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HsiaoHsiao
Punctums
Published in
4 min readFeb 17, 2019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用詞避免冒犯或歧視弱勢群體。觀點、立場、行為的正確性,符合公眾道德觀。

政治正確之必要

社會心理學家莫頓提出的「自證預言」現象,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正確與否,會或多或少影響行為,致使當初的判斷實現。人類語言學家沙皮爾的「語言決定論假說」,人類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語言影響認知,進而影響行為。還有更多的心理學或社會學研究都有類似的結論。因此,語言或用詞上的壓迫,並不僅是形式上的。而是會造成特定族群行為上的形塑,甚至權益受到損害。

禁止使用歧視的字眼,並非對言論自由的限制。而是要避免錯誤的概念因為語言上的重複變成了真實。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誤用,讓多少女性的才華及天賦受到侷限?還有更多的族群也因為各種刻板印象的詞語,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亦要謹言慎行。避免錯誤的用詞成為迫害弱勢族群的工具。

政治正確之弊端

政治正確最大的矛盾是,雖然對不同個體及族群極度的包容,卻對相異的意識形態極度排斥。如,種族主義者,新法西斯主義者…等。

這種對意識形態缺乏包容性,將致使社會上政治正確的主流意見極為強勢,而害怕被孤立的少數派會慢慢禁聲,最終形成沉默的螺旋。

各種關乎群眾福祉的社會議題,因而無法被充分討論。如:廢死、擁核、毒品合法化、性專區的設立…等。

建立在公眾道德上的政治正確,立場是變動的。社會共同的道德標準並非全然經由理性的思考或是辯證而得。常是受到本能的驅使,情緒互相傳染後的產物。

在古斯塔夫的「烏合之眾」中,對於群體善變特質的原因,主要歸因於兩者:本能與傳染。

1. 本能:作為個人存在於社會中,本能受到道德法律的約束。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就是正義。正所謂法不責眾,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渴望的是,原始本能的表達與宣洩。

從網路匿名論壇PTT,即可窺見群體的特性。充滿攻擊性,極端,衝動,易操控的。如近日喧騰得沸沸揚揚的女學生移情別戀事件。感情是私領域的個人行為。而PTT的鄉民群體卻因為該名學生的行為不符合它們的「政治正確」,對當事三方進行人肉搜索,在陽光下進行美其名公審的群眾暴力。

這樣的匿名群體僅是真實社會的縮影,有多少類似的荒謬的「政治正確」,在你我的生活中呢?

2. 傳染:群體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理性的則否。最引人關注的社會議題,通常不是影響最大的。而是最能挑起群體情緒的。

一名敘利亞的小難民陳屍海灘的照片,引起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同情。這樣感性的情緒很快的互相傳染成了一股極強的「政治正確」力量。迫使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承諾,將增加庇護政治移民的配額。幾個月後,這些移民因為高失業率造了治安問題,且對既有的社福預算增加了龐大的負擔。政府當初增加移民配額時沒有預料到這些問題嗎?但是又有哪個民選政府願意對抗主流民意,做出符合國家利益但是「政治不正確」的政策呢?

合理的政治正確可以保護弱勢群體,避免其陷入負面的惡性循環中。可政治正確的濫用,造成的傷害卻不亞於歧視的言詞或行為。

以#ME TOO運動為例,雖然幫助了許多性犯罪的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卻也造成部分女性工作者的權益受損。少數的濫訴及無限上綱的性犯罪標準,讓部分男性選擇不與女性共事,避免被指控不當行為而影響職涯發展。部分男性被迫用歧視的態度來自我保護。

用「政治正確」來規範語言或行為,不能根本的解決弱勢群體的結構性問題。只是冷漠的用中性詞彙圍出一道藩籬。如同另一種形式的種族隔離或性別甚至是性向隔離。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在我看來,這樣冷漠的隔離遠比仇恨的言論更加可怕。

真正的「政治正確」並非消極的用不碰觸不談論來處理爭議性的敏感議題。而是應該用教育來建立正確的認知,如性別平等的課程。增加群體間的交流,異中求同。達到「政治正確」的目的,真正的自由與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