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狂想曲 — 各種新技術萬花齊放,技術創新將重新回到主流

lightlin.eth
POSEIDON NETWORK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22, 2019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天下雜誌

前言:如果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客戶刷卡行為、病人病歷是銀行與醫院的數位資產。麻煩刷新!Data變成新石油的未來,一定跟你想的不一樣。

2009 年我還在 Yahoo! 工作,被外派到美國出差。當時是第一次這麼長時間待在矽谷,除了平常的工作內容外,其實最大的收獲是讓我有了真正落地的經驗,開了銀行帳戶,同事介紹我用一個 Mint.com 的記帳軟體,這大概算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FinTech 吧。

只要在平台上透過各銀行的 API 登入後,就可以將消費記錄通通整合在一起,非常方便,這樣的平台被視為創新金融服務,後來被美國上市公司 intuit 用 1700萬的高價併購。

回台灣之後,我嘗試了許多類似的記帳平台,但卻沒有 API 登入,而是必須把銀行的帳號密碼記錄在平台,透過平台再去模擬登入銀行取回記錄。這種不安全也很莫名奇妙的操作流程,即使是經過十年後的今天,始終沒有改變。銀行本身不只沒有 Open API,也沒有打算與其它同業整合,這在國外被視為 FinTech 的案例,在台灣反而被視為意圖入侵銀行的惡意軟體。

上述的兩種極端的例子,其實反應出台灣金融業的特性,封閉多過於開放,資料不互通,常常透過資訊不透明的情況創造套利。金融機構本身缺乏信任機制,並且也把用戶的資料視為是銀行資產,不願被其它同業取用。

在醫院的電子病歷交換也是一樣。即使大家都知道病歷是屬於病人的個資,但彼此之間不願意互通資料,這些種種的不便利除了造成效率的低落,也造成病人的痛苦。

當然更不用說,臉書近年不斷的被質疑不當利用用戶個資做行銷操作,我們也看到歐盟正在進一步推動 GDPR。

然而,顛覆的號角,已被吹響。

**Data如何變成新石油

2018 年底,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之父 Tim Berners-Lee 發佈宣告,他要透過一個全新的計畫 Solid (https://solid.mit.edu/) 讓所有的用戶可以重新取回個人資料的控制權。計劃的詳細內容並沒有公開,但據 Tim Berners-Lee 說明,原本 WWW 的設計就是以分散式架構為基礎,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卻越來越偏向中心化集權。他希望這次可以透過包含區塊鏈等等技術達成 Re-Decentralize the Web。

資料巨獸將成為過去式。未來Fintech 或者 #defi 的大方向會是全面數位化,資訊流會全面取代金流,也就是說 Data is the new Oil。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數據的重要性遠超過過去的黃金、石油等實物資產。

Data的價值可以無限想像。舉例來說,美籍台裔的美國總統擬參選人 Andrew Yang 前幾天發佈了他的政策白皮書,其中提到了 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的概念。這筆預計約三兆美元的預算並非要透過加稅達成、而是期待 AI 資訊科技的創新,能夠迸發出新的產業、經濟體,Data可以像是過去石油美元一樣,有機會變成新的資金來源。

雖然Andrew Yang在白皮書中並沒有詳細說明細節,但我想Data可以衍生出的新財富,最主要的可能性存在於 AI 與 5G、邊緣計算相結合的萬物互聯時代 (IoX, internet of Everything)。

在日本總務省一則 5G 宣傳短片中我們看到了未來的使用情境,這些應用場景目前還不可行,是因為基礎技術還沒完善。這就像是在 1995 年還在撥接上網的年代,談論網紅經濟的商機是無法想像的。但到了 2019年的現在,沒有人會再去討論直播本身的技術,重點都會在應用本身的商業模式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RWXopUHAQ

**比特幣泡沫破了,去中心化技術將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應用場景變革多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無論是5G、邊緣計算、AI,抑或是萬物聯網,這些技術和概念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體驗的變化,最重要的是深刻地改變消費行為,唯一不變的是技術的不斷進步。

我有很強烈的感覺,透過區塊鏈、邊緣計算、5G 的發展,接下來的3–5年,會像是 1999 年那個時候,各種新技術萬花齊放,技術創新將重新回到主流。

既有的商業模式不會消失,但會逐漸走入下半場,創新成分遞減,主要在於管理,產業整併也會越來越多,簡單來說就是往頭部靠攏。而在這種氛圍之下,也是更有機會孕育出新創科技公司的時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