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Life and Psych

請停止「做自己」的狂熱

做自己可以,但不要讓大家都變成你

--

這篇文章我要來和各位談談關於「做自己」這個現象。首先,我會先定義到底什麼是做自己,什麼時候我們感到最做自己,而什麼時候不會。再來,我會提出為什麼當今媒體上的價值觀似乎都是扭曲後的過度做自己,而為什麼我們面對這樣的價值觀應該要謹慎小心,不該照單全收。

讓我開門見山的講,你以為的「做自己」,其實只是在做你重視的人認可你的自己。

What people think of as their true self may actually just be what people want to be seen as. - Scott Barry Kaufman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請你先想一想,你所謂的「自己」的概念,是從哪裡來的?

你喜歡聽西洋音樂?也許是因為你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放這樣的音樂給你聽。

你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也許是因為你周邊的朋友也都很重視自己的外貌。

你喜歡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你欣賞的人也都是這麼做。

簡單的講,當我們在談論「做自己」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常常誤以為這是「我」想要的、是「我」喜歡的、是「我」想出來的。但是事實上,你的「做自己」其實是由環境型塑而成的。

所以為什麼你會想要「做自己」?其實是你想要符合環境對你的期待。

研究發現,人們會將正向的行為認為是「做自己」的表現,而負向的行為則否,儘管這兩種行為其實都是符合這個人的個性與目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想要考試高分的人,他可能會說認真讀書不跟朋友出去玩就是「做自己」,但是如果他在考試作弊就不是「做自己」。

我希望這個例子有幫助各位看出「做自己」的矛盾之處。明明這兩個行為都是符合他的目標的,他卻只會將前者納入「做自己」的範疇內。

也就是說,當人在做那些符合社會規範及價值的行為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最「做自己」。

相對的,當那些行為是與社會規範和及價值相反時,他們反而覺得自己不是在做自己。

因此,當人們在評估自己是否有在做自己的時候,就會變成「好的就做自己,不好的就不是你」的狀況。

諷刺的是,那些在媒體上被大肆宣傳的「做自己」,卻往往都是鼓吹大家不要遵守我們自己既有的主觀社會規範的。

舉例來說,前陣子我在Youbute上看到這個關於「禮貌」的影片。這位網紅說,台灣人的禮貌是一個壞習慣,也用了「很假」這樣的話來評價日本與韓國的敬語文化。並且在這個主題的最後,他希望大家能夠「做個沒禮貌的人」。

我先不評論他對於「禮貌」的定義似乎和我所了解的有天壤之別,在這邊我先著重在他推廣的,希望大家「做個沒禮貌的人」這件事情。

他在影片中不斷的指出,他所認為的禮貌和現在大家所展現出來的樣子是不同的,我們姑且將他所定義的禮貌稱作「禮貌2.0」,而大家目前所認識到的是「禮貌1.0」,也就是當前的社會規範。

但他在傳遞禮貌2.0的時候,他同時也暗示著禮貌1.0的「假掰」,也就是「不真誠」。不從禮貌2.0到底是什麼來看這件事情,光從禮貌2.0不等於禮貌1.0,推廣禮貌2.0來讓人們不要「很假」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上面提到,當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的時候,人們感到最做自己也最真誠。按照這個邏輯,當人們是表現出禮貌1.0的樣子時,他們才會感到舒適,也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而「推廣禮貌2.0」(請注意不是禮貌2.0,而是「推廣」這件事情)反而是將人推向一個與社會價值相反的位子。這樣的結果不但不會讓人們更做自己,反而只會更假,因為人們呈現的不是社會規範下的樣子,而是一個新的模樣,無論這個模樣到底是怎樣。

剛剛在上面也提到了,每個人感受到或是所接受的社會規範是建構在你所認可的人對你的影響。

因此,在看到這樣的價值觀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這樣的觀點符合我所接受到的社會規範嗎?」

更白話來說,當我們看到另一種對於「做自己」的概念時,無論是今天的禮貌2.0,或是瘦身2.0、工作2.0,戀愛2.0等等等媒體上充斥的觀點,在全盤接收以前,我們應該要問自己:「這樣做是好的嗎?」

如果你能接受我到目前為止的推論,你應該就不難理解,這裡的「好」其實就隱含著社會對你的規範了。所以當我們這樣問自己,通常所得出的答案也會是你身邊對你來說重要的人給出的答案。

最後,我想要分享我自己在個人的Instagram帳號問問大家的兩個問題。

儘管大家一致的認為「做自己」的人是好的,但是當要選擇要不要跟這些人親近的時候,超過一半的人卻選擇不要。

我認為這是因為那些所謂「做自己」的人常常會忽略了每個人所「感知到的社會規範」都不同,卻又一昧的想要硬加他們覺得是「對」的價值觀在我們身上。

簡單的例子,相信我們生活中肯定有遇過那種不懂得看場面講話很直接的人,對我來說在某些場合下,那就是沒禮貌,但對他來說他也許只是在「做自己」。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也去稍稍訪問了一下幾個朋友的想法,有個朋友對於這個議題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可是你不能因為自己有偏好然後就一定要人家跟你想法一樣,或是說可能我如果有習慣會講一些話,但是有人跟我說,那樣會讓他感到不開心或是不被尊重,我不覺得我可以跟他說:可是我就是這樣啊,我就是喜歡講這種話。」

另外,他也以反同為例子來補充,我們應該要想一想為什麼一個人強烈的表達自己反同的想法會受到抨擊呢?那些反同的人不是也是在做自己而已嗎?

不是的。這些行為除了「做自己」,還多了一層的「自私」與「自我中心」(這是我收到最大多數人使用的字彙)。

當一個人的自我膨脹到一個地步,並且開始試圖將所有人都納入他的價值觀底下時,他們的積極「推廣」並「強加」他的自我的行為,會讓我們感到受侵犯以及不舒服。

儘管我上面說了每個人的自己都是被他人所影響,當有人想要積極的影響我們的時候,我們反而會抗拒,也因為這樣,我們對此人的評價便開始由正轉負。

最後,我想說,做自己可以,但請不要讓所有人都成為你眼中的「自己」,因為你的「自己」是由你的經驗和環境塑造出來的,並不能直接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所以,請停止關於做自己的狂熱。

不然真的很有可能會「做自己,被排擠」。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點擊下方的拍手支持(最多可以50下噢)以及追蹤我的帳號,也歡迎你分享給你那些「太做自己」的朋友們看。

最後如果你想看我用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日常生活的哪些現象,歡迎透過email(chenweifelif@gmail.com)將你的想法寄給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