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杰雲
90後觀世界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pr 26, 2017

--

除了要徐重仁道歉之外,我們該怎麼解決低薪?

近幾年的新聞,只要有關薪資、工時、休假的議題,就會成為輿論的焦點,「王品戴勝益:月薪不到5萬千萬別儲蓄」、「中天生技路孔明:起薪35年沒變國家危機」、「全聯徐重仁:年輕人太會花錢(註:原話是說「滿」會花錢)」。社會上有許多慣老闆,他們把錢藏海外、利用影響力爭取減稅、並盡可能把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但我相信,還是有真正關心社會問的的企業家存在的,徐總裁的發言是是關心員工的企業家還是鄉民口中的慣老闆(實際上他是高階經理人),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比起許多藏身在幕後的資本貴族(而這些人你有時根本不知道他在哪),徐總裁已經算相對友善了。不過從這個事件中,也許可以探討一下言論的四重誤解、盲人摸象的困境、當代低薪的困境和困境中的抉擇。

一、徐重仁言論的四重誤解

.標題與文字的三重誤解

徐總裁的言論是真的失言了,他的話幾乎把現在最主流的地雷都踩了一遍:年輕人薪水低、滿會花錢、老人很少出國(剛好搭上年改怒火)、不要計較老闆會加薪(奴味十足)。會被罵成這樣,除了失言之外,還有媒體下標、只看標題、文字表述的三重誤解。

首先,媒體下標或撰文的時候,語氣的帶入常常會左右閱聽者的思緒,例如:滿會花錢vs很會花錢、太會花錢或者用「竟然」這類的詞彙,不僅解讀語氣的程度上有差、也會影響閱聽者的情緒,最狠的是直接斷章取義,曲解意思。
其次,許多大眾在判讀文章的時候,有時會只看標題就做出反應,但我們即使身歷其境都未必能窺知全貌,何況透過文章或僅僅只是標題呢?
最後,文字的表述很難去模擬口吻跟語氣,一個玩笑話用文字來呈現可能變得很詭異。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經驗,在用FB或LINE傳訊息的時候,對於不熟的人的用詞,往往很難去判斷他的情緒。而徐總裁是用嚴肅或話家常的口吻在說這件事情,會影響他的用字遣詞和嚴謹性。

這三個要素影響了不少人對徐重仁的看法,只是這樣對事實認識不夠全面的看法,對於討論卻是沒有助益的。

.第四重誤解,薪資的概念錯置

至於徐重仁表示他1977年(日本)起薪9000,薪水不多,只要自己物超所值,就能被重用。網友拿當時台灣物價換算,指出徐重仁的薪水已屬於「高薪」,認為徐根本不食民間煙火。

聯合報報導:民國66年,徐重仁剛入社會,月薪9000元,比民國67年的法定基本工資高3.75倍。

但稍微查一下數據,日本在1977年的人均GDP是6230美元、台灣約1100美元,相差5倍之多,另外根據IMF的統計,2016日本約38917美元、台灣則約22453美元,約為1.7倍。雖然資料不夠精確,無法判斷徐重仁的薪資是否合理,但我想以一個日本碩士畢業、在當時人均又比台灣高出六倍之多的地方,拿個比基本工資高3.75倍,應該算合理吧?更何況碩士起薪跟基本工資是概念不同(就像目前台灣基本工資約為兩萬,但大學生起薪約是兩萬八,科技類或金融MA可能有四萬多)。但許多人認為徐重仁當時領的9000元已經是高薪,對徐重仁薪資的概念錯置,幾乎讓網路輿論整個沸騰。

二、盲人摸象的困境

.什麼是盲人摸象的困境?

盲人摸象的意思是指以有限的經驗做出全面性的判斷,就像問一個盲人大象長什麼樣子,他摸到腿、鼻子,所得到的答案不同。盲人摸象的例子不妨從台商與股市兩個領域來簡單說明。十幾年前的台灣,有許多商人前進大陸淘金,政商關係好、抓準趨勢的成功者,會宣揚前進大陸多麼棒!但另一方面,被政府打壓、被偷技術、失敗的人,反而會說中國很可怕、不民主、法律沒保障,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答案,這就是他們根據自身經驗來做的判斷。(前面寫大陸後面說中國另有含意)

另一個我們以股市為例,在股市中賺到錢的人,會不斷鼓吹存股、線型、價值型投資多麼棒,但相反如果遇到金融風暴、股市泡沫、博達案,可能就會告誡別人對股市要戒慎恐懼,同樣的地方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差距,這也是自身盲人摸象的困境。

.徐總裁有限的經驗?

從徐總裁前半生的職涯來看,他無疑是一個幸運的菁英,完全按照父母所教導我們的成功方程式在進行他的人生:「好讀書→好學校→好工作→吃苦耐勞→好職位→好薪水」,而當時的環境正直經濟起飛、「資本世襲」相對輕微。老實說,他其實可以成為這個方程式的典範了,憑藉他的專業,而功成名就,比起靠資本世襲的貴族來說,已經是值得仿效了。

而且,當時的就業趨勢,不鼓勵跳槽、講究服從上司、抱怨少、肯打拼(這段描述可能有誤)所以,從他的經驗來看,顯然吃苦耐勞之後老闆覺得你物超所值就會多付一點錢。再從他的視角來看現在的年輕人,願意買iphone卻不願意買書、上課、錢少卻喝星巴克而不喝平價咖啡、一直換工作。在這青春正盛的大好時光,應該減少「想要」的花費,多投資自己(理財專家會叫你多打造現金流)才是應該。

然而,這是徐總裁有限的經驗。

三、當代低薪的困境

人為什麼會體弱多病?病因可能不是單一個因素,原因可能有基因、營養不良、運動不足、作息不正常、空氣環境汙染(還有卡到陰),涵蓋先天、後天和外在環境,原因之多,難以一概而論。而有這麼多病因,卻希望用一兩味藥方來解決,這無異於緣木求魚吧?

徐總裁沒指出的是當代台灣低薪的困境,在於大陸、東南亞等國家加入世界的分工體系,逐步取代掉台灣的產業,同時他們的大學生可以用更低的價格來爭取工作,加上台灣政府不力、學歷貶值等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單說年輕人滿會花錢、抱怨低薪、老闆會看到,顯然不是藥方。

台灣產業外移,尋求更便宜的勞力、留在台灣的產業也有許多不願意升級,台灣前幾個時代,都有個表性的產業,從民生工業>>輕工業>>重工業>>科技產業>>?,目前有人喊出生技,也有人講網路強國或者服務業,但雖然有不少明星企業出現,卻沒有改變整個產業生態 (cost down 跟 value up的議題已有許多討論) 。除了產業之外,台灣廣設大學加上把關不嚴,造成學歷貶值的現象,並且讓學生開始進行「學歷競賽」,一個念的比一個高。學生們投入的學費更多,但卻因為學用落差加上產業因素無法獲得合適的待遇,對年輕人來說其實相當鬱悶。另外東南亞跟大陸的教育程度也開始提高,對於台灣的人才替代性開始增強。

此外,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資本世襲的現象越趨明顯,資本世襲的貴族憑藉「祖蔭」靠著資本收入就輕鬆超過勞務所得,獲得良好社經地位,這樣的現象加深了年輕人的不滿。早期,房價所得比不高,努力工作仍可買房,而現在一個一個的年輕人,好一點的變成房奴繳十幾二十年的房貸、差一點的成為無殼蝸牛,形成「台灣居,更不易」的現象。以前的人努力工作、存錢,還能換一個房子、許一個安穩退休的生活,而現在的人不論如何努力,都房子跟安穩退休都變成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既然不論如何努力或存錢都達不到目標,何不讓自己過得快樂一點?或許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要追求高價商品、追求享樂大於努力工作。(就像如果努力唸書和擺爛的差別是20分跟10分,想唸書的人應該不多)

我們如果用經濟學供需的角度來看待就業市場,就能簡單梳理出低薪的原因

其他地區人力資源崛起>供給變多

台灣廣設大學>供給變多

台灣產業外移、不升級>需求減少

多項原因導致供給增加且需求減少的情況下,均衡價自然而然就會下降。

四、困境中的抉擇

.最佳解是什麼?

面對結構性的問題,最佳的解法或許是全面性的革新,政府端正視這個問題,產業升級、改革高教、提升公部門效率,企業端自我升級、注重人才培養、重視盈餘分配(超商店員一直都是領基本時薪,但現在還要影印、訂票、掃廁所、擦桌子、泡咖啡、擠冰淇淋、煮珍奶、加值、拿包裹,這邊就是流通教父沒重視的地方了…),教育端要提升教學內容、把關受教品質…等等。

老實說,我覺得願意在檯面上發言,願意去分享自身經驗、提攜後進的企業家,徐、戴等人,已經算是關心年輕人的資本階級了。更狠一點的資本階級,是捲款而逃、錢藏海外、不法獲利、官商勾結的那些人,而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那些人是誰或在哪。

然而,我們可以看出來,最佳解不是一個企業董事長或一兩個官員可以解決的,縱使可以解決,也是耗時且困難,畢竟很多國家也沒跨過「中等收入的陷阱」、日本至今依然深陷「日本病」之中。

.次佳解(個人解方)

如果服役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最佳解是什麼?最佳解是政府去改革役政制度,規劃真的有用而不是表面的技能,並增加民眾對於國軍的認同。好了,但現在已經屆齡服役的人,最佳解他肯定是做不到了,現在退而求次的次佳解是什麼?我朋友的做法或許可以參考:多看點書、多認識些朋友、多學點技能、多去爬幾座山,盡量不浪費時間。

面對低薪的環境,次佳解我認為或許真的是徐總戴董說的那樣。投資自己提升價值(提高產品力)、多交朋友培養人脈(拓展通路力)、良禽擇木前去海外(選對市場),或者降格以求知足常樂(降價求售)。沒錯,這些方法都沒辦法解決大環境的問題,但可以解決個人的問題。

五、次佳解或許才是正解

清末取才,變科考為新政,如果你生在當時,剛好是十年寒窗苦讀的秀才,那怎麼辦?期待滿清政府要保障科舉出路?還是希望列強不要侵略中國?或者希望官督商辦的企業要提升競爭力跟外商競爭?

大時代的沉淪,不是一兩個人能改變的,也很難期待有力人士或政府挺身而出,或許他們都自身難保,想不淪為時代的犧牲品,只能盡力往上爬(或歸隱)。更殘酷一點的,我聽過一個科技業前輩討論關於人工智慧帶來的失業衝擊,他只說:「時代的巨輪在前進,總會壓死幾隻螞蟻」,我們沒辦法祈求巨輪別壓過來,而只能盡力的想辦法站上巨輪。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你只能是個織蓆販履之徒,而我也只能是個門下校尉之輩,恰恰是這天下大亂,你我才能創建不世功名」這是《新三國》中的一句台詞。

--

--

莊杰雲
90後觀世界

Hi 新追蹤的朋友們,目前Medium已經比較少更新了,歡迎到 https://rayin.space/ 追蹤,感謝!主要撰寫會在:商業觀察、個人成長、投資理財三個部分。個人介紹請參考 https://rayin.space/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