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心得,寫筆記的真正目的在於創造行動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11 min readAug 3, 2019

前言

我是一個喜歡寫筆記的人,幾乎所有經歷過的事物幾乎都會留下筆記,不論是事情的起因、執行的過程、事情的結局與收穫。

我觀察到自己周遭有也許多這樣的人,不論是:

  • 職場上:紀錄業務的執行細項、會議記錄
  • 學習上:紀錄課程筆記、講師強調的重點
  • 生活上:紀錄如何做好一件事,例如報稅、旅遊規劃、理財
  • …等

大家可能都會想著:

每個領域中都有許多的事物值得被紀錄,我們害怕在這一刻若不拿筆記下,可能之後就再也無法想到、遇到、學習到如此美好的知識了。

因此,我們習慣性的將接收到的一切資訊都記錄下來,不論是用拍照的、手寫的、錄音的,任何能夠將眼前事物快速保存的方法,都是我們願意嘗試的對象。

但隨著資訊搜集得愈來愈多,就算我們採用「數位化」的方式來保存,仍無法避免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的筆記寫了這麼多,但是未來真的用得上嗎?

最近看完了《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對這個問題有了許多反思。這個大問題其實牽涉到三件事情,也就是:

  • 如何「利用」筆記:雖然平常會紀錄很多筆記,但卻不知道當初寫下這些筆記可以做什麼。
  • 如何「整理」筆記:相似的筆記愈積愈多,不知道這些筆記可以被用在哪裡。
  • 如何「歸納」筆記:當同領域的筆記寫多的時候,似乎每則筆記之間存在著某些規律,但不知道如何歸納規出結論

這篇文章我將整理《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的內容,說明從中學習到的想法,並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可以了解一個基本但重要的結論:我們寫筆記,到底是為了什麼?

以下附上本書的心智圖整理:

原圖可點擊連結觀看:https://reurl.cc/LR72y

一、如何利用筆記,思考寫下這則筆記的目的

我們平常寫筆記時,經常會打開筆記軟體、或是拿出紙筆直接開始紀錄,確時常忘了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我要寫這則筆記?

你可能會覺得:「只不過是記個筆記,何必要想這麼多呢?筆記不就是暫時的紀錄,未來有需要用到的場合就可以再拿出來使用嗎?」。這個觀點一半是對的、但另一半卻是錯的。對的部分是「未來有需要用到的場合就可以再拿出來使用」 ; 錯的部分是「沒有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就開始寫筆記」。

當我們不知道寫這則筆記的目的時,時常就會寫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筆記,也就是接近90%的時間我們都不會回來複習這則筆記,直到某天突然有一件事情觸動到我們記憶時,我們才會翻箱倒櫃的尋找這則筆記,期望從上面找到一些可以解決當下問題的資訊。

但如果我們在寫每一則筆記之前,就先在心中想著「這則筆記在未來某個時刻可以用上」,整個寫筆記的狀況就會發生非常大的改變,因為我們知道這則筆記就是要在某個當下被使用!

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都會聽到:「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purpose)是什麼?」,這個概念也可以套用到寫筆記上,也就是整理筆記就是在創造新的認知。例如今天發生一個問題,與其我們單純地將問題記錄下來,不如使用以下四個問題來做紀錄:

  • 發生了什麼事?
  • 為什麼會發生?
  • 我的思考過程?
  • 啟示或可改進之處

這可以讓我們了解,我們紀錄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要能夠「產生新的啟示或可改進之處」。下方讓我來舉個例子:

1.發生什麼事情
公司的A專案,我發現工程師(RD)工作的優先順序不是放在最前面,我雖然已經不斷提醒他,但看起來工程師(RD)還是沒有放在心上。
2.為什麼會發生
可能工程師(RD)手上同時還有其他專案,並且沒有意識到A專案的重要性。
3.思考過程
將狀況在跨團隊會議中提出,讓「工程主管(RD lead)」或是「產品部門主管(PM lead)」了解事情的狀況,請求其他工程師(RD)同仁分攤A專案工程師手頭上的其他事物。
4.啟示或可改進之處
以後要開發重要專案,必須跟「工程主管(RD lead)」確認這個主責RD有足夠的時間資訊,可以專注投入在這個專案上。

在這邊我們可以輔以兩項實用的思考技巧:

  • 往前追問(why)

在探討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時,可以不斷詢問「為什麼」。下方是我們腦中實際的運轉過程:

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應該是因為XXX。那為什麼XXX會發生?因為YYY。...

你可能會好奇,那我們要追問到什麼程度才要停止呢?我認為當我們發現「原因已經不在有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停止追問了。

例如:這件事情發生是因為這個人的個性就是這樣,他的個性如果不改那就沒輒。我們知道歸則原因到一個人的個性上的話,那已經是「對人不對事」,這樣繼續追究下去也沒有意義,因此可以在這裡停住。

  • 往後追問(so what)

如果要探討這件事情最後產生的結果,可以不斷詢問「所以…那又如何?」。下方是我們腦中實際的運轉過程:

如果做了XXX之後,產生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YYY。所以影響YYY,那又如何?如果影響YYY,產生的結果會導致ZZZ的發生所以導致ZZZ,那又如何?...

同樣的,當我們發現「影響結果已經不在有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停止追問了。

二、如何整理筆記,為每則筆記創造行動

當我們累積了一堆筆記(紙本/數位)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必須要「整理」筆記。但所謂的「整理」筆記,並不是單純的重命名、歸類到不同的資料夾,而是篩選出對自己有幫助的下一步行動

舉例來說,當你整理一則「工作筆記」時,目的應該不是單純的歸檔、而是從中歸納出下一步行動可以做些什麼,例如要自己操作一遍系統、跑一次業務流程、寄一封信給相關連的客戶、召開一場會議…等。

在我的《做魔術筆記的方法(2/2)》文章中,我提到了一個簡易做筆記的方式,叫做「三層筆記法」。這個方法適用在每則筆記當中,且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理清這則筆記的「行動」是什麼,敘述如下:

此方法最早我是在電腦玩物的《一分鐘學會幫你理出頭緒的筆記 3 層空間格式法》看到此方法。

三層筆記法將筆記架構分為「行動-構思-封存」,簡單來說就是:當你一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想到甚麼(構思)→你看完這篇文章後下一步想做甚麼(行動)→看過的文章保存起來以供未來查找(封存)。

這個方法最適合用在短篇文章(例如網路文章)、魔術社團內短篇文章,當閱讀完就可以立刻採用這個方式做筆記,示意圖如下:

順帶一提,由於現代科技的發達,我們不缺網路文章、新聞可以閱讀,甚至可以說我們有過多的文章可以閱讀,「讀不完的文章」反而造成我們平時生活的焦慮。

為了因應這樣的狀況,有許多的APP(例如Pocket)功能可以讓我們「稍後閱讀」,將文章存放在APP中,讓我們稍後有時間再閱讀。不過讓我們摸著良心問問自己,我們真的稍後有時間來閱讀這些讀不完的文章嗎,更有可能的狀況是我們愈積愈多,最後乾脆都不讀了。

這邊分享書中一個重要的想法叫做「當下閱讀,當下處理」,也就是:

沒有「稍後閱讀」這件事情,我們可以設定一個時間(例如30分鐘),在這段時間盡可能專注的閱讀,當時間一到之後就捨棄沒有讀完的文章。

這些網路文章本來就是一種「額外資訊」,也就是「不讀沒有損失,讀到就是賺到」,當我們可以抱持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接踵而來的資訊時,我們就可以克服心中的焦慮,以輕鬆的態度來處理新資訊。

三、如何歸納筆記,找出筆記背後的元經驗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

當我們同個領域的筆記寫多、整理多的時候,忽然覺得這些筆記背後的知識體系都互有關連,有些筆記的結論甚至互為因果關係。

如果再稍加歸納,甚至可以發現這些筆記有一套底層邏輯在運行,而這些知識只是在這套邏輯上的不同表現而已。

這種可以重複利用的經驗架構叫做「元經驗」,是由一個固定的行動流程所組成,如果我們可以將元經驗抽取、紀錄下來,未來當我們再碰到相同或類似的任務時,只要按照元經驗中的行動流程走就可以順利解決問題。

元經驗是一套知識體系中最底層的邏輯,但這邊我不過多探究元經驗的定義,只介紹「抽取元經驗的方法」,對我來說名詞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使用這套方法來提升我們思考的廣度與深度。

抽取元經驗的方法

如同前述,元經驗是由一個固定的行動流程所組成,並且可以被重複利用。最常看到的例子就是「標準作業流程(SOP)」,一個對業務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的人,可以參考SOP上的詳細動作,一步步的完成這項任務,且成果品質是穩定良好的。

我自己目前抽取元經驗的方法有兩個,「畫流程圖」與「使用演算法思維來紀錄事情」。

  1. 畫流程圖
學習將一件複雜的任務畫成流程圖,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有效的了解一件事情的本質。在畫流程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理清任務中的角色、事件、事件間的順序,將它們用一個個的箭頭來進行串聯,最後產出一份有始有終的流程圖。流程圖的繪製除了在軟體工程開發上時常被使用外(例如使用者的動線流程、各系統的資訊傳送與接收...),也時常用在日常生活中複雜的工作任務中。讓我舉一個簡單、一個困難的例子讓大家更有感覺:A、簡單例子:你有想過表演魔術其實也可以畫成流程圖嗎?魔術師拿出道具、效果發生、觀眾做出反應...,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畫成流程圖的項目,可參考下方圖一。B、困難例子:這邊推薦大家可以搜尋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Notation),這是一套圖形化表示法,用於以業務流程模型詳細說明各種業務流程,這邊以「製作披薩」當作流程範例,請參考圖二。BPMN相較起來會比較困難,因為每一個圖示其實都是有特別的定義,流程之間的串連也都有規範,但這項技術若是學起來,可以讓自己對公司業務的流程敏感度大幅提升。
圖一(魔術表演可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jpogNXf0Y)

2. 使用演算法思維來紀錄事情

在《思考的演算-變魔術其實就是在學習演算法!?》中,我曾介紹「如何將一項任務拆解成依序獨立步驟」的方法,當時我使用了「如何製作一個漢堡當作範例」,簡述如下:===如何製做一個漢堡(詳細版)
Step 1. 如果沒有麵包、生菜、小黃瓜、牛肉的任何一項,則執行Step 1–1;否則執行Step 2
(Step 1.1 如果家旁邊的超市有開,則去超市購買,並進行Step 2;否則開車過橋到大賣場購買,並進行Step 2)Step 2. 如果牛肉已經煮成7分熟或以上,進行Step 3;如果牛肉為生或不足7分熟,則將牛肉煮成7分熟,並進行Step 3Step 3. 將材料由下而上,依序為麵包、生菜、小黃瓜、牛肉、麵包層層組裝===從上面的範例我們可以看到,演算法思維可以清楚的幫助我們拆解一項任務的每個動作,當我們熟練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使用「通化」與「模式比對」*,將解決問題的邏輯應用在其他項目上。*通化是指將針對某個問題的演算法拉高層級,抽取此演算法的解題概念,藉以套用到解決其他問題上;而模式比對則是在看到一個新問題時,思考問題的核心是否曾在其他問題中出現,進而可以使用已存在的演算法來解決新的問題。

四、結語

回到文初的問題:我的筆記寫了這麼多,但是未來真的用得上嗎? 這個問題除了讓我反思平時寫筆記的習慣之外,更讓我警覺到:自己對於平時的「選擇」,有去思考做這些事情的目的/目標嗎?

這個目的並非是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一個具體化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作為我行動中的指引,讓我更知道:

  •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 做這件事之前,我可以準備些什麼
  • 做完這件事情後,我可以獲得些什麼
  • 當我從這件事情獲得成長後,我的下一步還可以做些什麼

管理學中有一句話叫做: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有許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很努力,但其實卻將力用在不正確的地方。

希望也用這篇文章勉勵自己把事情都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在下手去做。

我是朱騏,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也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其他「讀點書」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