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半的真相》為什麼科學看不到全貌?

當一切變因都可控,事情還是會失控,為什麼?

朗諾德 Ronald
R先生視聽室
Mar 7, 2021

--

2019年底,鬼滅之刃突然爆紅。連不太常看動漫的我都被瘋狂洗版,2020的劇場版「無限列車」甚至打破紀錄 — 在Covid-19疫情陰影下,照樣榮登日本影史冠軍。

各路人士都在討論,鬼滅之刃到底是怎麼席捲世界的,答案莫衷一是。

動畫公司幽浮桌功不可沒,這點大概沒有人會質疑。但鬼滅不是幽浮桌唯一的優秀作品,他們的製作品質早就為人稱道。於是論點又轉向各種可能性,試圖找出鬼滅之刃爆紅的原因,最後都沒有一個肯定的結果。

其實答案是 — 沒有唯一的因素。種種原因盤根錯節造就鬼滅的爆紅,人為的努力固然重要,環境的變異也無法忽略。總歸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大家嘗試找出關鍵要素,但成功仍然無法複製。

無法掌握的另一半

故事從「大理石紋螯蝦」的實驗開始。這種生物不但可以孤雌生殖,而且DNA還一樣,這就成了絕佳的實驗素材。

科學家嘗試用一模一樣的環境去飼養螯蝦。基因相同、環境相同,長出來的蝦子應該差不多吧。偏偏結果不但不同,而且還差很大,體型、壽命都不一樣。那到底是什麼造成差異?也許是蝦子之間的互動,也許某隻蝦子就是多吃一口飼料,也許⋯⋯

那些多不勝數的些微差異,每一個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曾經,我們認為科學一直在進展,人們對世界的控制力愈來愈高;但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實證顯示,我們根本掌控不了。

成功無法複製,實驗無法控制,《只有一半的真相》從科學實證的角度告訴我們 — 在這個複雜世界,你實際能掌控的,遠比你想像得少。

問題不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犯錯,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最近讀了《人生路引》,其中導讀的《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講了企業的衰敗路徑。我藉由詹姆‧柯林斯的著作延伸想法:

詹姆‧柯林斯提到衰敗的企業「忽視許多負面證據」。待過幾間上市公司,我疑惑,企業領導者在當下,真的看得到這些負面證據?看到了,推得動嗎?能推動,願意賭嗎?公司的成敗與領導者個人榮辱(或收入)可能的衝突等等等⋯數不完的變數。

反之,賭一把逆轉勝也是可能的,尤其是Nothing to lose的時候。賭輸了就跟沒賭一樣,贏了就可以去找出成功的原因了(而且總之不會說是因為運氣好 — 老笑話一則:你永遠不該試著跟做生意成功的人談運氣)

到頭來,『策略』占的比例是很低的。

(這些不代表我反對,只是延伸思考。而且《人生路引》十分精彩,閱讀心得怕是得要另外寫。)

《只有一半的真相》作者推崇從執行面實際去克服一個個細節。我想起我的談判課老師Alex曾說過,他服務於企業時,曾透過實地訪查,針對某產品多印一份中文使用說明,就大幅提升銷售的故事。這些做法不是什麼High level策略,卻能有效解決問題。

再也不要說「這全都是因為⋯⋯」

作者形容「原因」像是彼此支撐的蜘蛛絲。事情在發生,有很多因素都出了力。

我們都喜歡找出原因,喜歡明確的結果。政客跟名嘴尤其喜歡告訴我們「這都是萬惡的___造成的」、或是宣稱「這樣做一定會導致⋯⋯」。講得好像有道理,但事實是,他們不知道。

我們能掌握的比例,遠比想像的少。即使許多研究號稱有統計顯著性,推導的結論還是很脆弱。

擁抱不確定

作者在書末提出了12個應對方式,有實務面、也有心態面。每個方式都環環相扣,有優點有缺點,當然也有不確定。本書自始至終都在談論不確定,也很謹慎的避免去假設這些應對方式有效。

「不確定」違反我們的直覺。想像一下,要政府承認政策施行的不確定,要那會是多大的不安,人民也會無所適從。然而,真實世界就是這麼不確定。書中另舉了個有趣的觀察:

談到不確定性對商業的價值,或許最犀利的觀察就是,少了它沒有人能賺大錢。如果每項決策皆可根據各種可確定的機率來算計,那麼幾乎誰都會做出同樣的商業算計。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才會有某個人可以嘗試某件沒人想過或敢做的事,然後看看它是否行得通。

科學看不到全貌。我們不必假裝自己什麼都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