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 (3) — 一起拆解吧!(續)

你看看這些媒體

Mr. XY (擦歪先生)
Rationality and Reality
4 min readOct 1, 2018

--

前幾天有個轉貼報告,標題是《iPhone XS材料成本曝光,透露蘋果暴利背後的真相》,這是 ifanr 愛范兒 的報告。請你務必要點進去看看,看過後我們比較好討論。

“high rise building at the city” by Usukhbayar Gankhuyag on Unsplash

拆解做為一種基本功

之前我說過,寫報告其實不用想得太麻煩。以手機研究來說,你把基本功做好:手機拆一拆、項目 (零組件) 列一列,成本項及費用列出來,基本上就抓到說故事的眉角。接著把細節搞清楚(例如技術、廠商 …),就踏入了產業分析的門檻。

這篇報告還說得很淺。他只是把零組件的價格列出來,讓 iphone 各代之間自幾比較 & 與其他廠牌間進行比較。

這樣的比較能夠讓你擁有什麼問題意識?

  1. 在各代的 iphone 之間,為什麼零組件的價格/價格比重會不一樣?這個問題意識是要讀者理解到各代產品間的「重點」正在轉移。如果你詳細的列出這張表,你也能簡單的看出 iphone 裡頭的關鍵零組件為何。(在這種前提下,列出各零組件的價格/零組件佔總價比重,各有意義。)
  2. 第二件事情是廠商間的比較。這邊還沒把各零組件供應廠列出來,若列出來就更有意義了。

非常單純的說:你拆了標竿機種、領先廠商機種,對於某廠商用了誰的產品?為什麼誰不用 … 等,若瞭若指掌,對你分析硬體產業絕對有極大幫助。

台灣媒體加加油

最近要問我學產業分析要從看什麼報告開始,我都會說:

「去中國找專業社群的資訊吧!我再來跟你討論怎麼看好。」

ifanr 做得到,為什麼台灣媒體做不到?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想做幾個合理推論。

第一,是收這類型的文章,成本實在太高了。相較於針對某個特定產業事件或八卦,寫寫內幕、採訪「業內人士」,或者編編故事而言,寫這類文章要擁有的能力、資訊及專業知識太多。媒體甚至不曉得怎麼給報酬?

依照字數給稿費嗎?那你可能找不到人寫。台灣其實還是有這樣可以拆解的專家,但大概都已經藏在研究單位或券商裡了。這些人大概很難撇除其組織的角色出稿 … 。媒體要不就出很高的價格收這種專文,要不就是得要自己養幾個專家在公司裡。

第二,還是回到規模經濟上。

你看這篇文章引了 Tech Insight, Counterpoint 的研究成果。我盡可能的猜想這應該是授權使用的發文 … 而一般這種授權還是有條件的。如果一間媒體沒有足夠的瀏覽流量及用戶數,我真的不覺得媒體撐得起額外的成本壓力。

最後變成什麼?就變成台灣媒體的農場化了。因為中國有很多專業的評比,水準其實都出乎意料的高。又快、相對又好,如果台灣媒體不想擁有自己的研究實力,真的合作出文比較快。

Mr. XY 也做不到?

我連盜圖來貼都不敢。更何況是直接把資訊抓下來未授權使用。

你問說,那我不能夠自己去做這些研究嗎?事實上我會跟你說,「我可能做得到,但成本會有些驚人」,不在研究單位內沒有共享資源就是有這些壞處。我無法自己從第一線取得資料、或者甚至無法有足夠的管道來提供被驗證的資訊。

同樣的:今天如果你是產業研究的新手,你會不會遇到非常類似的問題?會的。因為你極之不容易取得可信可驗證的資料 (特別是你又不在你的研究產業裡時)。沒有資料的話,你就只能假設與推測、觀察、評論,你會很難很難做出「基於證據的論述」。

但做報告的第一版,就是基於證據的論述。先說得詳細、再求挑重點講 (講得有效率),這就是做好產業分析的順序。

試著回到這篇報告的圖裡去思考。假設你今天看完了 iPhone 的關鍵零組件後,你有沒有辦法說出這幾個關鍵零組件是什麼?供應商是誰?Apple 挑這些供應商的產品為其 iPhone 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為什麼競爭對手無法透過取得這些零組件來追上Apple的優勢?Apple 用什麼樣的模式來經營供應鏈,如何來保障自己的難以被取代模仿?

Mr. XY:這些問題都只是簡單的問句。但看到客觀可信的數字/文字後,開始論述→找到提問點→提出假設→找到證據來支持你的驗證。這就是研究的基本套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