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展現部落格的專業度?透過文章排版與策略性分配文章主題,用「圖書館思維」來經營部落格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10 min readDec 22, 2020

前言

如果你有意識地觀察大部分的部落格,很可能會發現:

  1. 文章排序多是以「發文時間」從新到舊排列
  2. 寫文主題很廣但通常很淺

站在經營內容、建立品牌的角度上,這樣的作法是很不利的。

一個新訪客因為一篇文章進到這個部落格時,他/她在閱讀完畢後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再 “隨意逛逛”,如果文章的排版非常混亂,那他可能看完這篇文章就走了。

如果我們可以調整部落格文章排版,同時搭配策略性地來寫作文章,就可以經營出部落格的深度與專業度。

這個成效不論是對個人品牌、或是公司產品品牌都是同樣適用的。

這篇文章要分享《Your Blog Is Not a Publication》by Jimmy Daly 的觀點,看完後你可以了解:

  • 為什麼傳統部落格的預設文章排版是有問題的?
  • 如何用「圖書館思維」來經營自己的部落格?
  • 如何實踐「圖書館思維」?

這邊要先說明的是,Jimmy Daly 是以行銷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服務的角度來談部落格經營,也就是透過「經營部落格文章」讓更多潛在買家對公司產生信任,進而購買公司的產品。

因此策略上會圍繞在「如何建立專業可信任的品牌」的主軸上,具有很強烈的目的導向,跟一般想要輕鬆經營部落格的目的會有不同,這點要特別留意。

如果你經營部落格的目的也是為行銷個人/公司品牌,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一、為什麼傳統部落格的預設文章排版是有問題的?

Jimmy Daly 說到:

最好的內容經營策略是強調文章的「品質」與「深度」,而非「數量」與「廣度」。

事實上 Blog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就是「依照時間、倒序排列的文章動態牆 (reverse chronological feed of posts)」,就連知名的架站工具 WordPress 在預設呈現文章時,也都是採用這種方法。

傳統線性的文章排列,資料來源:Your Blog Is Not a Publication

Jimmy Daly 稱呼這樣的排版方式跟思維是「Publication mindset (出版物思維)」。這樣的思維會產生 3 個現象:

  • 文章主題的分佈通常是「水平」的,也就是創作者想要什麼都寫一點、文章主題很廣但通常內容都不深入
  • 文章必須定期出刊,因此內容很難寫的精與深
  • 文章內容都是服務固定讀者的,因此文章的排列順序都是從新到舊

以上現象相對應會產生 3 個問題:

  • 對於讀者來說,「深度」通常比「廣度」來的有實用性
  • 需要花費很多力氣在生產一堆文章內容,而不是將精力集中在單一文章上
  • 大多數的網站讀者其實都是「新訪客」,他們因為某個問題而搜尋,最終被搜尋引擎導引到你的網站上,結果發現你的網站內容無法很深入的解決他們的問題

最關鍵的其實是第 3 點問題,因為當你的部落格依靠的是 Organic Search (自然搜尋)的流量,你需要不會是一群「固定回流的訪客」,更多的是「想要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的新訪客」。

後者想要的是:

更深入、更專業地提供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法 (Solution),而不需要泛泛網路上大家都在寫的內容。

讓我們在這邊停一下。Jimmy Daly 說的是 Saas 經營部落格內容的策略,但是跟「建立個人品牌」這件事情是不是有點相似?

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提供特定主題的多篇深入文章與觀點,傳遞出專業性與個人品牌識別度。

當然這只是一種部落格經營策略,如果你的目的是多練習寫文章、發表自己的觀點,你不見得要按照 Jimmy Daly 的說法做。

好的,我們知道「Publication mindset (出版物思維)」是行不通的,那接下來要怎麼辦呢?

答案是:使用「Library mindset (圖書館思維)」。

圖片來源:Your Blog Is Not a Publication

二、如何用「圖書館思維」來經營自己的部落格?

圖書館思維是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圖書館思維」。

「圖書館思維」有以下 3 點特色:

  • 內容會被「垂直」整合,也就是每一個主題下都有不同深度的文章,分別以不同難易度的內容來寫。
  • 以「Organic Search (自然搜尋)」為主軸,將搜尋點閱率最高的文章放在部落格最顯眼的位置。(而不是依照發文的時間順序)
  • 文章內容是為「解決特定問題」而存在。

為什麼要叫做「圖書館思維」呢?

因為以這樣的原則來經營,部落格將變成「容易查詢資訊來解決問題的圖書館」,而不是「結構鬆散且主題雜亂的出版物」。

Photo by Gabriel Sollmann on Unsplash

「圖書館思維」的啟示

Jimmy Daly 在《Your Blog Is Not a Publication》提供了三個「圖書館思維」的原則,這邊我只特別說明其中一個:使用主題與深度漏斗來規劃內容 (Content Planned by Topic and Funnel Depth)。

以 Medium 來舉例,作者可以在部落格的上方建立各種主題,當發表的文章有使用該主題代表的 Tag 來發文的話,文章就會被收錄在該主題下。

若使用 Learning 這個標籤,該篇文章就會收錄到 Learning 這個主題下

依主題分類其實很常見的文章,事實上有許多人早就在這麼做了!但比較有趣的是使用「深度漏斗」的概念來排列文章。

用漏斗的概念寫出有層次的文章

「深度漏斗」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用行銷自家產品的角度來想。

用漏斗的概念來分配文章的主題內容

假設我要透過部落格文章來行銷,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有意無意看到部落格的文章,進而試用產品,我該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先將文章方向的分為上、中、下三塊,這三塊依序指:

  • 上:提供產品所在的產業資訊
  • 中:依據使用者的「搜尋意圖」,撰寫相關的產品使用案例
  • 下:直接寫自家產品的使用案例

讓我們以「線上學習」這個數位產品來做舉例:

  • 上:提供「線上學習」產業的資訊文章,讓讀者可一窺產業近況
  • 中:跟「線上學習」這個關鍵字相關的資訊,例如職場升遷、自我成長、第二專長培養…等
  • 下:自家線上學習平台的使用案例

就像是一個漏斗:最上方的大開口象徵了整個產業,包含了比較大的趨勢內容 ; 隨著漏斗往下,文章內容要愈專精於特定事物,也就是自家產品上。

有了這樣的概念,當我們同時有多個文章主題要撰寫時,都可以用「深度漏斗」當作主要架構來分配我們的文章內容。如果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會長的像是下方的圖片:

用「深度漏斗」來分配文章內容,有寫過的文章如同表格中的紫色區塊。圖片來源:Your Blog Is Not a Publication

那麼用「深度漏斗」的好處是什麼?直接的優點有兩個:

  • 了解哪些主題的文章寫得多、哪些寫得少
  • 了解不同層次的文章(上/中/下) 寫了多少,是否從淺到深的文章都寫過了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解決搜尋者問題的圖書館」,因此從淺白到困難、產業到使用案例的文章都應該包含。

用這樣的思維來佈局文章,更可以展現我們在某個領域的專業。也就是傳達:

“你有這方面的問題?來我這邊就對了。”

三、如何實踐「圖書館思維」?

以公司產品舉例

以概念來說,「圖書館思維」就是要建立不同的主題來收納文章,同時這些主題必須圍繞在自家產品上。

Jimmy Daly 在文章中舉的例子是 Intercom — 一家線上顧客服務的軟體,也就是當消費者有問題時,可以透過 Intercom 的 Saas 服務即時和商家聯絡,提升商家服務的效率。

在 Intercom 的官方部落格中,共有 5 個部門團隊 (Support, Marketing, Sales, Product & Design, Engineering) ,我們可以想像成有 5 個主題。

每個主題下依序收錄該團隊對於 Intercom 這個軟體的作法,例如Product & Design 有《How we built our customer messaging orchestration tool》、Support 有《Help desk metrics : Elevate your customer support with the right insights》,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圍繞在「打造 Intercom 這個產品」。

Intercom 官方部落格

以經營個人品牌舉例

目前我看到最有「圖書館思維」的部落格就是「Deerlight Design」。當你點擊它的上方主題列時,可以看到這個主題下的系列文章。

Deerlight Design 的「美感養成」主題

Deerlight Design 本身就是設計接案個人工作室,其 Medium 的主題設計也圍繞在這位作者的「設計」專業上,包含:

  • 美感養成
  • 自由接案
  • 關於寫作
  • 餘生漫漫
  • 產品服務

四、總結:找到自己的專業,讓自己的部落格變成一座「圖書館」

最後我想呼籲,請看到這邊的你想想看:

你最想透過部落格傳達什麼樣的「專業」給搜尋者來看呢?

你最想幫進到自己部落格的人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這裡我提供兩點建議:

  • 如果你找到自己想經營的個人品牌關鍵字,恭喜你!可以直接按照「圖書館思維」的方式來設計自己的部落格,並使用「深度漏斗」來配置自己的文章內容。
  • 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的個人品牌關鍵字 (例如我),那麼最好的作法就是先別想什麼圖書館思維,先盡量的多學習、多寫作!

第二點看起來跟前面提到的「將精神多集中在單一文章上」有衝突,但我們必須要想到:

Jimmy Daly 提到的是一家公司產品的內容經營,公司總是知道自己要賣什麼吧。

但現在的我們可能連要賣什麼都還不知道…因此多學習、多寫作的策略其實就是幫助我們進行靈感探索,同時一邊篩選出自己最適合的價值定位。

等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後,再使用「深度漏斗」檢視自己的文章內容分配,有意識地去寫遺漏的部分。

我是朱騏,一個渴求新知、熱愛學習的產品經理。也是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請給我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如果有任何想閱讀的主題請留言分享給我。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