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這本書應該可以用一篇文章寫完,但他硬是要寫成一本書。結果就是有點東拼西湊的把古今中外的人們對於時間的想法選擇性地呈現,來支持他想要講的東西,但難過的是我覺得他卻又沒有把他想要講的東西很清楚地講出來。
不過這本書的評價看起來超高的,有點難理解。
作者以前是個專欄作家,教大家如何有效率的運用時間、完成更多事情。但這本書是他發現那是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之後,換個角度想了十幾種看待時間的方式,來試圖說服自己和大家不要再做無謂的追求了。
1. The Limit-Embracing Life
接受人生是有限的、能完成的事情也是有限的,絕對會有完成不完的事。
2. The Efficiency Trap
做雜事越有效率,就會被指派更多雜事。
省下的時間越多,只會把剩下的時間用其他事情填滿,事情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
追求方便與效率的同時,可以想想同時損失了什麼。像是用線上購物雖然方便,但就少了跟家人朋友一起逛街聊天的時光。
3. Facing Finitude
4. Becomming a Better Procrastinator
好的拖延:有意識的把不重要的事情放掉
壞的拖延: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是重要要先做的,就先去做其他不重要的事
5. The Watermelon Problem
6. The Initimate Interrupter
我們常常會想要透過移除會讓我們分心的事物來解決分心的問題,比方說把手機放遠一點、戒掉社交網路等等。
但或許這些讓人分心的事物並不是問題的所在,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專心在手上重要的任務上,以至於我們想要逃避去做一些簡單開心的事。
無法專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難以面對我們的極限:專心做一件重要的事卻還是做不好的感覺,或是無法繼續做著:只要自己有心就可以把事情做到完美的夢。
在分心解決讓自己分心的事物的時候,或許本身就是一件分心的事了。
7. We Never Really Have Time
8. You Are Here
近年來越來越多建議是「不要為未來而活」,想要透過犧牲現在來讓未來有更快樂的生活常常是未來到了但也沒有更快樂。因此會建議要「活在當下」
但過度地強調要「活在當下」也常常會很不快樂,可能因為當下就真的是超級無聊的。比較好的作法可能就是接受這個當下無聊的狀態,不做多想這樣。
9. Redisovering Rest
當大家都在休息的時候跟著休息好像比較不會焦慮。
猶太人 Sabbath 的休息儀式。
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也沒有在追逐卓越的興趣似乎是休息的真諦。
10. The Impatience Spiral
「缺乏耐心」跟喝酒一樣是會上癮的東西,少量的時候讓自己追求一下效率很好,但太過度的話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11. Staying on the Bus
如何培養耐心:
- 訓練自己能夠對於問題視而不見
- 接受緩慢小幅度的進步
- 原創性常常得先經歷過長時間的缺乏原創性
12. The Loneliness of the 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應該是對於自己的時間掌握達到最極致的人,但很多卻反應常常感到孤單。
13. Cosmic Insignificance Therapy
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來看,每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不用太認真地追求人生的意義。
14. The Human Disease
- 現在的生活或工作上,有沒有在哪個面向特別想要追求舒適或控制慾?有沒有想過沒有也沒關係?
- 有沒有不小心給自己設下了長遠來看其實無法達到的目標?
- 在哪個面向還沒有接受自己,還在想要成為別人的樣子?
- 在哪個方面還在「準備」自己,而不是直接下去全力以赴?
- 如果我們不在意我們今天的行為對未來的好處,我們會怎麼過今天?
10 Tools for embracing your finitude
- 我們只能完成有限的事情
- 不要平行化、 Serialize!一次專注在一兩件大事就好
- 提前想好哪個東西要花最少的精力,失敗就算了
- 多想想完成了什麼事,而不是想著還有哪些事情還沒完成
- 不要關心太多議題、開太多戰場
- 接受無聊、單一目的的科技 (像是用 Kindle reader 而不是 iPad,來減少分心)
- 在平凡中找樂趣
- 保持對人的好奇心
- 即時、衝動的大方慷慨,而不是想著以後還可以做
- 練習什麼都不做