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風格:未知彼,先知己

從衝突二維模式,了解自己的談判舒適圈

朗諾德 Ronald
R先生視聽室
Nov 8, 2020

--

為什麼要了解談判風格?什麼是談判風格?我該怎麼做?

看似簡單的二維模型,帶出多元的組合

假如有個人宣稱「我吃軟不吃硬啦!」,但你屢屢拋出橄欖枝都沒效果,反而是盛氣凌人的要求他,才會得到你需要的結果。幾次下來,你會怎麼做?

而有些人一生與世無爭,要他突然強硬起來,去爭取自己的需求。也許他認同,但心裡就是不舒服 — 「這樣做是顯得我很貪心嗎?」

還有的人,在分大餅的時候,除了看自己得到多少,還很在乎「別人得到多少」 — 「如果別人拿太多,那一定就是我拿太少囉。」

每個人面對衝突時,有不同的習慣模式,而這可以被量化。以「合作、競爭、迴避、遷就、妥協」五種程度,組合成為「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不是能力,而是特質,呈現出我們面對衝突時,內心最安適的直覺,並推展出可能的行為模式。

這延伸出兩個關鍵。

  1. 假如你面對衝突的反應有明顯一致性,那麼你的談判對手/溝通對象就能夠輕易預期你的行為。
  2. 假如你要避免這件事發生,就必須要有意識地調整。意思是,有時候你不得不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 不見得總要,但必須做得到。

假如你習慣了無爭,覺得硬要爭就顯得貪得無厭,而你的人生也過得去,你自然不會改變。但試想,有一天面對他人步步進犯,你「堅持做自己」而被吃乾抹淨已經不再是個選項。你就是必須變化,但你做得到嗎?

在那種場景來臨之前,練就改變自我的心態與能力,就是我在這堂課的體悟。

談判風格評量

談判風格量表共五種屬性,加總為三十分。因此不會有樣樣滿分的情形,而是每種屬性互有高低。根據分數又區分成「高、中、低」三個區間。

高競爭,在談判時容易採取強勢作為,強硬主張己方利益;高合作,願意與別人把餅做大,一起創造更高利益。

高迴避,面對衝突會直覺避開;相反的,低迴避就「太不會閃」 — 有些衝突他不一定要正面應對。

關鍵是,五種屬性合併在一起看,才能解讀出一個人的綜合特質。

假如有一個人「高合作、高競爭、中迴避、低遷就、低妥協」,那可能代表他願意去尋找一個很理想的deal,但假如仍不夠好,他就不會接受(妥協)。這樣的人就要知道,自己需要花更多時間來達成理想 — 或是學著先找到可以妥協的deal.

這五個相性就變化出千百種組合特質。是我們在自己人生歷練出的特質,也是舒適圈,不會一夕改變。

我們要鍛鍊的是,讓自己有能力刻意改變。

一談就贏的學習中,一向重視所謂的Unpredictable,刻意調整談判風格就是要避免被運用單一策略輕取。大方向是,刻意練習,直到能夠讓自己的五個相性並重。

我在2018/6以及這次上課(2020/11)各測了一次,變化不大。原本的高遷就降到中度。迴避屬性略降,但還是偏高。

隔天,我在健身房運動,發現我要用的器材卡住了。

像這樣,無法調成平躺

我試了幾次都沒有用,旁邊的人跟我說「那個好像故障了,等等可以通知他們來修」 誰來通知? 通知誰? — 這種只有做法、沒有主詞的句子,在職場上已經聽過太多了

我環顧四周,教練都在上課。就算有人來,一時半刻也不會修好,去練別的好了。然而我突然回想起前一天上課時講到「高迴避屬性」最糟糕的體現行為,就是把問題放著,內心覺得「有人」會來解決。

我想刻意改變一下自己的慣性思路。

我走去櫃檯,當時也只有一個人,但盧她找人處理總不難吧。她幫我廣播找教練來,結果發現器材根本沒壞,是我(以及旁邊那人)不會操作而已。

這件事根本算不上一個談判,但解決了眼前的問題。

也許我太容易被比較輕鬆的路線吸引。

沒差吧⋯/花太多力氣了⋯/很麻煩⋯/何必⋯

講好聽是隨遇而安,實際上就是懈怠。

沒事的時候沒事,但天知道事情會發生在你刻意練習之後,還是之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