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快樂之本? 以及 能者多勞?

Bonnie Chen
BONNI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Dec 2, 2020

不知道是從哪個學生時期開始,能者多勞這個詞並不會真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但是非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覺得大學時期應該是大家最有共鳴的時候了!可能你是一位非常乖的學生,不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通通都會去上課,所以如果教授講了些什麼期中考或是期末考的tips,你肯定聽飽聽滿,但不外乎下課之後,一定會有一些「不小心」翹課的同學狂私訊你,想要輕鬆的獲得你在上課中得到的一些「機密」。

如果單就一次兩次三次似乎真的還好,可是如果吸血鬼變成習慣找上自己,那就真的不得了。人非聖賢,都一定會有

搞什麼,憑什麼我付出的心力要憑白無故給你? 這種心理的OS

不過真的要有怒火沖天的心理OS,也是會根據許多不同面向上的影響,像是「這個人跟你熟嗎?」、「這個人平常態度如何?」、「這個人個性怎麼樣?」...等等等之類

我會覺得就有點像是取得平衡的概念,因為你可能知道,就算讓他知道了也無傷大雅,因為你們是很好的朋友,我願意資源共享,又或者是這個人在其他方面讓自己有所領悟和喜歡,所以這根本不算什麼。

或許此時,會讓人有點覺得,這樣是不是太不大愛或者是多幫助人又沒有關係?

但我想要說的話還沒說完,在我的想法中,抑或者是現階段的想法中,我認為有能力的人就盡量去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但同時在幫助的好幾次後也該去反思,這個人真的值得被幫助嗎?還是他只是在「需要」自己的能力,又或是「利用」自己的能力。

幫助人本來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它應該是出自於主動的提供協助,而非被動的要求提供協助,可是若被冠上「能者就該多勞」這個詞,豈不是帶點道德綁架的意味嗎?

我很相信幫助他人,最終那些好事會回到自己身上的這種想法,也很認同當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協助而解決一個難關所獲得的快樂

但是,但是,並非人生當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不自私的,或許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可以觀察出些什麼,又或者是在哪些時刻立場對調時,那些冷暖都會自己明白。

對於「能者多勞」這詞相信有太多人可能是很有感觸的,或許在某個階段的你,身旁並沒有人能和你有一樣的共鳴,以及不停的為別人付出時,卻發現被授予幫助的對象並不是個「願意傳遞幫助精神的人」,也因此而感到心理ㄚˋㄗㄚˇ,甚至漸漸遺忘了幫助別人的快樂,但是這些並不是壞事,同時還是要記得當初幫助他人的快樂,或者,學會面對不同種的人,會有不同的對策。

Elizabeth Dunn在TED演講時(https://youtu.be/lUKhMUZnLuw),提及到「Helping Others Makes Us Happier but It Matters How We Do It」,或許跟這篇文章想傳遞的想法並不是完全合乎主題,可是也都是在指說,當我們幫助別人時,為什麼有時候是真的感受的到快樂,有些並沒有,差別在於我們幫助人的方向是否是對的。

在他做的實驗當中,給了孩童許多餅乾,也就是讓孩童意外的得到了這些「好處」,然而再問一次孩童是否能夠分享餅乾給猴子娃娃,孩童非常樂意的分享了「好處」

單就於這小小的實驗結果,就會覺得給予孩童的「好處/協助/幫助」,帶給自己無比的快樂,因為我知道他也是會樂意分享傳遞這份精神的人,但假設結果相反了,我想那份幫助他人的快樂,應該感受會大打折吧!

從這份小小的實驗,不外乎可以對映到生活中很多情境底下,在Elizabeth Dunn演講的結尾當中也說到「Let’s stop thinking about giving as just this moral obligation and start thinking of it as a source of pleasure

我們不該把幫助當作是理所當然和義務道德,應該將他視為快樂的泉源,同時我自己也會想再加註一段話讓此句子更貼切,

我們不該把幫助當作是理所當然和義務道德,應該將他視為快樂的泉源,並且用在對的方向對的事物對的人身上。

這些大概就是生活中一些小小的體會,也大概是自己蠻喜歡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得出的想法!💭💭💭✨

--

--

Bonnie Chen
BONNIE
Editor for

I am a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 like to code, think, exchange thinking with people, and also explore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