,因為心甘情願

  • 場地:對於場地很有要求,不能太吵、可營業到10點、有正餐等等,然後就有夥伴說…你知道我找了2個小時都找不到合適的嗎!
  • 行政:一個個親自通知參與,一個個分享者佈局請他們分享,畢竟我絕對不會邀請第一次參加就分享!
  • 時間:每個月一次週末晚上的寶貴約會時間?喔不是…舉辦過程還是要想有的沒的啊…還有當你發現你如果不參加的話會…….

既然收到這麼好的肯定,那為何又要嘎然而止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Como on~That’s bullshit but true…

每個人都有階段性目標,不是說跨產業交流不重要,而是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找到更重要的事情。不是說朋友們聚會不重要,而是我們將會用其他形式再相見。

然後想不到是因為「新型冠狀肺炎」造成的無限期暫停,讓我開始停下來再度審思以及推我一把,暫時交給其他夥伴們持續,就退出幕後專心做人生下階段的任務。

辦活動可以很簡單的三兩人聚會得到新知,也可以大張旗鼓的數十人搞個社群運營。

最後的最後

這跨產業分享會還有後續嗎?誰知道呢,交給夥伴們囉!只知我定調是:

  • 這不是社群,而是個跨產業交流,小型平台
  • 這不是社群,而是個跨產業交流,小型平台
  • 這不是社群,而是個跨產業交流,小型平台

喔對,關於當時領進門「商業周刊」的文章,早就忘了是哪篇,但到現在還是很感謝當時的撰文者與特別報導。其實跟很多同好聊到,還真不少人是因為那篇文章開始各種線下聚會呢。

社群、讀書會、交流會,如雨後春筍地展開,斷捨離與減法原則,審視自己到底該付出多少時間參與,真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嗎?無論是知識、人脈、金錢,都是可以的。

沒事不要辦七年的交流會,歲月很可怕XD

沒事不要辦七年的交流會,歲月很可怕XD

沒事不要辦七年的交流會,歲月很可怕XD

如果你想知道我怎麼舉辦小型活動的,可以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tianchen.tw@gmail.com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