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的美與哀

HsiaoHsiao
Punctums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an 15, 2019

日本人對櫻花的著迷,由文學及影視作品便可見一斑。無論喜劇或悲劇,滿天飛舞的櫻花,美的燦爛,美的轉瞬即逝。落櫻的飄零,承載希望與幸福,亦代表逝去與死亡。

他們對櫻花的喜愛之情,除了因為源式物語承襲下來的物哀美學外。也許是大和民族對生命的期待,如日本諺語所寫「花是櫻花,人是武士。」短暫的花期,絢爛的綻放,旋即歸於塵土。如武士般清高,悲壯,視死如歸。櫻花的美,在於它必然消逝。大和民族的生死觀,以櫻花為比喻最為合適了。

他們對死亡的迷戀,如同基因般烙印在大和民族的靈魂深處,代代相傳。多名日本文學家,皆以自殺為終結。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 …等。他們忌日時,總有大批緬懷的群眾,為其舉辦祭典。死亡非但沒有削減他們的影響力,反倒提升他們的文壇地位。日本出版社甚至曾經出版過《完全自殺手冊》一書,在亞洲地區引起極大的討論。日本導演園子溫也拍過,《自殺俱樂部》一片,一排女學生牽手共同臥軌的片段,相當震撼人心。

下面試圖用武士道精神的觀點切入,來說明這種對死亡的崇拜與追尋。

武士道

儒家

現今的武士道精神,源於江戶時代的原典《葉隱聞書》。書中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並非指武士一心求死,而是以儒家的殺身成仁為最高道德標準,盡忠才是目的,死亡只是手段。忠是武士道的核心。

儒學中的恥,在武士道亦是極為重要的德性。甚至可以說,大和民族就是一個以恥感為中心的文化。與日本恥感文化相對的是西方的罪感文化。罪,可以透過懺悔獲得救贖。恥卻是無法洗刷的。這也是日本人遭遇失敗與屈辱時,往往選擇以自殺為保全名譽的最後手段。

禪學

日本的禪宗,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日本禪宗的修練,追求的是圓熟的境界。即儒家的天人合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仁篇》

禪學對武士道的影響,可從茶道說起。茶道是武士必修課程,不擅茶道的武士在當時被稱為,非人。茶聖千利休以「和、敬、清、寂」表達茶道精神,意指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合諧,對萬物心懷敬意,心無雜念。茶道用語中的「一期一會」更是充滿禪意。正面來看是,把握與來訪者的時光,這可能是僅有的一次會面。反面來看,正是因為體會到生命的無常,所以才更重視每一個生命中的片刻。除了茶道外,還有花道、劍道甚至打掃也是禪宗重要的修煉方式。最終的共同追求都是圓熟的境界,物我兩忘。表現在環境上的是,日式的庭園或寺廟。我們很難清楚的劃分藝術與自然的接壤。以禪宗的角度來看,兩者是沒有區別的。

禪宗講究多是心理性的頓悟,當你看破生死,了解死亡亦是自然的過程。表面看來是對死亡的輕視,其實恰恰相反。是對生命的積極肯定

軍國主義

因為西方的電影的緣故。神風特攻隊往往被聯想成軍國主義狂熱者。為了天皇無條件的犧牲。甚至有人將神風特攻隊與武士道精神畫上等號。

這是一個誤解。真實情況是,當時的特攻隊成員都是知識菁英的大專學生兵。在那個全球化的浪潮,這些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康德、尼采、馬克思等哲學。從他們留下的日記中,可看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反對極權和帝國主義的。他們在日記中反覆提到「櫻花。」希望自己像櫻花那樣正直、自然。為了國家,奉獻自己。如同櫻花般美麗的死去,留芳百世。

特攻隊的很多編隊都以櫻花為名,甚至在戰機的側翼畫上櫻花。這群學生兵,浪漫地綻放了自己的生命,進行一場必輸的戰爭。以凋零的姿態,貫徹了他們自己的武士道。

「身為日本人必須與自然災害共存,為什麼許多人仍然理所當然地生活著,沒有因為恐懼而瘋狂?我們在春天迎接櫻花、夏天看螢火蟲、秋天賞紅葉,即使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極的世界觀中,積極找出了美學。」──村上春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