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那些我們知道的產品方法論。什麼!都沒有用嗎?(方法論推薦)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7 min readApr 22, 2020

上篇,我們提過產品經理可能可以閱讀的書單(連結請點我)。大致列出的22本書中,其中涵括產品思維與產品工具。或許有人質疑,這哪是包含全部。其實根本學海無涯啊,尤其職能接觸之廣,那這該從何開始學習呢?

以下內容多數通用於軟體業的產品經理,這篇文的思維沒有正確答案,僅供各方夥伴參考
一、適合哪些夥伴看此文
二、產品經理可能需要懂的招式
三、技能、工具與框架誰是誰非

四、知道了乾貨/資源,然後呢?

一、適合哪些夥伴看此文

為什麼寫這篇文呢?起源大概是三不五時就會被不同族群的朋友各種追問,問著問著,就想著來整理一番自己的思緒,供大家參考。那究竟是哪些族群的朋友們有疑問呢?

  • 正要踏入產品經理領域,不知該如何著手學習 — 初探水溫?
  • 已經入行3–5年,重新思考還有哪些領域開學習 — 深度?廣度?
  • 開始準備帶團隊,卻又不知自己的軟技能是否足夠 — 高度?

入門、深度、廣度、高度該往哪裡去

二、產品經理們遇到的普遍挑戰

針對上個問題,以我的想法會是先挑一個最熟悉的入門,再深度鑽研一個領域,然後再往廣度長第二隻腳,最後通往高度走。

第一問:領域四面八方,到底該往哪裡去?會踩到別的職能的線嗎?

「技術、商業、設計」產品金三角的講道快爛掉,或許還有「運營、專案管理、行銷」等等。似乎把產品經理當作萬能的他們(?)好像什麼都要會一點,卻又好像都不精。該怎麼入門、精通呢?總要先知道往哪裡走,才知道該學什麼工具或是方法論吧!

第二問:那些乾貨與理論,真的懂了多少,又真的會用多少在戰場上

即使知道該往哪裡去,每隔陣子,會發現各種工具與框架接踵而來,弄的我們到處學這學那,深怕落後世界趨勢,趕緊想把所有都給學會。但人一天只有24小時,漫漫長路,真有可能把所有十八般武藝精通?

第三問:學到了也會用了感覺好棒棒,但組織不接受,主管看不懂怎辦

最悶的莫過於你懂了你會了,卻又沒用?方法論不代表用在A組織,卻也同時可以運用在B組織。或是上流思維再怎麼樣不知道是不懂,還是不想懂的聽不進去這些方法論,還是用既有的思維和方法做事。

產品思維重要?還是產品工具重要?或是這全部都是假議題呢!

source: https://memes.tw/wtf/64563

三、技能、工具與框架誰是誰非

第一步:讓我們來整理產品經理的技能樹吧

我們現在在哪裡,目標是什麼,中間該經過什麼路徑呢?無論是初階還是入行一陣子的都會想探索的問題。

曾經讓我瞠目結舌的是後端工程有精美的技能樹(連結點我),心想怎麼沒有人製作完整的產品經理技能樹呢?雖說網路上有其他文章,但總覺不完整。於是找了三五好友,開始著手整理。(請見下圖)

真是好傻好天真呢!最後我們停擺了…總結幾點

  • 這不是設計師/數據分析師的工作嗎?
  • 技能如此多又如此百百種,怎麼可能列舉的完呢?
  • 需要各方好手回饋與產出,整理易讀且適合不同產業的版本。

那這樣就不整理了?也不是,必須逐漸迭代優化,拋磚引玉,讓各方好手不斷的產出。至於這詳細內容之後再用另文說明故事了。

產品經理技能樹有幫助釐清哪些領域

第二步:那些曾經耳熟能詳的領域和工具書有哪些?

依據產品開發週期,粗略可以是Discovery & Delivery (非常愛用Marty Cagan的分類方式),若要細拆可以是 Business Analysis>Product Planning>Product Design>Product Development>Product Operation。

其中最入門、最為廣泛、最多參考資源的有以下兩種類別,其次接下來就是Marketing, Product Strategy等相關領域。

  • Product Design: 設計領域(User Experience/User Interface Design)。這也難怪為何時常有組織時常將設計師與產品經理的職能搞混,或是讓設計師轉職到產品經理。
  • Product Development: 交付領域最常見的兩種Waterfall/Agile。專案管理中如何確保交付到市場中,又造成個謬誤是Project Manger, Product Owner, Product Manager傻傻分不清。

別說那麼多,快推薦我乾貨!

推薦一:網站。Product Frameworks 很優秀的整理產品開發最常聽到的幾個工具,有些非常老舊但依然實用,還有很多外部連結的寶藏直得挖掘。

推薦二:工具書籍。所謂工具書籍就是未必要讀完,想到就可以拿出來偶爾翻翻。有些很常聽到但未必推薦,建議多看多問多實踐,就知道是否合適,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四、 知道了乾貨/資源,然後呢?

我們是在戰場上,不是在學術上。

學了很多很棒,但不是拿出名詞和理論就能打勝仗。所謂沈沒成本是學了這些,深怕別了不知道你懂那麼多,硬要拿出來使用。換個角度,我們可以掌握幾個原則:

  • 直接做,勝於用名詞嚇唬人:以人性來看,多數偏好熟悉的內容,如果一開始就用名詞再用各種方法論說服,多數人會先說不。於是我們可以先直接說「讓我們來先嘗試做XXX」,等到運行後再說我們就是用這個方法論。
  • 小幅度實驗,勝於信聖經:我們很想把所有完整的一套方法論完整搬到組織,有時候讓團隊漸進式熟悉,一個個改進,或是用合適組織的方式微調,也是個很不錯的方式。

如果方法論和框架都無用怎麼辦?或是怎麼知道該用哪個?

不斷的溝通、溝通再溝通,有時比任何產品工具更為有用

  • 產品思維:掌握最基本的原則,用最適合組織的方式,綜合使用。
  • 產品工具:提供「參考」的方法,讓我們實用在戰場,必要時修正。

如果思維與工具都沒有用怎麼辦?畢竟遇到了隕石開發法啊

快逃啊!去找一個價值觀相符,或是有機會做變革的地方吧!

產品方法論固然重要,擁有核心思維卻又不僵化,更為重要

不是說不該學方法論,而是知道什麼該學或是不該學。或是很多道理源自於同個概念

source: https://chinese.engadget.com/2019/05/20/westworld-s3-trailer-aaron-paul/

喔…我只是想放張最近很喜歡的影集而已,與本文無關X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tianchen.tw@gmail.com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