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不是脫離舒適圈的試金石

Poly
外派太太 Ko Tai Tai
Sep 3, 2019

現代風氣鼓勵大家脫離舒適圈,主張脫離舒適圈才能成長,加上近幾年國內外派風氣盛行,許多人抱著雄心壯志想去國外打出一片天下,不過外派工作不是光靠勇氣和抱負就可以做下去,所以鎩羽而歸者眾,只是報導都只談成功例子而已。

外派辛苦的不是工作層面,在國內或國外工作遇到的職場問題其實都差不多,至於語言層面,準備好要外派的人經歷過層層面試,語言只是第一關,所以也不太會有語言問題,外派最辛苦的是文化和心理

風俗民情相異

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不同,種族人民的個性也不同。剛開始來到馬來西亞時,想說「同文同種」的馬華應該是最好相處,雖然因為語言相通沒有什麼溝通問題,但相處久了覺得他們的保護色彩濃厚。而且最初接觸到的都是工作的同事,在他們眼裡我們是外派一陣子就會離開的「外國人」,此外台灣人多是幹部,更讓他們感受不同。馬華在國家政策上受到排擠,面對「外國人」主管,遇到工作衝突時難免會覺得受到另一種壓迫。這種情形只能用時間和耐心來證明真情,我們自己租房買車、融入當地生活,證明我們不是「過客」而已。

馬來西亞的大香蕉
初來乍到什麼都新奇

公司規定

外派最苦的還是心理。在台灣時,你不喜歡某個同事,可以敬而遠之、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至少下班之後你不會再看到他,但在國外,大部分台灣公司都有宿舍和餐廳,所以下班之後、吃飯時間你還會看到那位同事,更慘的是連周末都要看到。因為公司都有備車、甚至有備司機,方便台幹假日外出放鬆,但必須簽了派車單,而且「希望」要坐滿一定人數,為了方便常常都是大家一起選一個地點(在馬來西亞通常是購物中心)一起出發放風,時間到了再集合回去。你可能想去其他地方?先揪乘客。

家庭考量

此外,有家庭的人考量更多,並不是每間公司都願意讓你攜伴同行。如果分隔兩地,另一伴是否可以?我兩胎剖腹產都是自己進手術房,點滴打得很快讓我全身冷到發抖,躺上手術台後我都可以聽見因顫抖而引起的金屬撞擊聲音,過程因半身麻醉我意識清醒地想著現在是在割哪一層、醫生是在壓我肚子嗎?孩子抱出手術室後,看到的第一眼都是我的母親,生完老二那次我先生更是忙著幫我搬入月子中心後就回去上班。就算我可以釋懷,他也難免覺得遺憾。

兩個孩子滿六個月之前我都在台灣,先生在孩子2、3月時回馬國工作,之後都是兩邊的媽媽幫我一起照顧,身體上的疲憊還可以接受,但心理上的空虛真的無法彌補,長子還曾經在假日時看到別人爸爸帶小孩出去玩,問我:「爸爸呢?」我無法取代父親的角色,只能一直告訴孩子我們很快就會相聚。許多家庭分隔兩地真的是不得已,但就所見的例子來看,我建議一家人還是要在一起。

帶著筆電到 PD 喝咖啡看海工作
單身的時候沒事就在工作賺錢

外派現實問題

除了生活、職場的壓力,還有外派市場的現實問題。現在打開人力銀行的網站,每間海外公司(或辦公室)都在徵外派人才,大多以「儲備幹部」的名義。但是真需要那麼多儲幹嗎?真有那麼多位置嗎?第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公司以儲幹的名義招攬人才,通常會在台灣總部培養訓練一段時間才外放,如果培訓成果不佳、或是暫時沒有位置,你就會以儲幹的名義留在總公司,等待適合的時機。原本期待的外派高薪、國外生活全部無限期延期,變成只是領著跟其他人一樣薪水的「儲備幹部」而已。對公司而言並不吃虧,因為總公司也是需要人力,而你也只是領著差不多的台幣,但對想外派的人來說,這無止盡的等待簡直是酷刑。第二的問題的答案要依國家而定,像是泰國、馬來西亞這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通常位置都卡滿了。其他國家的流動率比較高,比較常有空缺,但流動率高也就表示…。

當地化

台灣在外設廠的公司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總公司也會希望降低成本,因此加強本地化、訓練當地人員取代台幹是股風氣,對待當地員工和台幹的態度也會不同,例如台幹加班是應該的,因為你的薪水比較高,當地員工則一切按照法律來,該給多少絕對不短少。有的人以為東南亞的假期多,跟著新南向政策走就沒錯,但其實當地放假、台灣沒放的時候台幹還是得隨時待命,經常是電話響個不停,頂多對方加一句:「不好意思打擾你的假期…」。而外派的薪資也不像一開始那麼美麗,我有朋友的老公派去當陸幹,後來決定回來的原因就是因為薪資問題,他在台灣加班有加班費,但是外派沒有,所以算一算差不多,何必拋家棄子、離鄉背井?我一位人資朋友表示,外派市場頂多再一兩年的好光景,所以他也舉家外派去。

其他等等

其他包括返台假的計算,有的公司不把飛行時間列入計算,我有個朋友派去印度每次都要在新加坡轉機,不像我們一天就搞定,所以他們的飛行時間不算在返台假內。還有返台是否要回總部回去述職等零零碎碎的問題累積起來,很有可能最後都是讓人心灰意冷的原因。五年時間內,我看到一位單身女性離開回台灣結婚、兩個男幹部自願/非自願回去、兩位男性與當地馬華結婚、一位女性與當地馬華在一起。這些例子不是證明愛情有多重要,而是因為隻身在外工作沒有親人朋友,與當地人的友情很容易就昇華成愛情。公司通常都很樂見其成,因為你就牢牢綁在這裡。

馬來西亞經典奶油蛋糕
剛來第一年慶生

每當有新人報到時,我都會不免俗地問一句:「為什麼想出來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是回答:「想換個環境」,通常這樣回答的人最後都沒有留下來。因為外派這份工作不是讓你用來測試是否離開舒適圈的試金石,離開舒適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跨產業、跨部門、甚至砍掉重練。但如果只是抱持換個環境的心態,不足以應付外派面臨的職場、生活、文化等壓力。這不是一場可以準備好再出發的旅行,離開需要很大的勇氣,就像是把身體血液全部抽乾再注入全新的血液,很痛苦但脫胎換骨就全新,仔細想想你的目標,才可以讓這場人生最盛大的壯遊更加輝麗。

本文刊登於換日線:外派工作,光靠夢想不夠:「想換個環境試試看」的,通常很快就離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是外派太太】在台灣生活了29年後,我隨著先生外派至馬來西亞,五年期間我們從兩個人變四個人。在雞飛狗跳的生活之餘,我透過文字與照片記錄當地的風土民情,內容多為文化觀察、旅遊生活。我想跟你分享我眼中的外派生活。FB: 外派太太的漂流札記IG: 外派太太的漂流札記

--

--

Poly
外派太太 Ko Tai Tai

本是喜愛安逸的巨蟹座,嫁給了遊牧民族後只能學著逐水草而居,目前旅居馬來西亞。我把寫作當作窗口,用這裡記錄我的寫作足跡。目前經營 <外派太太的漂流札記>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