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職涯 1.0:不爽你來當 PM;不爽不要當 PM。你真的想當?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Jul 17, 2022

上次寫 2.0,這次來寫前傳(搞得像連載小說)。近期身邊的朋友圈發生很有趣現象,陸續有人當過 PM 後因為「不適合」或是「時勢所趨」而不當 PM,不禁想要聊聊做為職涯選擇的動機,與可能的思考點。剛剛好,畢業季和年中轉職季到了,極少寫職涯文的我心血來潮就默默來了一篇。

本篇文章適合在職場工作 3年以上的朋友,如果大於 10 年的相對資深工作者,就會有更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個人職涯,而這雖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卻也是會跟輕觸此話題。

本篇文章的重點,可能帶點政治不正確,如果覺得剛好很符合你的心境或是價值觀,歡迎繼續看下去囉:
一、所謂職能分類
二、不爽不要當 PM
三、不爽你來當 PM
四、多年後,我可以思考什麼
五、平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所謂職能分類

每個人對於「工作」的動機不同,有些人視為賺錢的工具、也有人視為「實現個人理想」的管道,無論是什麼,多少會影響自己如何選擇職能。而與其思考要如何選擇職能,例如是業務、行銷、產品管理、專案管理、工程師、設計師等等面相,更可以用以下角度劃分自己相對比較適合做哪一種:

當然不是一個職業就會是僅限一種類別,僅僅是日常工作的分配比重不同

  • 做產品:簡單說來是做事的人,雖然有點奇怪,而是對於打造產品有實際產出,例如工程師寫出程式碼、設計師畫出設計稿或是完成設計訪談、測試人員驗出產品品質、資料分析師等等。
  • 做溝通:大部分時間花在「人的溝通」,舉凡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純屬業務窗口、經理人,與「做產品」的人們不斷周旋協調並排除障礙,設計出良好的產品規格驗證市場。
  • 做商業:除了溝通以外,更要思考更全面的產品策略與佈局、企業之於產品該怎麼面對市場,這些人都有個特點是常常要思考「數字」對於組織的影響,可能的職業有 BD、產品經理、一線主管們、商業分析師。

偷偷推坑大人學這集 Podcast 「EP260 職涯卡關想轉職?搞清楚你和夢想之間還有多少坑要填」,記得有講到選擇職業還是天賦熱情的轉折點。

二、不爽不要當 PM

有些朋友滿懷熱情當 PM、滿懷怨恨覺得太簡單不如我來做而當 PM、充滿好奇覺得我可以試試看來當 PM、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先做再說而當 PM。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會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不太一樣

不當 PM 的各種因素:錢少、局雜、勢弱

  • 錢太少:可能是初入職場的起薪低,或是漸漸發現薪資天花板不如自己預期,開始另闢出入。畢竟未必像工程師們年薪好幾百萬,卻又要負責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
  • 局太雜:牽涉的單位太多,採購、硬體工程師、軟體工程師、設計師、工廠、三階主管、二階主管、大老闆等等,只要是溝通就需要 PM 出面,沒人管的事情就是 PM 要處理的,耗神傷腦,漸漸不覺得自己在「做產品」、「改變世界」,而是些枝微末節的小事。
  • 勢太弱:產品做得好賣得出去歸功於團隊,做不好咎責於 PM,這事情常常上演,或是成就感往往要在大半年以後才會漸漸浮出,造成平時的挫折感遠大於後續的成就感。
  • 其他:還有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遇人不淑」,就是這麼剛好,遇到不適合的企業文化、合作默契等等,例如到處捅刀的同事、非常鴨霸的老闆、常態加班的企業,都會造成心力耗損。
source: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hedgehog-concept.htm

什麼因素都好,當你覺得不適合,隨即轉身離開,前提是要先想清楚,而不是一直在嘗試的循環

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沒錯這很重要這都只是「有可能」上面的這些案例都只是你剛好遇到,或是身邊的朋友與環境如此剛好。多去看看其他不在自己生活圈的朋友、或是海外,往往會拓展自己的世界觀。

脫離 PM 此職業也不代表自己失敗,只是代表發現有更適合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更不代表過往的努力都是白費或是毫無用處,每個職涯歷練都當作生活體驗。

三、不爽你來當 PM

無論選擇什麼職業,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與工作的目的,為了錢說是市儈但這完全沒錯,說是為了改變世界說是過度自大但滿足自我成就也很好。畢竟每個人對於生活與工作的取決因素不一樣。至於我在訪問的一些朋友中,都會有三個思考點:

  • 找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有形產品或是無形產品在產出後,一但走到市場看到自己當初的各種努力造就出的成果,多多少少會有些感動,甚至有朋友在「三創」看到一模一樣的機型,有種想要大叫的激動感。沒錯,這一個願意或許可以抵過一段個在職場上的不願意。
  • 與好同事們的革命情感:有些朋友可以不需要自我實現,甚至不需要知道這產品專案是否賺錢,畢竟都不會進到自己口袋,這時候在職場上結交志同道合的同事、老闆,過程中大家心繫一條船,努力的過程,一切值得。
  • 工作反饋於生活的骨感:工作再怎麼辛苦都是假的,錢有拿到、名有拿到才是真的,或是自己有生活品質才是真的,工作只是為了賺錢,下班後的生活才是生活。

選擇任何一種,或是比例分配都沒有錯,在於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四、多年後,我可以思考什麼

雖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來輕輕觸碰下這主題有關的延伸

  1. BE / DO / HAVE 與其選擇職業更可以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職業的技能過於狹隘,思考之餘生活與工作「自己是什麼」,是屬於想要生活多才多姿的人、還是想要征服各大產業專案的專業經理人。
  2. 人生幾顆球的平衡:網路文章多說五顆球,至於幾顆球眾說紛紜,我們可以想想隨著人生階段的思考點 — 家庭、健康、財富、心靈、事業。不可能有人樣樣都行、樣樣都拿得到,而是自己在 24 小時的分配下會怎麼做每個微小的決定。年紀一大,可能父母年長需要照顧;存款一多,開始背負房貸車貸實現生活理想,都有、都行。
source: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89574&p=2

五、平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有機會可以寫專文,很像是平常做產品跑敏捷專案管理用的 Retrospective,而這次用的是自己的人生。提供幾個小撇步:

  • 每日 / 每週 / 每月 / 每季 / 每半年記事:依據自己習慣的頻率,最少最少每個月紀錄工作上都做了什麼事情,不是流水帳,而是重點摘要以及特定的故事前因後果,方式可看下個要點。
  • STAR 敘事法 + User Story 敘事法:藉由針對特別有印象的事件,可能是相對挫折、成功、有挑戰性的案例,搭配自己在事前事後處事的轉變、再經歷一次會怎麼做,中間有什麼感受,以及用什麼技巧處理事情,是個很好的紀錄法。
  • Persona 記事法:方式比較特殊,主要訓練自己的觀察力,企業組織、外部合作單位,人與人是如何合作,大家的特性與優缺點是什麼,用這方式來借鏡自己該如何改善。

以上講的都是記事的技巧,記錄的方式很多元,可以寫在自己的小本本、Notion 結構化紀錄、Google Sheet 表格化統整、部落格紀錄等等,或是可以用 Podcast 錄音、自己手機錄音方式口說敘述,都是不錯的模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ctianchen886@gmail.com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