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過就忘記了?讓Evernote成為你的第二大腦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6 min readFeb 17, 2019

前言

現在網路上的文章很多,我們很容易就在公司的群組、Line群或是各大網站上看到許多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一方面是在增加我們對某些主題的了解、另一方面卻在加大我們的憂慮:這些內容我當下看懂,但之後就忘記了!

為了平息這個憂慮,我們可能將這些好文章、好「乾貨」存放到自己的Word文件、Gmail信箱、或是Google doc文件中,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存起來,之後有時間、有需要就可以拿出來看。

然後,我們就再也不會去看這些文章或是乾貨了。

這樣的情形是否時常出現在你每天的生活之中,但是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是因為我的記性不好嗎?還是因為我有拖延症呢!?

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主動對這篇文章、乾貨做出下一步行動。

如果我們只是將文章、乾貨收納到自己的電腦檔案中,那只能算是被動接收資訊。如果我們可以對這篇文章進行一些自我心得的點評,那這篇文章就產生了它的意義,因為它啟發我們去思考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現在我們知道要怎麼主動的閱讀文章了,但我們要將這些文章收納在哪裡呢?如果又是以過去的檔案存放形式,相信沒多久我們又會重複同樣的悲劇。這就引出這篇文章的主題-數位筆記工具。

讓我們一起思考下方的三個問題:

1. 為什麼要有數位筆記工具?
2. 有 數位筆記工具 跟沒有的差別在哪?
3. 所以數位筆記工具是甚麼?

因為現在社會的資訊量太龐大,我們的大腦無法、也不應該去硬記大量的「刻板資訊」,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第二大腦」來幫助我們記憶資訊,而我們只需要對這些資訊進行管理即可。然而Word、Google doc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數位筆記工具,因為這些服務只是將紙本資料數位化罷了,要進行管理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看看你的「工作」資料夾中散落的文件)過去在沒有數位筆記工具的年代,我們需要用一個個的資料夾對文件進行分類,這個資料夾中包含諸多檔案類型:文件、圖片、小程式、簡報、試算表...等。數位筆記工具除了可將紙本資料數位化之外,也多了多項便於管理的功能。至從有了數位筆記工具之後,我們能夠從「資料夾」的概念 →「筆記」概念來進行整理,一則筆記中可以包含文件、圖片、簡報、表格...,我們將相關連的資訊進行打包,進而從中找出更有價值的資訊。數位筆記工具,其實就是讓我們更專注在「資訊連結」與「知識挖掘」的幫手。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我將分享目前已經使用約3年的數位筆記工具-Evernote,其中有許多想法來自於《電腦玩物》作者-Esor,並搭配我自己的使用心得,收斂出來的筆記系統。

我並不會特別說明為什麼要選擇Evernote這個數位筆記軟體,我想將重點放在筆記軟體的觀念 與 系統建立,使用哪一套軟體屬於技術操作,大家可以在了解觀念之後,依據不同的軟體進行修正就好。(當然Evernote的使用者可以直接參考我的使用方式)

看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對Evernote的操作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對筆記軟體有「不只是個用來收納筆記」的認知。我想先分享使用Evernote(或任何數位筆記工具)應該擁有的三個觀念。

這三個觀念是:

  • 資料沒有特別定位,需要打破、重組
  • 整理就是要幫資料決定行動
  • 創造資料與資料間的鏈結

(更多內容可參考電腦玩物《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一、資料沒有特別定位,需要打破、重組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都有可能成為思考、寫作、工作啟發上的來源,在A領域閱讀到的資訊可能可以在B領域上使用,意味著這些資訊很難被特別定位在一個事物的使用

因此再看到一篇資料的時候,我們需要將這份資訊進行「自我價值判斷」的重組,實際上的行動就是將文中對自己有益的部分特別擷取紀錄(打破),並依照自己的想法將資訊給予標籤(重組)

Evernote中的「新增標籤」可以幫我們做到這件事情,也是後續再把資料重複利用的效率小幫手。(如下方)

一則筆記,可以用不同標籤分類

二、整理就是要幫資料決定行動

一般人的整理(包含過去的我)都傾向將資料得很整齊,不但開設非常多的資料夾進行分類,檔案名稱也會重新命名,但後來會發現一個問題:看過的資料好像還是派不上用場

直到看完了Esor的文章後,我開始學習在看完一篇文章後一定要寫下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這些看法不需要很長,或許就是簡短的三句話(如下方的框2),用自己的話寫出對這篇文章的認知,才是自己真正對文章理解的程度。

大家看到筆記內容區分為三塊,這邊推薦Esor在電腦玩物《一分鐘學會幫你理出頭緒的筆記 3 層空間格式法》中的筆記法,簡單摘要結論:

  • 行動:利用這篇文章,下一步自己想要做甚麼,例如替這篇文章寫一篇心得文、和他人分享、當作簡報資料…等,都可以是行動的內容。
  • 構思:自己對於文章的理解,可以是簡單的流水帳、murmur,重點是要用自己的話說。
  • 封存:對於此篇文章中僅為參考的內容,可以保存在這裡做為日後查看。

網路上的文章何其多,有許多文章在當下看到都會非常有感觸,可惜的是如果「不做一些紀錄」的話,可能看過就過去了。羅輯思維的創辦人-羅振宇曾這麼說過:

路邊飄過的知識不是你的,你只有縫它一針,才會變成你的。如何縫合?表達一次,就是縫一針。
最簡單的,寫一次讀書筆記,就是表達。
光是存檔?沒用!那不是你的。縫合後,才是你的東西,知道東西在哪,才會變成你的知識。

三、創造資料與資料間的鏈結

在第1點我們將資訊進行打破、重組,但時常可以發現這些破碎化的資訊彼此是相互連結的,或許我們沒有辦法做得盡善盡美、也沒有那個必要,每一次的連結其實也象徵我們了解新事物是可以和特定舊知識相連,對於未來的資料索引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這個概念可以透過Evernote中的「超鏈結」進行實作,我的方法是:對著記事點選右鍵→複製記事連結,在需要的文字上利用「超鏈結」來相連這些記事。這個技巧在之後將會常被使用到,請大家可以練習使用。

我是朱騏,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也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其他「生產力工具」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