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但是我們要更好!」的社群提案實驗

寫給在社群即將參與新提案的你

vicky
POST IT
Aug 1, 2020

--

「親愛的讀者,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在任何時間,從頭開始學一項新事物;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也很短,短到你沒時間勉強自己記住太多資訊。」

— — 我改寫自《俗女養成記》

在一個資訊爆炸多的時代裡,我們資訊可以要得越少,卻也越好嗎

一期一會的最初靈感

在社群媒體的知識型創作者,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內容,可以定時且定量地產出,不僅能夠讓讀者更加認識你外,更能使讀者獲取更多有用的資訊或知識,卻也不知不覺累積上百篇的貼文量。

對早期就開始追蹤的讀者來說,他們已經熟悉你的內容,可以清楚掌握新貼文;但對新加入的讀者,對我是陌生且不太了解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多篇且龐大的資訊量。

因此,我開始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資訊量嗎?

我可不可以用策展的方式,透過幾篇貼文來說故事,以明確的主題,架構出整體知識的定位,讓新讀者有機會熟悉不同的概念,去探索各式資訊;而舊讀者也能從策展的新框架,從中看見舊文的變化,自己是否有著不同的見解,碰撞新的花火。

出自一個簡單的想法,是來自在社群中,討厭被各式資訊淹沒的我,卻也意識到近期正經營知識型社群,卻也逐漸成為將龐雜且專業的資訊,淹沒給他人的人。

即便我都很喜歡我的作品,也喜歡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包裝比較艱澀的知識,但當知識被不斷地碎片、碎片、再碎片化的過程下,呈現在單張圖片內,抑或內容濃縮、濃縮、再濃縮在內文中,我們因此學習更多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on Unsplash

我更想做的是:用少量的貼文,說更好的故事!

畢竟太多資訊難以挑選,更使人無法好好學習與思考!

我們不必追趕過剩的資訊,只需要專注在當下的思考,我喜歡我的內容是讓人覺得舒服,沒有心理壓力的,並且能夠循序漸進,更有系統化地深化特定知識。

目前九篇貼文的規劃,主要分成三層內容,最上層是「新貼文」;中層「經濟不美學只有心理學」;最下層,則是依據特定主題而放的舊貼文。(會適時做些內容的編修)

四周的主題目前訂為,

8/1:人們總說我們「不夠好」,這是真的嗎?

8/8:即便世界很壞,仍願意保持善良!

8/15:找到與自己共處最舒服的方式!

8/22:最後,請記得身為任何性別的你,很棒!

Photo by Randy Tarampi on Unsplash

最後,我想先謝謝即將與我一同實驗提案的各位!

在一次廣告代理商的面試中,順利進入二面的我,面對數位長的提問,「你覺得自己是有創意的人?」她接著說,「我不這樣覺得」。

剛走進來坐下不到五分鐘,聆聽完我 3 分鐘自我介紹後的她,留下這樣的評語。或許這樣的提問,是希望我可以說服她。但這一個提問,卻使我自亂了陣腳。

當下內心不斷出現「我有創意嗎?」、「我真的有創意嗎?」等自我懷疑的話語。

事後與朋友,還有一位正在讀傳播所的朋友一起討論時,「那你還原當時你是怎麼告訴她的,你覺得自己有創意這件事」,她急切地說道。

「你覺得你剛剛說的那段,你自己也覺得有創意嗎? 」仔細想想後,也覺得還好的我。開始反思是否因為面試下的疲乏,逐漸建立起一套可以迎刃而解的答案,有時卻會遺忘當時自己為何想透過這個事件,說明個人特質的初衷。

「創意,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突然朋友的這句話點醒我。

當初的自己為何會將以心理科普結合時事內容的作品,與創意特質結合,因為這件事很少人做,而且我真的付出行動,並且積極去嘗試,這不就是創意最重要的本質嗎?

我想我找到且不斷實踐,屬於自己關於創意的定義,也就是大膽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不論最終成效會如何,最幸福的是,有人願意一起與我一同實驗!

雖然不確定接下來會有什麼好玩的事發生,但我很期待這一切的開始,更謝謝有勇氣,即將與我一同參與這場提案實驗的你!

如果在部落格的朋友,有興趣也可以一同加入這場提案實驗喔!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ho_onpost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