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傾心的「滿月」之禮 —貝多芬三首鋼琴協奏曲

AQ廣藝誌
AQ廣藝誌
Published in
Dec 28, 2020

貝多芬誕辰250週年已至尾聲,早在2014年推出鋼琴奏鳴曲全集節目的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將在貝多芬就要「滿月」的2021年1月7日,邀請魏樂富、諸大明、汪奕聞三位鋼琴家,由莊東杰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跨世代攜手,一次帶來貝多芬第三、四、五號鋼琴協奏曲。

文/陳安駿

貝多芬誕辰250紀念週年已至尾聲,早在2014年即推出其鋼琴奏鳴曲全集節目的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將在貝多芬就要「滿月」的2021年1月7日,把握最後機會,邀請魏樂富、諸大明、汪奕聞三位鋼琴家,由莊東杰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跨世代攜手,一次帶來貝多芬第三、四、五號鋼琴協奏曲。

對於促成這次演出的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而言,鋼協正是她在這次「貝多芬年」裡亟思安排的重點節目,雖然沒有一次完成全集,卻很難得地齊聚魏樂富、諸大明兩位在臺灣耕耘數十年的鋼琴大師,聯手仙台國際音樂大賽奪獎、學成歸來的汪奕聞,分別演出第三、第五、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而且由精準出色的青年指揮莊東杰帶領國臺交,更讓曾為該團一員、驚佩其團現況之優的樊曼儂,對這個令她始終心神掛念的老團滿心期待。

當夜將以第三號鋼協開場的魏樂富指出,這三首富開創性的鋼琴協奏曲,是後世無數名家學習的典範,像第五號英雄式的開頭,就啟發了整個浪漫時期的同類作品。第三號的第一樂章主題常被人與莫札特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相比,不過有異於莫札特的悲情取向,貝多芬還加入了屬於自己風格的趣味;第二樂章神秘幽靜的E大調,據說貝多芬是以腳底不離踏板的方式彈完,魏樂富半開玩笑地坦言,自己實在沒把握也可以做到這樣;最後一個樂章則有吉普賽式的活潑感。回顧古典音樂史,從巴赫到貝多芬,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自神性救贖走向人性光輝,一如黑格爾辨證的正、反、合,於今回顧,饒富深意。

擔綱第五號的諸大明則點出,於近期這般多難之時,演出貝多芬尤有意義,並以該曲具體說明貝多芬不斷創新的表達方式:一開頭就是在樂團氣勢宏大的降E大調和弦之中,鋼琴同時進來,一反以往協奏曲第一段先由樂團齊奏,第二段獨奏樂器再加進來的慣例,打破了樂團跟獨奏樂器中的分隔線,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是對後世協奏曲影響非常的大膽突破。

中學時曾隨魏樂富習琴、以貝多芬第四號鋼協在仙台出賽,又以此為博士論文主題的汪奕聞認為,相對於原本更受歡迎的第三、第五號,第四號展現的,是貝多芬「比較溫柔」的一面。其第一樂章同樣可回溯至莫札特第九號鋼協,兩曲開頭相似,但貝多芬更直接地以鋼琴獨奏開場,曲中高音域多有發揮,也能看到彼時新款鋼琴對其創作產生的影響;第二樂章非常簡短,且未用奏鳴曲式,是鋼琴與樂團的對話交織;第三樂章則屬快樂欣慶的輪旋曲。對貝多芬鋼琴作品相當熟悉的他,一面說明其人「常常用很短的動機發展成全曲」,一面形象化地比喻:「貝多芬就像是拿著火把的那個人,有著一種打不死的精神,而在受疫情影響這麼痛苦、難過的時候,這種精神給予我們力量,陪伴全球藝術家與樂迷們撐過難關。」

記者會現場又以視訊方式,同步連線目前長居德國的莊東杰。近兩年未曾返臺的他,憶起在臺大時期曾指揮樂團、與諸大明合作普朗克雙鋼琴協奏曲,對於這回首次與三位鋼琴家一起演出貝多芬,自是相當期待。他從指揮的角度剖析,貝多芬鋼協,從第三號以降臻於成熟、不斷創新,每首都像來自截然不同的世界,10年內改寫了鋼琴協奏曲的歷史,讓這個曲種從演奏家展技的工具,上升為更高層次、純音樂的表現,樂團也由伴奏轉為與鋼琴相抗的對等角色,到了第五號開頭,甚而一舉打破琴與團的分野,一起盡情表達,對指揮來說,非常刺激精彩。

莊東杰同樣有感於貝多芬「用短動機築起整部作品」的能力,還生動地將之形容為太「飄撇」了(太帥了),音符之間,藏不住的是他的本人、他的情感,這便是他之所以能帶領樂壇突破古典、走入浪漫的關鍵,也因此,特別地吸引人。

汪奕聞現場演奏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華彩樂段

傾心貝多芬:第三、四、五號鋼琴協奏曲

--

--

AQ廣藝誌
AQ廣藝誌

HERE WE ART! 為你提供第一手的藝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